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研早报丨Pantera 合伙人:2025 加密 VC 格局,为何与以往周期不同/AI 去中心化进程:支付、算力与价值分配的新范式/RWA 第一股?Figure 如何撬动万亿传统金融市场:「万物上链」得从真实 PMF 出发
ChainFeeds Newsletter 每日精选 Web3 深度投研「简报」+ AI 驱动的热点新闻榜单,帮你做出聪明决策
📢 ChainBuzz 热点新闻 |2025.8.30
🔥 Eric Trump:中国是加密货币领域的「强大力量」
🔥 CoinShares 计划在美国上市,二季度净利润涨至 3240 万美元
🔥 DeFi Development 推出英国财资加速器 DFDV UK
🔥 日本金融厅 2026 年将重组设立新加密与创新部门, 预算约 1.7 亿美元
🔥 Cobo- 京东科技 RWA 项目获批香港数码港「区块链与数字资产试点资助计划」
👨💻 ChainFeeds 投研简报 |2024.8.29
1️⃣ RWA|深扒 RWA 流动性之困
2️⃣ 项目进展|MegaETH 空投设计:如何在启动中最大化价值
3️⃣ 观点|Pantera 合伙人:2025 加密 VC 格局,为何与以往周期不同?
4️⃣ AI|AI 去中心化进程:支付、算力与价值分配的新范式
5️⃣ RWA|RWA 第一股?Figure 如何撬动万亿传统金融市场:「万物上链」得从真实 PMF 出发
每日精选的加密信息由 ChainFeeds 团队与 AI 共同编写,我们已将内部的信息流工具优化并开放给所有读者及 Web3 行业者使用,测试链接 👇
🌞 Web3 行研早报来自:Web3 行业必读深度资讯「简报」平台|chainfeeds.xyz
🤖️ Web3 热点榜单来自:AI 驱动的 Web3 热点新闻自动聚合工具|chainbuzz.xyz
1️⃣ 深扒 RWA 流动性之困
导读:万物都能代币化,可真能卖掉吗?
链上花絮:未来,全球任何一处房产的租金收益、一件稀世艺术品的碎片所有权,甚至一笔私募信贷的部分收益,都能像买卖股票那样被轻松交易,这正是「现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描绘的宏伟蓝图。区块链技术被寄望于打破物理与地域的限制,让原本笨重、不标准且难以流通的资产,以全天候、低摩擦的数字代币形式在链上自由交易,从而彻底释放流动性潜力。听起来,这像是一场足以颠覆华尔街的金融革命。事实上,截至今年年中,已有 240 至 250 亿美元的现实世界资产(不含稳定币)被成功代币化并上链,涉及 15 个区块链生态。然而,一份 2025 年的研究报告却戳破了行业里的尴尬现实:我们掌握了资产数字化的魔法,但真正让这些代币自由流动的市场尚未建成。繁荣的表象下,流动性反而成为 RWA 故事中最要命的瓶颈。尤其是私募信贷和代币化国债几乎垄断市场,成为机构与高净值用户的「链上存钱罐」,投资者大多买入持有直至到期,而非频繁交易,市值虽庞大,但缺少真正的二级市场活力。
如果说市场构成暴露了 RWA 的宏观问题,那么链上数据则更冷峻地坐实了流动性困境。研究人员分析 RWA.xyz、Etherscan 等平台数据,从代币持有者分散度、活跃地址和交易频率等维度揭示真实流动性。例如,贝莱德的 BUIDL 代币市值高达 24.2 亿美元,月度转账金额超 18 亿美元,看似亮眼,但持有者仅 85 个,每月活跃地址仅 30 个,显示资金流动主要集中在铸造与赎回环节,而开放二级交易市场几乎不存在。类似情况普遍存在:许多代币月度活跃地址不足 10 个,甚至有代币化国债 TRSY 仅 6 个持有者。研究表明,RealT 发行的住宅房地产代币平均每年只换手一次,而发达市场股票的年均换手次数要高得多,几乎停滞的流动性直接戳破了「代币化 = 高流动性」的神话。例外是 PAXG、XAUT 这类代币化黄金产品,其持有者达数万,月度转账数万笔,交易活跃且持续多年。差异的关键不在资产本身,而在市场准入:黄金代币登陆了 Binance、Kraken 等 CEX 和 Uniswap 等 DEX,形成开放、无需许可的深度交易市场,从而凸显出其他 RWA 的根本问题 —— 缺乏统一、便捷的交易场所。
