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研早报丨对话 Robinhood 联创:为什么我们不做一条自己的链/去监管政策推动美股 RWA 叙事:代币化股票的机遇与挑战/关于股票上链:你需要了解的一切
ChainFeeds Newsletter 每日精选 Web3 深度投研「简报」+ AI 驱动的热点新闻榜单,帮你做出聪明决策
📢 ChainBuzz 热点新闻 |2025.7.2
🔥 以太坊社区基金会成立,旨在推动 ETH 价值增长
🔥 美 SEC 批准将灰度数字大盘股基金转换为 ETF 的修正案
🔥 美国参议院投票通过特朗普大规模减税和支出法案,法案送交众议院
🔥 Plume Network 与 WLFI 建立战略合作,将集成 USD1 稳定币
🔥 美 SEC 或正制定代币 ETF 通用上市标准
👨💻 ChainFeeds 投研简报 |2024.7.1
1️⃣ 观点|Pantera 合伙人:加密驱动的 AI 机器人时代
2️⃣ 观点|对话 Robinhood 联创:为什么我们不做一条自己的链?
3️⃣ 市场|去监管政策推动美股 RWA 叙事:代币化股票的机遇与挑战
4️⃣ 代币化|关于股票上链:你需要了解的一切
5️⃣ 项目介绍|代币解锁在即:梳理 WLFI 的业务、背景、代币和估值预期
每日精选的加密信息由 ChainFeeds 团队与 AI 共同编写,我们已将内部的信息流工具优化并开放给所有读者及 Web3 行业者使用,测试链接 👇
🌞 Web3 行研早报来自:Web3 行业必读深度资讯「简报」平台|chainfeeds.xyz
🤖️ Web3 热点榜单来自:AI 驱动的 Web3 热点新闻自动聚合工具|chainbuzz.xyz
1️⃣ Pantera 合伙人:加密驱动的 AI 机器人时代
导读:加密技术将通过为机器人安全提供经济担保,并优化其对接基础设施、延迟及数据采集流程,从而推动机器人行业发展。
Paul Veradittakit:通过视觉 - 语言 - 行动模型(VLA),机器人得以在统一的计算框架中整合视觉感知、语言理解与实体行动。2025 年 2 月,Figure AI 发布了通用人形机器人控制模型 Helix,该 VLA 模型凭借零样本泛化能力和系统 1 / 系统 2 双架构为行业树立新标杆。零样本泛化特性使机器人无需针对每项任务进行重复训练,即可即时适应新场景、新物体与新指令。系统 1 / 系统 2 架构将高阶推理与轻量级推理分离,实现了兼具类人思维与实时精准度的商业化人形机器人。电池技术始终是用户友好型机器人的瓶颈。早期如宝马 i3 等电动车因电池技术局限导致续航短、成本高、实用性低而难以普及,机器人正面临相同困境。波士顿动力的 Spot 机器人单次续航仅 90 分钟,Unitree G1 电池续航约 2 小时。用户显然不愿每两小时手动充电,因此自主充电与对接基础设施成为重点发展方向。电池更换模式通过快速替换耗尽电池组实现持续作业,最大限度减少停机时间,适用于野外或工厂场景;感应充电采用无线供电方式,虽然完整充电耗时较长,但能轻松实现全自动化流程。
去中心化物理基础设施网络(DePIN)有望革新充电基础设施。当人形机器人像汽车般全球运行时,充电站需如加油站般触手可及。中心化网络需要巨额前期投资,而 DePIN 将成本分摊至节点运营商,使充电设施快速扩张至更多区域。DePIN 还可利用分布式基础设施优化远程操控延迟。通过聚合地理分散的边缘节点计算资源,远程操控指令可由本地或最近可用节点处理,最大限度缩短数据传输距离,显著降低通信延迟。但当前 DePIN 项目主要聚焦去中心化存储、内容分发和带宽共享,虽有项目展示边缘计算在流媒体或物联网中的应用优势,尚未延伸至机器人或远程操控领域。远程操控是最具前景的数据采集方式,但中心化实体雇佣专业人员采集数据的成本极高。DePIN 通过加密代币激励第三方提供远程操控数据解决此问题。Reborn 项目构建全球远程操作员网络,将其贡献转化为通证化数字资产,形成无需许可的去中心化系统 —— 参与者既可获得收益,又能参与治理并助力 AGI 机器人训练。
融资是机器人领域的痛点。开发计算机程序仅需一台电脑和云计算资源,而构建功能完整的机器人必须采购电机、传感器、电池等硬件,成本轻易突破 10 万美元。这种硬件属性使机器人开发相比 AI 缺乏灵活性且成本高昂。现实场景的机器人评估基础设施尚处萌芽期。AI 领域已建立明确的损失函数体系,测试可完全虚拟化。但优秀的虚拟策略无法直接转化为现实世界的有效方案。机器人需要在多样化现实环境中测试自主策略的评估设施,才能实现迭代优化。当这些基础架构成熟后,人才将大量涌入,人形机器人将重演 Web2 的爆发曲线。加密机器人公司 OpenMind 正朝此方向推进 —— 其开源项目 OM1(「机器人版安卓系统」)将原始硬件转化为具备经济意识的可升级智能体。视觉、语言和运动规划模块可像手机应用般即插即用,所有推理步骤均以简明英语呈现,使操作员无需接触固件即可审计或调整行为。(来源 )
2️⃣ 对话 Robinhood 联创:为什么我们不做一条自己的链?
