投研早报丨隐私宣言:零知识技术如何重构互联网/超越简单押注:预测市场的全新表达方式/Web2 不再安全感:技术人如何踏入 AI + Web3 的新时代
ChainFeeds Newsletter 每日精选 Web3 深度投研「简报」+ AI 驱动的热点新闻榜单,帮你做出聪明决策
📢 ChainBuzz 热点新闻 |2025.11.7
🔥 以太坊基金会拟于 12 月 4 日激活 Fusaka 升级
🔥 加密交易应用 Fomo 完成 1700 万美元 A 轮融资,Benchmark 领投
🔥 MegaETH:MEGA 公售分配额度查询页面已上线
🔥 谷歌将于未来几周内推出 AI 芯片 Ironwood
🔥 YZi Labs 投资数字遗产平台 Funes
👨💻 ChainFeeds 投研简报 |2024.11.6
1️⃣ 观点|隐私宣言:零知识技术如何重构互联网
2️⃣ 预测市场|超越简单押注:预测市场的全新表达方式
3️⃣ 安全|深入解读 Balancer V2 被攻击事件:漏洞机理、攻击步骤与教训
4️⃣ VC|投资顶级 VC 却四年本金腰斩,加密基金怎么了?
5️⃣ 观点|Web2 不再安全感:技术人如何踏入 AI + Web3 的新时代
每日精选的加密信息由 ChainFeeds 团队与 AI 共同编写,我们已将内部的信息流工具优化并开放给所有读者及 Web3 行业者使用,测试链接 👇
🌞 Web3 行研早报来自:Web3 行业必读深度资讯「简报」平台|chainfeeds.xyz
🤖️ Web3 热点榜单来自:AI 驱动的 Web3 热点新闻自动聚合工具|chainbuzz.xyz
1️⃣ 【英文长推】隐私宣言:零知识技术如何重构互联网
导读:技术没有意识形态。它是一件武器,一件被用来撬动旧秩序的 blunt instrument。如果技术被用来服务于邪恶的方向,那么唯一的对策,就是武装自己并反击。
Zatoshi:在 2024 年,Vitalik Buterin 提出了「防御性加速主义」(d/acc),用来描述一种谨慎却乐观的技术态度,主张技术应成为推动善意与进步的力量。他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共鸣。主流叙事把技术视为反乌托邦与风险来源,这种观点极度反动。抵制科技才是让人真正被科技吞噬的最快方式。Vitalik 的「防御性加速主义」强调引导技术向积极、人类友善的方向发展,这确实是用户与开发者思考自身行为的好方式,但它忽略了一个根本现实 —— 激励体系常常比原则更强大,而激励会推动技术走向黑暗。信息时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足以摧毁西方社会结构与人类自由意志的代价。我同意 Vitalik 对零知识密码学等突破性技术的乐观,但我认为他低估了为了扭转局面所需要经历的冲突与动荡。d/acc 是高尚的原则,但原则的真正落地往往肮脏、痛苦且混乱。技术没有意识形态,它是一种武器,是对既有秩序的钝击。如果它被用于伤害,那么唯一的应对方式,就是武装自己、抵抗它。
科技乐观主义者常举例说明科技如何改善世界,例如让人类重塑物理世界,或通过智能提供前所未有的信息获取方式。但这忽略了一个核心现实:科技不再提升人类的沟通复杂度,反而在削弱它。注意力经济让群体难以形成共识,算法强化愤怒与分裂,人与人之间越来越无法理解彼此。科技精英宣扬未来的丰富与繁荣,却争夺最稀缺的资源 —— 注意力。当我打开 X(Twitter),迎面而来的不是智慧与知识,而是扭曲的信息、耸动的谎言、被放大的怒气与无休止的抱怨。这些内容不会让我感到未来乐观,而让我觉得灵魂被数字污泥污染。硅谷文化腐烂的核心在于一种虚无:他们坚信只要「让人想要」,就是正当的。而欲望是可以制造、诱导与操控的。曾经的互联网是共享的公共空间,如今却是侵略、操控与贩卖人类行为的市场。我们的尊严不再重要,我们只是数据,被分析、标价、交易。科技若不能重新改善真实世界中人们的生活,它就会被文化与社会拒绝。