RWA 流动性不足的背后,是四大结构性枷锁在作祟。第一,监管壁垒:多数 RWA 代币在法律上被认定为证券,交易仅限白名单内的合格投资者参与,复杂的链下签约和身份验证扼杀了市场广度。第二,市场孤岛:缺乏统一的中心交易所,资产流通分散在 DEX、ATS 和 OTC 网络,价格发现效率低,成本高。第三,估值黑箱:不同 RWA 风险和特征独一无二,定价困难,信息不对称造成巨大的买卖价差,形成「非流动性螺旋」。第四,做市商缺位:专业流动性提供者稀缺,流动性挖矿等手段难以吸引长期稳定的资金。技术问题如高昂 Gas 费和跨链互操作障碍也雪上加霜。破局的方向需多维度并行:拥抱混合市场结构,结合受监管的中心化平台和开放 DeFi;探索「抵押即流动性」,如 MakerDAO 允许代币化国债作为 DAI 抵押品;推动监管现代化,降低参与门槛;发展机构级托管与合规交易所;为流动性提供者设计收益分享机制。最终,RWA 项目的首要任务必须是让流动性从愿景落地为现实,只有打破监管壁垒、连通市场孤岛、提升定价透明度,代币化资产的宏大蓝图才会真正落地。(来源 )
2️⃣ 【英文长推】MegaETH 空投设计:如何在启动中最大化价值
导读:有些设计看起来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往往忘记了最核心的目标。是的,空投确实是为了激励平台使用,但它同样也要去中心化生态,并尽可能长期地维系社区的参与度,而不是让你的代币一路砸盘跌入深渊。
Chilla:与 Berachain(融资 1.42 亿美元)和 Monad(融资 2.44 亿美元)等竞争对手相比,MegaETH 迄今仅融资 4300 万美元,规模小得多。但值得注意的是,MegaETH 的融资模式更强调「散户友好」与「投资者分散化」。例如,其在 Echo 上完成 1000 万美元融资,覆盖来自 94 个国家的 3200 名个人投资者,人均出资约 3140 美元;在 FluffleNFTs 首轮销售中又筹集 1300 万美元,大多数投资者仅购入 1-3 个 NFT。很快还将推出第二轮 5000 个 Fluffles NFT 销售,面向生态活跃用户。与行业普遍的「巨额融资 + 高估值」趋势不同,MegaETH 的小额、分散式融资意味着团队可将更多代币用于激励、空投、长期合作和生态增长,而不是一开始就分配给少数机构投资者。这一模式避免了因 OTC 抛售带来的集中过度抛压,更具去中心化分散效果。当然,这种路径长期能否奏效仍待检验,但至少为项目在当前「融资 - 抛售」乱象频发的行业中提供了一个差异化叙事。
针对空投(Airdrop),MegaETH 被寄望于避免近期加密市场上出现的「诈骗式空投」问题。所谓「空投戒律」的核心是:第一,设定至少 15 天的申领周期,避免仓促的 5 天限制;第二,领取空投不应收取高额手续费;第三,确保用户收益最大化,不要为省小钱牺牲用户体验;第四,适度制造「正向惊喜」,让用户领取到的价值略超预期;第五,避免在 TGE 前过度炒作,因为真正的考验在产品市场契合度(PMF)出现之后;第六,保证充足的初期流动性,价格稳定是最好的营销,否则代币价格崩塌将直接拖累后续 TVL。对于 MegaETH 来说,更应重点激励长期贡献者,而非仅仅奖励测试网用户,因为后者并非真正的生态驱动力。团队明确表示,测试用户主要通过 FluffleNFTs 第二轮销售来获得补偿,未来的主网价值创造者才是核心空投对象。同时,NFT 社区中的活跃群体(如 @badbunnz_ 与 @MegalioETH)因其对生态叙事和文化的贡献,理应获得优先激励。尤其是 FluffleNFT 的持有者应被视为「早期种子投资人」,需要通过后续专属权益和额外奖励,成为生态长期的核心支柱。
在进一步的设计中,MegaETH 团队被建议采取多层次的机制创新。例如,可通过第二轮 Fluffles NFT 销售再次筹集约 1300 万美元,以补充市场流动性、平抑 TGE 后的价格波动。同时,空投规则可引入「正向与负向强化」结合的博弈机制:比如,默认代币有 4 个月锁仓,但若用户参与治理或在协议上活跃两个月,则提前解除一半锁仓(负强化:去除不利条件);若用户持币并活跃满三个月,则额外奖励 20% 的空投代币(正强化:添加额外好处)。这种 gamification(游戏化)可以针对不同用户画像提供差异化激励。另一个潜在亮点是将 MEGA 用作 Gas Token,形成天然需求循环:用户支付 MEGA 手续费,部分代币被销毁,部分分配给排序交易的验证者,而验证者又必须质押 MEGA 才能参与,从而形成代币价值闭环。最后,还可通过「期权式分发」替代直接空投,短期投机者可低价提前买入,小额参与;长期支持者则通过延迟解锁获取更大额度,兼顾灵活性与公平性。这些机制的最终目标,都是在分配代币的同时提升生态黏性,避免短期砸盘并促进长期用户与资金的持续活跃。【原文为英文】( 来源 )
3️⃣ 【英文】Pantera 合伙人:2025 加密 VC 格局,为何与以往周期不同?