导读:拆解 Robinhood 的产品线和盈利模式,Robinhood 的未来发展走向如何?中文版本由律动编译发布。
Vlad Tenev:我认为最直接的变化是,美国停止了那种以「执法代监管」的做法。简单说,就是我们不再需要在业务的方方面面都应对全线打击。这种转变带来了巨大的改善。比如,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宣布对 Robinhood 的加密业务,以及行业内其他几家公司的加密业务,停止调查。那一刻,我们感受到一种立刻的宽慰 —— 我们终于可以作为公司、作为一个行业继续前行,而不用整天对抗那种无休止的打压。上一届政府对加密的态度非常明确:他们根本不认为加密应该存在,更不允许它与传统金融系统深度融合。所以,这次政策的转向,是一个巨大利好。此外,还有两个重要的立法方向也在推进。当然,我得强调一点:停止「执法式监管」本身就已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另一个令人关注的进展,是关于 Meme 币的明确监管态度。你可能也看到了,SEC 发布了一份关于 Meme 币的备忘录,明确指出这类代币不是证券。这其实并没有太大争议。从法律分析角度来看,Meme 币并不符合证券的定义,这一点其实相对清晰。但过去每个项目都要单独做这套分析,分析是否为证券。Robinhood 一直是做得比较规范的公司之一,我们对每一个币种都进行严格的审查和合规性分析,包括是否构成证券。这既昂贵又繁琐。所以现在官方给出明确的指导和豁免,是非常有价值的,极大降低了我们和整个行业的运营负担。类似地,现在关于质押(staking)是否构成证券的问题也有了更明确的界定。这是一件非常积极的事情。你想想,质押的本质是用户贡献自己的算力资源来支持区块链运行。而质押服务商的存在,是为了降低这一过程的复杂度。
我认为,这个趋势会促使「证券代币化」成为 IPO 的替代路径。这种情况迟早会发生 —— 即使短期内美国不推行,其他国家也会开始尝试。加密的本质是全球性的。如果你能在某个合规司法辖区内,将一家公司的股份通过区块链发行代币,那么你就可以立即触达一个流动性越来越强、参与者遍布全球、用户量达上亿的市场。正因如此,我认为美国最终也必然会接受这种趋势。这种代币化有两个关键用途:一是初创公司阶段,这相当于传统的 IPO,也就是一级市场融资。这个阶段的「主资本」非常重要。作为一个曾经在种子轮阶段创业的创始人我知道,融资会占据大量精力和资源,对小公司来说非常吃紧。如果能快速触达全球资金池完成融资,这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选择。这也会催生更多新公司、新项目,也给投资者带来早期(虽然风险更高)但回报潜力也更大的参与机会。二是后期私营公司,比如 OpenAI 或 SpaceX,这类公司创始人已经融了大量资金,甚至可能已经在规划 IPO。这时代币化对创始人吸引力不大,但对员工来说就非常有价值了。很多大公司动辄上千甚至上万员工,但员工没有 IPO 或退出流动性的明确预期,对流动性没有可预期渠道。这时他们就会希望能够变现、套现一部分股份,实现资产多样化。这就为代币化带来了非常强的现实动力。( 来源 )
3️⃣ IOSG 周报|去监管政策推动美股 RWA 叙事:代币化股票的机遇与挑战
导读:随着特朗普的政策正在逐一兑现,通过关税吸引制造业回流,主动引爆股市泡沫倒逼美联储降息放水,再通过去监管政策促进金融创新加速产业发展,这套组合拳正在实实在在的改变市场。其中去监管政策利好下的 RWA 赛道也日益受到加密行业的关注。
IOSG Ventures:事实上,代币化股票并不是个新的概念,从 2017 年开始,对于 STO 的尝试就已经开始了,所谓的 STO(Security Token Offering,证券型代币发行)是加密货币领域中的一种融资方式,其本质是将传统金融证券的权益数字化、上链,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资产的通证化。它结合了传统证券的合规性和区块链技术的高效性。而作为重要的证券类别,代币化股票是 STO 领域最令人关注的应用场景。在 STO 出现之前,区块链领域的主流融资方式是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代币发行)。ICO 的快速兴起主要依托以太坊智能合约的便捷性,但多数项目发行的代币并不代表真实资产权益,也缺乏监管,导致欺诈、跑路频发。2017 年,美国 SEC(证券交易委员会)针对 DAO 事件发表声明,指出某些代币可能属于证券,应受到「1933 年证券法」的监管。这是 STO 概念正式萌芽的起点。2018 年,STO 作为一种合规的 ICO 概念逐渐流行,开始受到业界关注。但由于缺乏统一标准、二级市场流动性差、合规成本高等原因,市场发展缓慢。
