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研早报丨加密秩序的变迁:关于新时代已经到来的论点/从销毁到再分配:加密激励机制新思路解读/若 Perp Dex Summer 持续,最终会在 Solana 生态内爆发?
ChainFeeds Newsletter 每日精选 Web3 深度投研「简报」+ AI 驱动的热点新闻榜单,帮你做出聪明决策
📢 ChainBuzz 热点新闻 |2025.9.26
🔥 第 221 次以太坊 ACDE 会议:Fusaka 首次公开测试网升级拟于 10 月 1 日激活
🔥 WLFI 将于本周开始实施回购和销毁计划
🔥 Bitwise 向 SEC 提交 Hyperliquid ETF 的 S-1 申请文件
🔥 九子控股董事会批准启动加密投资策略,将投资最高 10 亿美元于 BTC、ETH 和 BNB 等
🔥 富达推出高级交易平台 Fidelity Trader+,拟于 2026 年集成加密交易功能
👨💻 ChainFeeds 投研简报 |2024.9.25
1️⃣ 观点|对话 HTX Ventures 负责人:政策、机构与 PMF,加密与 TradFi 共振三重奏
2️⃣ 市场|加密秩序的变迁:关于新时代已经到来的论点
3️⃣ 项目介绍|深度解析:Plasma 凭何改变链上支付格局?
4️⃣ 观点|从销毁到再分配:加密激励机制新思路解读
5️⃣ 观点|若 Perp Dex Summer 持续,最终会在 Solana 生态内爆发?
每日精选的加密信息由 ChainFeeds 团队与 AI 共同编写,我们已将内部的信息流工具优化并开放给所有读者及 Web3 行业者使用,测试链接 👇
🌞 Web3 行研早报来自:Web3 行业必读深度资讯「简报」平台|chainfeeds.xyz
🤖️ Web3 热点榜单来自:AI 驱动的 Web3 热点新闻自动聚合工具|chainbuzz.xyz
1️⃣ 对话 HTX Ventures 负责人:政策、机构与 PMF,加密与 TradFi 共振三重奏
导读:「2025 年传统金融巨头和加密散户涌入将孕育新赛道」
Alec Goh:从 HTX Ventures 的角度来看,我们一直非常看好 RWA 板块。在稳定币、支付以及 DeFi 借贷等板块率先实现 PMF(产品市场契合度)之后,RWA 是推动 Web3 迈向更广泛主流采用下一阶段的重要力量。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 Web3 领域已经存在大量流动性,仅稳定币流通规模就在约 2~3 千亿美元之间,这些资金需要找到一个配置方向。DeFi 用户持续寻求资金配置更高效、风险与回报更清晰的策略,而 RWA 提供了一条合法、正统的资金部署途径。在我们看来,RWA 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RWA 解锁流动性。许多传统资产在传统金融体系中的流动性并不高,比如房地产或私募股权,经常以 20 – 30% 的大幅折价进行交易。如果将这些资产以 RWA 形式带到链上,可以释放被压抑的流动性,为传统金融创造更多价值,同时也让 DeFi 投资者触达之前接触不到的产品。
第二,RWA 打开全球市场。传统金融领域部分资产只能在特定司法辖区内投资,倘若将这些资产代币化,就可以在链上通过 DeFi 实现全球交易。区块链是无国界的,因此 RWA 得以面向更广泛的投资者群体,这是传统结构难以实现的。
第三,RWA 降低成本并提升效率。在传统金融中,资产交易涉及多层中介,不仅处理缓慢而且通常只在工作日运行。DeFi 则是 7×24 小时、低成本且高效率的。这种效率让此前难以交易的低流动性资产更容易被投资与流转。
最后,RWA 带来透明与安全。区块链确保每笔交易不可篡改且可追溯;一旦记录,就无法更改。这种透明性与共识所构建的信任基础,对投资者非常重要。
在投资组合方面,我们仍在积极关注 RWA 领域最合理的资本配置方式。代币化股票和代币化美国国债已经相当成熟,将它们上链并不会遇到太多技术问题。我们认为下一个重大挑战是如何将传统金融中未上市的资产引入 DeFi,这才是真正的难点所在。最显著的一个问题,如何证明这些资产的合法所有权?换句话说,当某物在链上交易时,如何确保其背后拥有有效的合法所有权?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项目能够完全解决,因为它涉及跨司法管辖区的问题。在一个司法管辖区认可的事物在另一个司法管辖区可能并不适用,这带来了复杂性。