网络腐化的原罪,是广告与数据经济。互联网几乎所有事物都是免费的,因为没有人知道如何收费,而当数据成为比金钱更值钱的资产时,公司不再需要卖产品,而是卖用户本身。他们不再关心我们需要什么,而是关心如何让我们停留,如何诱导我们点击,如何榨干我们的注意力。于是,一个全球性的数字封建制度诞生:少数公司控制土地(平台),我们是土地上滋生的数据资源。我们失去了选择的权利,甚至忘了「隐私」意味着什么。真正的解决方案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创造新的激励与技术体系 —— 零知识密码学与分布式账本。区块链给予人类自我主权的数字货币,而零知识证明则让人类可以证明身份、财产与信用,而无需交出任何隐私数据。如果社交媒体用这种方式验证真实人类,机器人与虚假宣传将在瞬间消失。如果金融使用这种方式进行信用与结算,数据不会再被储存、盗取或贩卖。一个保护隐私、拒绝监控、拒绝数据奴役的互联网是可能实现的,而区块链与零知识密码学是它的基石。人类的交易、交换与协作可以在不牺牲隐私的情况下进行,而这意味着重新夺回尊严。【原文为英文】(来源 )
2️⃣ 【英文长推】超越简单押注:预测市场的全新表达方式
导读:当预测市场重复这个发展路径时,它不会是某个单一、巨大的平台,而是会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许多「预测相邻应用」组成。
neel daftary:预测市场的未来,也许最终会是 Polymarket 或 Kalshi 占据所有注意力和心智,但我愿意下注:我们未来会用到全新设计的预测市场版本,它们会符合每个用户的口味和兴趣。回顾 Memecoin 的演化:2015 年,只要币上有只狗,就能找到 1000 倍的机会;2025 年,你必须使用交易终端(Axiom)、追踪钱包(Cielo、Nansen、Arkham),还要加进群里和多人一起在 Solana、BNB、Base 之间寻找代币。每个加密世界的新机会刚出现时都是「简单模式」。随着玩家增多、早期优势消失,这个游戏要么死掉,要么变得更复杂。用户也想玩更复杂的游戏,就像大多数电子游戏的演化:战神、刺客信条、FIFA。为了保持吸引力,游戏和类似游戏的平台必须加入更多复杂特性,让顶级玩家与 99% 区分开来。当预测市场的发展路径重演,它不会是单一平台,而是完整生态 —— 由使用预测市场核心机制(激励与押注)的独立应用组成,创造全新体验。我对五类方向非常兴奋。
第一类是 Multiverse Finance(@lightconetrade)。这是最新也是最复杂的原语,不再只交易概率,而是让用户交易事件的影响。预测市场告诉概率(P),现货市场告诉价格(S),而 “影响市场” 要定价的是影响(I)。平台会在事件发生前克隆资产,生成平行宇宙版本。比如用户在大选前存入 1 BTC,会得到 1 Trump-BTC 和 1 Kamala-BTC。这些代币在不同宇宙中交易。事件揭晓后(假设 Trump 胜选),Trump-BTC 可以兑换真实 BTC,Kamala-BTC 归零,反之亦然。意义在于:它给我们提供新的「金融影响水晶球」,比如现货 BTC 是 $102,000,而 Trump-BTC 是 $130,000、Kamala-BTC 是 $91,000,市场就在明确告诉我们:不同结果会带来怎样的价格影响,而且完全独立于发生概率。第二个应用是事件型对冲:交易员可以买 strSolvent-BTC、卖掉 strDefault-BTC 来对冲违约风险。如果违约发生,他们的 strDefault-USDC 兑成真实 USDC,成功避险;如果违约没发生,strSolvent-BTC 兑回 BTC,对冲成本为零。这是全新的金融工具,让交易只面向影响,而不是概率。第二类是 Opinion Markets:押注信念而非事实。例如市场是「是否超过 70% 的人押 YES?」这种设计可快速结算,只依靠内部数据,不需外部预言机;它奖励能预测群体心理的人,把社会影响力和文化理解变成盈利。@meleemarkets、@vpop_wtf、@opinionsdotfun 都在做。