然而彼时的监管环境并不是特别友好,而且核心发起者是 CEX,这就意味着与传统的股票交易平台形成了直接的竞争关系,例如 Nasdaq 等,自然受到了不小的压力。FTX 在 2021 年第四季度的代币化股票交易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其中 2021 年 10 月的交易量为 9400 万美元,但在 2022 年 11 月破产后,其代币化股票交易服务停止。而 Binance 则仅仅在启动该业务的三个月后,也由于监管压力,于 2021 年 7 月宣布停止代币化股票交易服务。此后随着市场进入熊市阶段,该赛道的发展也一度陷入了停滞状态。直到特朗普的当选,其去监管的金融政策带来了监管环境的转变,也重新引发了市场对于代币化股票的关注,不过此时它有了个新的名字,RWA。此类范式强调通过合规化的架构设计,引入符合要求的发行商在链上发行由真实世界资产 1:1 担保的代币,且代币的创建、交易、赎回、以及担保资产的管理均严格按照监管要求执行。
随着支付型稳定币的大规模采用,对于非美国用户来说,可以直接使用稳定币交易美国资产,而不需要承担资金跨境跨行带来的手续费成本和时间成本。假设一位中国投资者通过老虎证券投资美股,在不考虑换汇费用的前提下,跨境汇款手续费约为 0.1%,此外跨境汇款的结算通常需要 1-3 个工作日。而如果通过链上渠道进行交易,则可规避这两部分成本。凭借着可编程的特性,代币化股票将拥抱 DeFi 生态,使其拥有更强的链上金融创新潜力。例如链上借贷等场景。然而当前代币化股票仍然面临两方面不确定性:监管政策推进速度。根据 EXOD 和 Backed 的案例,我们可以知道目前的监管政策尚不能很好地解决股币同权的问题,即购买代币化股票和实体股票在法律层面拥有相同的权益,例如治理权等。这就限制了很多交易场景,例如通过二级市场进行公司并购。且对于代币化股票的合规使用场景尚不明确,这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金融创新的步伐。( 来源 )
4️⃣ 【英文长推】关于股票上链:你需要了解的一切
导读:Kraken 和 Robinhood 等主要交易所已经推出了链上股票交易服务,允许投资者买卖代表真实股票的代币。
Foxi:当你通过 Kraken 的 xStocks 购买苹果公司的代币化股票时,你并不是在购买衍生品或期货合约。Kraken 的合作伙伴 Backed Finance 会在受监管的托管环境中购买并持有一股真实的苹果股票,然后在 Solana 区块链上发行对应的代币,创建这只股票的数字表示。这种结构意味着代币持有者并不享有传统股东权利,比如投票权 —— 这些权利仍由托管人保留。你只是购买了该股票表现的经济敞口,而不是实际股东身份。这是一种折中方案,使区块链交易成为可能的同时,仍符合监管合规要求。最直观的优势是可以全天候交易。与传统交易所每周仅开放约 6.5 小时相比,区块链上的代币可以全天候交易。Kraken 的 xStocks 支持 24/7 交易,而 Robinhood 目前提供 24/5 交易,并计划在其基于 Arbitrum 的 Layer2 正式上线后,扩展至全时可用。这种持续的可用性带来了有趣的市场动态。例如,当重大消息在传统交易时间外发布时(如财报、地缘政治事件或公司新闻),代币化股票可以即时反应,成为实时的市场情绪指标。
在实际操作中,任何合规的平台在提供股票敞口时都需要进行 KYC 并遵循监管规定 —— 完全匿名交易股票基本上在法律层面上不被允许。如果平台希望维持合法地位,这是不可回避的前提。尽管如此,过去也有一些去中心化尝试过无 KYC 的股票代币交易,但最终都面临法律风险。一个典型案例是 Terra 的 Mirror Protocol,从 2020 年到 2022 年允许任何人通过一个钱包铸造并交易锚定美股的合成资产(如特斯拉、谷歌等),无需 KYC。美国 SEC 随后认定 Mirror 发行的股票代币属于未注册证券,并对 Terraform Labs 及其创始人 Do Kwon 采取了法律行动。本轮则不同,连 Kraken、Bybit 这样的大型中心化交易所也支持股票交易。你可以把这些股票币当作 memecoin,只是第三方承诺每个代币都有股票托底。特朗普大概率会对这种方式持支持态度,因为它降低了散户进入美股的门槛。只要最终的清算以美元结算,监管压力预计不会太大。