我认为这个领域对于项目探索来说非常有趣,对于投资者来说也值得关注,因为解决这个问题将为投资者带来巨大的价值。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可以立即解决的问题,需要时间、资源以及与市场需求的谨慎协调。并非所有资产都能够或应该上链,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存在实际需求。正如我所提到的,目前 RWA 主要集中在一些知名资产上,例如美国国债和股票,这些资产可以相对轻松地进行代币化。RWA 想要实现更进一步的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 VC 和加密初创企业,还需要传统金融机构的参与,提供能够为社区带来信任的基础设施和框架。从 HTX Ventures 视角,我们看到明确缺口并在积极寻找填补机会。但目前我们尚未出手,因为就刚才分享的维度而言,我们暂未看到足够有说服力、能正面解决这些挑战的基础设施。(来源 )
2️⃣ 【英文】加密秩序的变迁:关于新时代已经到来的论点
导读:加密市场早已不是 2017 或 2021 年的那个市场。
Ignas | DeFi Research:现货比特币 ETF 的推出是一个重大转折。就在本月,美国 SEC 又批准了商品型 ETP 的通用上市标准。这意味着未来审批更快,更多资产能进入市场。Grayscale 已经抢先通过这一新规递交了申请。比特币 ETF 创下历史上最成功的发行记录。以太坊 ETF 起初较慢,但即便在弱市下,资金规模也已经达数十亿美元。自 4 月 8 日以来,现货加密 ETF 在所有 ETF 类别中领跑,吸引了 340 亿美元净流入,超过了主题 ETF、美国国债甚至贵金属 ETF。买家包括养老金、投顾和银行。加密资产如今已和黄金、纳斯达克指数一同出现在机构的投资组合讨论中。比特币 ETF 已持有约 1500 亿美元 AUM,占流通供应的 6% 以上。以太坊 ETF 持有 5.59% 的总供应。这一切仅仅在一年多时间内发生。
过去的加密市场是整体拉升模式:BTC 先动,接着 ETH,再往下流向小盘币。流动性顺着风险曲线向下传导。但这一次不同:不是所有代币都一起上涨。如今已经有数百万个代币,每天都有新币通过 pump.fun 发行。创作者不断把注意力从旧代币转移到他们自己的新 Meme 币。供应激增,而散户注意力并没有增加。流动性被分散到过多的资产,发行代币几乎不需要成本。过去,低流通、高 FDV 的代币是热点,常常带来空投。但现在散户已经吸取教训,他们更希望代币能创造价值,或至少具备强大的文化重力(例如 $UNI 尽管交易量庞大,却无法显著上涨,就是一个反例)。Ansem 的观点很对:纯粹的投机已经见顶。新的趋势是收入,因为它更可持续。那些有产品市场契合和实际费用收入的应用才会涨,其余的不会。Murad 补充了另一个关键点:仍然会暴涨的代币往往是新的、怪异的、容易被误解的,但拥有强大信念社群的支撑。我本人就是那种喜欢新奇、闪亮事物的人。文化意义往往决定了存活还是消亡。即便初看荒诞的使命,也能让一个社区维持到采用滚雪球式增长的那一天。Pudgy Penguins、Punks、Meme 币都是例子。
最初,交易者持有 USDT 或 USDC 是为了买 BTC 和山寨币。新资金流入就是利好,因为它们会转化为现货买盘。当时 80%-100% 的稳定币流入都会买加密资产。如今已经不同。稳定币流入用于借贷、支付、收益、财库和空投挖矿。部分资金根本不会流入 BTC 或 ETH,但依然能抬升整个系统:更多 L1/L2 交易、更深的 DEX 流动性、更高的借贷收入、更厚实的资金市场。一个新趋势是支付优先的 L1:Tempo 由 Stripe 和 Paradigm 打造,专为高吞吐稳定币支付,内置 EVM 工具和原生稳定币 AMM。Plasma Tether 支持的 L1,定位为 USDT 专属链,带有新型银行和支付卡,服务新兴市场。这些链推动稳定币走向真实经济,而不仅仅是交易。【原文为英文】( 来源 )
3️⃣ 【英文长推】深度解析:Plasma 凭何改变链上支付格局?
导读:今日上币的 XPL,一条全新的 USDT 链,能竞争过孙宇晨的波场吗?