第三类是 Fantasy Sports(幻想体育),这是一个规模达 250 亿美元的行业,本质上是重复进行的预测市场。在 @footballdotfun 这样的游戏中,用户组建球队,就是对球员集体表现的组合预测,甚至带有工资帽限制。这种模式能带来持续交易量,比如每周的 NFL / NBA / 英超赛事。它让用户依靠自己花 10 小时观看比赛得来的小众知识赚钱。加密原生版本更强,因为玩家卡本身就是关于未来价值的预测,可交易,可投机。第四类是 Opportunity Markets,是 Paradigm 提出的原语,用来解决机构早期信息获取的问题。模式是 VC 作为唯一做市商注入全部流动性,专家用自己情报买 YES,价格上涨成为专属私有信号,引导 VC 调查或重新考虑项目。它可以解决自由搭便车问题,也能解决流动性问题)。第五类是 Futarchy,将治理变成市场驱动的智能决策。DAO 先确定目标(如提高月活),提出方案后生成两个条件预测市场:「通过的预期月活」与「不通过的预期月活」。哪边价格高,方案自动执行。它让治理从人气投票变成资金与信息推动的决策。除此之外,还有基于预测市场的新闻平台 @_BoringNews,以及专门做预测市场投资的 @polyfund。应用层创新才刚刚开始,设计空间还远未被触及。【原文为英文】( 来源 )
3️⃣ 【英文长推】深入解读 Balancer V2 被攻击事件:漏洞机理、攻击步骤与教训
导读:攻击者刻意设置了参数,包括迭代次数和输入金额,以最大化精度损失的效果。
BlockSec:2025 年 11 月 3 日,Balancer V2 的 Composable Stable Pool,以及多个链上基于其 Fork 的项目,遭遇了一次跨链协调攻击,造成总损失超过 1.25 亿美元。BlockSec 在第一时间发出预警,并随后发布了初步分析。这是一场高度复杂的攻击。我们的调查显示,根本原因来自不变式计算中的精度损失,通过精度损失触发价格操纵,从而影响了 BPT(Balancer Pool Token)价格。攻击者利用单次 batchSwap 操作,从特定的稳定池中获利。受影响的组件是 Balancer V2 的 Composable Stable Pool。此类池专为预期维持接近 1:1 兑换比率的资产而设计,能够以最小滑点进行大额交易,大幅提升同类或关联资产的资本效率。每个池都有自己的 BPT,其价格可近似表达为:BPT 价格 = D /totalSupply,其中 D 为稳定数学中的不变式,代表池子的虚拟总价值。从公式可以看出,如果 D 在数学层面被变小(即使真实资金未损失),BPT 的价格就会表现得更低。Balancer V2 提供 batchSwap () 函数,可在 Vault 内进行多跳 Swap,SwapRequest 中有 GIVEN_IN 与 GIVEN_OUT 两种模式。在 GIVEN_OUT 模式下,调用方指定期望输出金额,池子负责计算所需输入金额。在 Stable 池中,当计算所需输入量 amountIn 时,需要根据不变式公式求解多项式方程,这些计算会统一进行 Upscaling 和 Downscaling。理论上,两者为相反操作,但实际实现存在方向不同的舍入:上调仅使用向下取整(mulDown),下调却可能向上或向下取整(divUp /divDown)。正是这一不一致,为攻击留下了空间。
漏洞的根源在于 BaseGeneralPool._swapGivenOut () 中对 swapRequest.amount 进行 Upscaling 时采用了向下取整。被向下取整后的数值被当作 amountOut 用于 _onSwapGivenOut () 的输入,导致最终计算出的 amountIn 小于真实需求量,从而违反了舍入应当有利于协议的常规设计原则。对于 (wstETH /rETH/cbETH) 这类池而言,攻击者可以用更少数量的输入资产兑换出更多另一种资产,降低不变式 D,从而压低 BPT 价格。攻击者执行了双阶段攻击。第一阶段在单笔交易中完成核心攻击逻辑,但不立即获利;第二阶段才通过单独交易取出利润。第一阶段又分为参数计算与 batch swap 两步。以 Arbitrum 链上的攻击交易为例(TX: 0x7da32e…55773),攻击者先获取池内参数,包括 scaling factors、A(放大系数)、BPT 汇率、swap fee 等,然后计算 trickAmt,并通过部署辅助合约进行模拟。攻击者使用离线计算与链上模拟相结合的方式精准调试下一步 swap 的参数,包含迭代次数与每次的输入输出数值。迭代中执行三步 swap:在第一步将目标 token 数量推到 trickAmt + 1;第二步继续 swap 出目标 token,此时触发 _upscale () 的向下取整;第三步则反向 swap,将池内余额按去掉最高两位小数向下截断后再交换回去。例如 324,816 → 320,000。部分情况下,由于 StableSwap 数学求解使用 Newton–Raphson 方法,会失败,攻击者准备了两次 fallback,使用原值的 9/10 重试。