代币化股票的资本磁吸效应值得关注。与传统股票市场相比,它具备结构性优势:一个尼日利亚的散户投资者现在可以直接用稳定币购买苹果股票,无需应对繁琐的国际券商开户和货币兑换手续。这不仅仅是便利性,更是市场准入的根本性扩展,可能带来前所未有的资本流入加密基础设施。其机制远比简单的用户获取更深远。当有人购买代币化的特斯拉股票时,他不仅仅是进入了加密领域,还会为稳定币需求提供持续动力,增加 Layer2 网络的交易费用收入,并验证整个加密栈作为合法金融基础设施的合理性。长期看,这种复合效应可能会缓解加密市场在熊市时期的 “空城” 问题。历史上,当加密价格崩溃时,交易量迅速枯竭,用户逃回传统资产。如果股票能直接在链上交易,资本或许更有机会留在加密生态里,即使山寨币表现不佳,仍能维持流动性和平台活跃度。( 来源)
5️⃣ 代币解锁在即:梳理 WLFI 的业务、背景、代币和估值预期
导读:WLFI 代币上线后短期价格走势的胜负手,一方面取决于 Genius 法案最终的通过内容和时点,更重要则在于川普家族在各类利益输送和交易中,是否愿意把 WLFI 置于比较核心的位置,作为利益置换的媒介。
Mint Ventures:WLFI 平台的治理代币 $WLFI 总供应量为 1000 亿枚。根据官方「金皮书」(Golden Paper)的代币经济模型,WLFI 代币的分配方案和解锁计划如下: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团队给代币销售分配了 35% 的代币,但目前公售只完成了 25%,剩余的 10% 如何处理,尚没有答案。此外,WLFI 的代币除了公募部分在附加条款中明确了预期为 12 月的锁定期,其他部分的代币并没有明确的解锁条件和时间,但目前跟公募部分的代币一样都处于不可转账的状态。非公募部分的 WLFI 代币的具体解锁条款对外的模糊性,给项目带来了高度的不确定性。最恶劣的做法自然是在不提前说明的情况下,团队将这部分代币抢先解锁并在二级市场进行倾倒。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在公募 WLFI 的解锁前,提前就非公募部分的代币解锁计划进行预告,并通过正式的社区治理投票进行分批解锁。
协议收入的分配:在 WLFI 的官方金皮书中,对 WLFI 的协议收入的处理是这样说的:「初始的 3000 万美元协议净收入将存放在由 WLF(金皮书此时以 WLF 缩写指代项目,后改为 WLFI )多重签名控制的储备金中,用于支付运营费用、赔偿金和应尽义务。协议净收入包括来自所有渠道的 WLF 收入,包括但不限于平台使用费、代币销售所得、广告收入或其他收入来源,在扣除约定的支出和 WLF 的持续运营储备金后。剩余的协议净收入将支付给 DT Marks DEFILLC、Axiom Management Group, LLC WC Digital Fi LLC 等实体,这些实体与我们的创始人和某些服务提供商(初始支持者)有关联。这些实体已向 WLF 表明,一旦 WLF 协议启动,他们计划将大部分收到的费用用于该协议的部署。」也就是说,协议的收入主要归于 WLFI 背后的实体公司(虽然这些公司承诺会拿出大部分费用用来支持协议),但是可以明确的是,WLFI 代币本身不存在与业务收入的直接挂钩。
WLFI 代币上线后短期价格走势的胜负手,一方面取决于 Genius 法案最终的通过内容和时点,更重要则在于川普家族在各类利益输送和交易中,是否愿意把 WLFI 置于比较核心的位置,作为利益置换的媒介。具体体现为「有影响力的个人 \ 商业体 \ 主权国家」为了获取政治和商业利益,主动把 USD1 嵌入(哪怕是象征性地)自己的业务流程,比如用 USD1 作为投资货币(股权投资)、结算货币(跨境贸易)。如果在上线后缺乏类似的密集商业新闻,恐怕 WLFI 在川普家族的商业版图中的位置堪忧,他们有更好的收益管道。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WLFI 上线后的发展。那么,具体 WLFI 代币可转移的时间会在什么时候?我猜会是美国的「Genius Act」法案最终正式通过之后(目前已在参议院通过),那才是项目方可以自由施展的时间,也不远了。(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