Sumcap:2009 年 1 月 3 日,比特币创世区块诞生,区块里嵌入了那句著名的话:「财政大臣正处于为银行准备第二轮纾困的边缘。」这句话直指英国财政大臣 Alistair Darling 在 2008 年金融危机后准备再次动用纳税人的钱来救助摇摇欲坠的银行。此前雷曼兄弟的破产已经让全球金融体系陷入冻结,抵押贷款证券价值蒸发殆尽,传统金融体系彻底暴露了监管缺失、机构贪婪与最终由普通人买单的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比特币被视为危机的副产品,以健全货币的姿态出现:固定供应、无中心化权威、点对点传输且免于被救助。但健全货币带来的代价是美元计价的高波动性。随着越来越多人进入市场,支付与结算的可预测性需求迅速上升。相比于 (a) 银行电汇、(b) 需要数日才能完成清算、(c) 高昂手续费,比特币支付在速度和成本上并没有天然优势,这进一步催生了稳定币的探索。2014 年 7 月,BitShares 推出了 $BitUSD,允许用户抵押 $BTS 来铸造美元锚定代币,但由于过度依赖 $BTS,其价格下跌会迅速触发清算,难以稳定。几个月后,Tether ($USDT) 上线,背后是法币托管,1:1 赎回,无需超额抵押或复杂机制,仅一年内交易量就达到 1930 万美元,市值 145 万美元。相比当时 1 美元的 ETH 和 240 美元的 BTC,USDT 的成功显示出其模式的高效与直观。此后,MakerDAO 推出去中心化稳定币 DAI,Circle 推出合规的 USDC,稳定币逐渐成为加密世界最重要的支付和交易媒介。
到 2024 年,稳定币已成为加密领域使用量最大的产品,市值 2716 亿美元,甚至超过了整个 DeFi 的总锁仓量 (1661 亿美元)。当年 Visa 处理的支付总额为 13.2 万亿美元,而稳定币链上结算的原始体量超过 22 万亿美元,剔除交易所内部划转和 MEV 之后,仍有 5.67 万亿美元的真实交易量。日均调整后交易量在一年内增长了 120%,从 4323 亿美元上升至 9491 亿美元,显示出对稳定币的持续需求。更重要的是,2025 年 7 月,美国《Genius Act》正式承认稳定币为合法支付工具,将其纳入借记卡网络、ACH、电汇等主流清算体系之列。然而,基础设施却未能跟上。以市占率超 60% 的 USDT 为例,它依赖的仍是以太坊等通用链,而这些链并非为支付设计:转账需要支付波动的 gas 费,机构所需的合规与规模支持也尚未满足。这造成一个矛盾:稳定币在体量上已堪比 Visa,却依旧是二等公民,在大多数公链上只是普通代币。类似的困境也出现在比特币身上。尽管其已是全球第七大资产,市值超过白银,但在 DeFi 里的利用率极低。当前的 BTC 包装版本 (如 WBTC) 各自分布在不同链上,形成碎片化流动性,严重限制了其金融化潜力。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Plasma 基金会提出了稳定币优先、BTC 原生的链上设计。它不是把 USDT 或 BTC 当作外挂,而是直接将它们作为系统的一等公民。其技术核心包括:PlasmaBFT 共识机制 (基于 Fast-HotStuff 改良,支持流水线并行,提升出块效率);Reth 执行层 (兼容 EVM,由 Rust 构建,高性能处理交易与状态转换);以及 原生 BTC 桥 (由去中心化验证者网络驱动,摒弃中心化托管与小规模多签)。这种桥接方式不仅提升信任最小化,还通过 LayerZero 的跨链代币标准 (OFT) 统一了 $pBTC 流动性,避免 WBTC 那样的碎片化问题。在支付体验上,Plasma 的稳定币机制同样创新:支持零手续费的 USDT 转账,由合约级 Paymaster 赞助 gas 费用;允许直接使用美元作为原生 gas;同时引入可审计的隐私支付,兼顾合规与保密性。这种架构使 Plasma 成为天然的 BTC-USDT 结算层。【原文为英文】( 来源)
4️⃣ 【英文长推】从销毁到再分配:加密激励机制新思路解读
导读:最终我们想强调的是:在没有前置 slash 的情况下,再分配的效果往往不如销毁;而在涉及 slash 的场景中,再分配通常比销毁更合适。