攻击发生后,Balancer 由于部分机制无法暂停,导致攻击影响被放大,随后出现多条链上的跟风与复制攻击,总损失超过 1.25 亿美元。此事件暴露出去中心化协议在四个领域的关键问题:不一致的舍入机制、攻击者不断进化的手法、无法暂停导致损失扩大、初始化和运维状态缺乏实时监控。上调仅允许向下取整,而下调却允许双向取整,这种不对称性在极端构造参数下会积累为可被利用的精度损失。本应永远有利于协议的舍入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反过来损害了协议方利益。攻击者采用双阶段手法,第一阶段执行攻击但账面无利润,第二阶段再单独提现,规避链上监测模型。攻击的每一步都结合离链与链上模拟,辅助合约甚至复用了 Balancer 的 StableMath 实现,连错误信息都保持一致。攻击发生后,多链跟进,许多 Fork 项目也受影响,说明只要稳定数学与舍入逻辑一致,漏洞可跨生态传播。事件说明,DeFi 协议需要更高精度的数学运算、更严格的舍入验证与防可疑路径模拟机制,以及在异常情况下的应急暂停能力。【原文为英文】( 来源)
4️⃣ 投资顶级 VC 却四年本金腰斩,加密基金怎么了?
导读:部分加密基金在牛市中通过杠杆或早期布局跑赢比特币,并提供风险对冲和多元化机会;但长期表现参差不齐。
PANews:在加密市场狂热的高峰期,一些知名机构基金借由丰富的项目渠道和过往战绩,向出资人收取高于传统标准的费用,如 2.5% 或 3% 的管理费,25% 甚至 30% 的超额收益分成。Vaidya 吐槽的 Pantera 就属于收费偏高的典型。随着市场发展,加密基金的费率近年来也在逐步演化。经历牛熊周期洗礼,受 LP 议价压力和募资困境影响,加密基金普遍正持续向更低结构转变。近年来新募集的加密基金开始在费率上作出让步,例如降低管理费至 1-1.5% 或仅对超额部分收取更高绩效费,试图与出资人利益更紧密对齐。目前,加密货币对冲基金通常采用经典的「2% 收益分成和 20% 业绩提成」结构,但资金分配压力已使平均费用有所下降。Crypto Insights Group 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前管理费接近 1.5%,而业绩提成则根据策略和流动性状况的不同,趋向于 15% 至 17.5%。
项目储备有限的情况下,大基金被迫「广撒网」式地投资众多初创项目,结果是每个项目投入的比重不高且良莠不齐,过度分散导致难以获取超额回报。相较之下,小型基金或家族办公室由于资金体量适中,可以更严格筛选项目、集中押注高质量投资标的,有支持者认为这类「小而精」的策略更易取得超越市场的表现。Vaidya 自己在评论中也表示更赞同「问题不在于早期代币,而在于基金规模」,以及「理想的加密货币早期基金必须规模小、灵活」的观点。不过,也有不同的声音对这一激进说法提出质疑。其观点是,大型基金虽然在追逐早期项目时可能面临边际收益递减的问题,但它们在行业中的价值不应被一笔投资的不佳表现所完全否定。大型加密基金往往拥有丰富的资源、专业团队和广泛的行业网络,可以在投后为项目提供增值服务并推动整个生态发展,这是个人投资者或小基金难以匹敌的。
在更早的牛市周期中,一些顶尖加密基金曾经显著跑赢比特币。例如,2017 年和 2020–2021 年的市场狂潮中,敏锐的基金经理通过提前布局新兴项目或运用杠杆策略,取得过远超比特币涨幅的回报。优秀的基金还能提供专业风险管理和下行保护:在熊市中,比特币价格腰斩乃至更深的下跌时,某些对冲基金凭借做空和量化对冲策略成功避免了巨额亏损,甚至实现正收益,从而相对降低了波动风险。其次,对于许多机构和高净值投资者而言,加密基金提供了多元化敞口和专业通道。基金可以涉足投资者个人难以参与的领域,如私募轮的代币项目、早期股权投资、DeFi 收益等。Vaidya 所提及的那些暴涨 20–75 倍的种子项目,如果没有基金的渠道和专业判断,个人投资者很难以早期估值参与其中 —— 前提是基金管理人真的具备卓越的选项目能力和执行力。(来源)
5️⃣ Web2 不再安全感:技术人如何踏入 AI + Web3 的新时代