Hazeflow:在加密经济体系中,关于 资产被削减(slashing)之后应当销毁还是再分配 的争议由来已久。很多人误以为只要发生削减,资产就会自动被销毁,从而减少总供应量,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削减只是剥夺作恶者的资产,而后续这笔资产的去向才涉及销毁或再分配两个选项。销毁意味着资产彻底消失,供应减少,却无人受益;再分配则是将价值导向其他一方(未必一定是受害者),让生态中的价值仍然流转。以 EigenLayer 为例,在其早期机制中,运营者若未履行义务,质押资产会被削减并直接销毁。这虽然达到了惩罚的目的,却留下了两个明显问题:一是受害方并未得到任何补偿,就像交通肇事司机入狱,但被撞的人却没获得救助;二是系统的安全性降低,因为可用于保护系统的质押总量减少了。相比之下,再分配的模式则能让价值留在系统内:可靠的节点获得额外奖励,受损的用户得到赔偿,资金流转仍然在生态中发生。这样不仅能提高整体安全性,还能催生出新的用例,比如无许可的链上保险、自动补偿失败交易的 DEX、对出借人提供保障收益率的借贷协议等。
再分配在经济安全上的价值不容忽视,它能让削减后的资金真正用起来,而不是凭空消失。例如 CapMoney 就已实现:当稳定币体系中的运营者因违规被削减时,其资金会直接补偿给受到影响的稳定币持有人。这种模式将经济安全从事前威慑扩展到事后保护,能真正弥补用户的损失。不过,再分配也有风险。最典型的例子是 MEV(最大可提取价值)的问题。我们可以把用户和流动性提供者(LP)的损失类比为被削减。在链上交易中,用户可能因抢跑、夹击等操作得到更差的报价,等于凭空损失了一部分资产;LP 则常常因为 LVR(Loss Versus Rebalancing)而承受额外亏损。这些群体既没有作恶,也没有不履行义务,却被动承担了损失。而在当前机制下,往往是套利者获利,普通用户和 LP 承受损失,这就是一种错误的再分配。
并不是所有情况都适合再分配。当 削减行为不存在 时,销毁往往是机制设计的核心特征,无法被取代。例如 BNB 每季度进行代币销毁,这是其通缩经济模型的基础;以太坊在 EIP-1559 中将基础手续费烧毁,从而引入通缩性以太坊的叙事。如果改为再分配,可能导致通缩效应被稀释,引发更高的通胀压力,从而长期压低代币价值。更糟的是,如果手续费被放入资金池再回补给用户,容易引发激励错配 —— 比如用户明知会被补贴,就可能制造无意义的交易来薅羊毛,导致网络拥堵更严重。因此,再分配不是万能药。在涉及削减的场景中,它往往比销毁更有效,能把价值转移给真正受损的人,从而增强系统的公平与安全。但在不涉及削减的场景中,销毁通常更合理,因为它能保持系统的简洁性和经济逻辑的一致性。总结来看,加密系统的激励设计始终绕不开 公平与安全 这两个目标。如果价值的保留能直接增强系统的安全性或用户体验,那就值得再分配;但如果只是单纯的费用消耗或通缩逻辑,销毁才是最佳方案。归根结底,不管是销毁还是再分配,设计者都需要围绕激励对齐这个核心问题来权衡。【原文为英文】( 来源)
5️⃣ 【长推】若 Perp Dex Summer 持续,最终会在 Solana 生态内爆发?
导读:属于你们的下一波机会可能正在 Solana 悄然酝酿。
Haotian:1)Solana 可以直接在验证者层面进行应用特定优化,可以在验证节点内部运行专用交易引擎,以实现接近 @HyperliquidX 的亚秒级交易体验。以太坊 layer2 扩展思路要被 L2 中心化 Sequencer、交易 Batch、Finality 状态依赖 L1 等层层技术债包裹,相较之下,Solana 的已有技术架构优势比以太坊更适合孕育发酵 Perp Dex;
2)当交易引擎直接嵌入验证者堆栈后可以绕过普通的交易池竞争,相当于构建了「VIP 通道」,牺牲一部分去中心化换取更极致的交易性能;事实上, @jito_sol 的成功已经验证了在 Solana 验证者层面做专用优化的可行性。只需要给验证者额外的 MEV 收益分成,加上 $JTO 代币的价值捕获,验证者大有意愿来参与,已经有 60% 的 Solana 验证者运行 Jito 客户端。换成 Perp 场景,用交易费收益替代 MEV 费用会更稳定且可预测,验证者参与的动能更足;
3)Solana 拥有相对成熟的 DeFi 生态和广大的开发者群体和用户基础,尤其是 MEME 热潮下,Solana 已经多次验证了其在流动性深度上的优势。如果说 Solana 和 Hyperliquid 都试图用中心化思路撬动高频交易应用场景的话,已有的生态基础让 Solana 比 Hyperliquid 有更大的的发展上限,毕竟有了链来孵化应用和基于应用孵化链的差异高下立断。(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