导读:我们从不安全感出发,最终在确定性的结构中找到自己。
Keegan小钢:技术红利的终结正在成为现实。全球互联网产业的增长明显放缓,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这不是短期的周期性调整,而是结构性变化。2025 年上半年,全球科技公司累计宣布裁员近 94,000 人,创下近三年新高(Observer,2025.07)。这意味着,即使是长期依赖技术扩张实现增长的科技行业,也开始缩减人力与成本。一线巨头的动作更能说明问题。微软在 2025 年 7 月宣布裁员约 9,000 人,占全球员工总数约 4%,而在 5 月,它刚刚完成另一轮超过 6,000 人的裁员。更关键的是,微软内部明确要求员工必须使用 AI 工具,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这等于官方承认:未来的组织人力结构将由 AI 重塑。在 Web2 时代形成的技术岗位安全感,正在系统性衰退。与此同时,AI 的崛起让替代效应变得更加直观。Stack Overflow 的 2025 年全球开发者调查指出,已有 52% 的程序员每天使用 AI 工具(如 Copilot、ChatGPT、Claude 等),其中 18% 的人表示 AI 已显著改变了他们的工作职责。原本需要 10 人协作的任务,如今可能只需要 3 人和 AI 就能完成。岗位竞争重心正从谁更会写代码转向谁能与 AI 协作得更高效。这对技术人意味着无声的结构性挤压:AI-native 工程师在快速崛起,而传统的执行型岗位正在边缘化。
Web2 的繁荣建立在平台生态之上,技术人与创作者依附于 App Store、Google、微信、抖音等体系,但这种依附意味着产出缺乏自主性与可积累性。平台规则变化可以直接影响个人生计,创作者的数据与作品归于平台,账号受限或封禁甚至可能让个人归零。SensorTower 的数据显示,2024 年底 Apple App Store 政策调整导致全球约 12% 的独立开发者收入骤减,许多中小团队的主要收入渠道被瞬间切断。这种依赖性正在成为风险来源。LinkedIn《Future of Skills 2025》报告指出,AI、区块链、数据分析成为增长最快的技能方向,而传统 Web 前端技能增长率仅 0.3%。Levels.fyi 数据则显示,FAANG 工程师平均薪酬同比下降约 8%,而 AI / LLM 相关岗位逆势上涨 20%+。技术红利正在从传统平台开发转向 “智能系统与去中心化技术。技能迁移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生存前提。越来越多人开始反思:如果不依附平台,我的产出还能存在吗?安全感正在从公司和平台转向个体的自我进化能力。
AI 与 Web3 的交汇正在形成新的技术拐点。AI 实现认知自动化,Web3 实现价值自动化,当这两条曲线交汇,就出现了一个新的时代接口:智能体可以在链上拥有身份、资产与行动力。麦肯锡估计,生成式 AI 每年可为全球经济贡献 4 万亿至 7 万亿美元;根据 Electric Capital 的 2025 年报告,Web3 仍有 23,000+ 月活开发者持续构建。这代表两个生态都进入实用化与融合期。2023–2025 也是 AI 从工具向主体转变的关键阶段。从 ChatGPT、Claude,到 Cursor、Claude Code、Codex,AI 已能够自主部署合约、执行链上操作、进行收益优化。一个新的角色出现了 ——AI-native Builder:个体借助 AI 扩展产能、借助链上协议固化成果。与此同时,Web3 正在从投机走向基础设施层,焦点转向稳定币、隐私计算、RWA、DePIN 与 AI 协同协议。Web3 不再只是金融故事,而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可信执行层。当 AI 负责生产、Web3 负责确权、收益与协作时,出现了个体经济体:一个人拥有百倍产能(AI)与可积累资产(Web3)。这就是「一人实验室」乃至「一人公司」的底层逻辑。(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