导读:并购与 IPO 成为行业发展新的推动力。
Paul Veradittakit:加密市场在过去几年经历了周期性起伏,然而 2025 年的格局与此前截然不同。自 2022 年的资本高峰后,2023 年资本部署大幅下滑,但 2024 年出现复苏,2025 年则迎来显著加速。仅 Q2 一季度,就有 31 笔超过 5000 万美元的大额交易,IPO、并购与债务融资成为增长驱动。今年迄今为止,加密领域已涌入 161 亿美元资金,但 VC 模式正在趋同于传统风投,资金集中在少数基金手中,意味着单笔融资规模更大而交易数量更少。这种集中化一方面说明加密公司正逐渐走向成熟,进入成长阶段;另一方面也揭示出融资竞争的激烈程度达历史新高。不同于以往,当前周期的独特之处在于多重力量叠加:代币价格反弹、新产品涌现、创始人重拾信心、稳定币与数字资产的监管明确化 —— 特别是特朗普政府的加密友好政策,以及《Genius 法案》《Clarity 法案》的出台,缓解了市场对合规不确定性的长期担忧,削弱了投资者的犹豫。再叠加美联储 11 月预期降息,推动风险资产吸引力上升,资本流向更为积极。资金配置格局正在变化:约三分之一进入自下而上的创新领域(永续合约、Launchpad、预测市场、新型 DeFi 原语),而三分之二则涌入自上而下的大盘级赛道,包括 DATS、RWA 代币化、ETF、以及进入公开市场的公司。这种组合反映了市场的成熟:一方面注重金融创新,另一方面强化与传统金融的深度融合。
2025 年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代币发行活跃度下降,缺乏增量市场需求的项目更难通过代币融资。然而 IPO 窗口则全面重启,仅上半年美国就有 95 家公司上市,募集 156 亿美元,同比 2024 年增长 30%。Circle 的 IPO 成为标志性事件:6 月 5 日以 31 美元定价,7 月中涨至 233 美元,市值高达 449.8 亿美元,带来超过 5 倍回报。随后,Bullish 成功通过稳定币融资 11.5 亿美元,BitGo 的 IPO 也在筹备中,显示出资本市场对合规、营收驱动型加密公司的偏好。与此同时,并购浪潮继续涌动,2024 年 M&A 总额为 17.3 亿美元,2025 年 1–7 月已达 62.3 亿美元,全年有望突破 130 笔交易。不同于过去的需求释放,这轮并购更多体现行业自然成熟。典型案例是 Robinhood 收购 Bitstamp,以打造零售用户与加密业务的综合平台,其 Q2 加密收入同比大增 98% 至 1.6 亿美元,公司整体营收与利润亦显著增长。Securitize 与 Kalshi 等公司在 RWA 与预测市场的融资,也强调了市场正向合规、稳健的商业模式转型。这一切表明,行业正走向与金融机构合作共建,而不仅仅是追逐投机机会。
加密产业已不再孤立,而是与 AI、支付、金融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深度交汇。AI 方面,OpenMind 的 OM1+FABRIC 堆栈试图解决机器人行业的协作缺失问题;Worldcoin 的虹膜身份验证或可赋能 AI Agent 在链上自主认证与交易;Sahara AI 与 Sentient 等去中心化平台则在冲击传统 AI 基础设施。支付方面,稳定币尤其是 Circle USDC 正成为全球支付体系的核心。受《Genius Act》推动,USDC 使用率飙升,Circle 2025 年 Q1 收入同比增长 58.6% 至 5.79 亿美元。分析师预计,三年内稳定币日交易额或达 2500 亿美元,有望超越 Visa。Robinhood 集成 Arbitrum,让用户能原生使用 USDC,这只是稳定币融入零售端的开端。展望未来,Q4 2025 与 Q1 2026 或迎来更强劲的周期:前所未有的监管清晰度、美联储降息预期、资本加速流入 IPO 与并购,正共同构筑一个坚实基础。随着加密与 AI、支付、传统金融的进一步融合,我们将见证行业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加密资产不再只是投机工具,而是全球金融与科技的重要支柱。【原文为英文】( 来源 )
4️⃣ 【英文长推】AI 去中心化进程:支付、算力与价值分配的新范式
导读:整体来看,Web3 AI 的故事正从早期的投机实验走向产品化落地。
0xJeff:在传统支付体系下,AI 代理之间的交互极为低效 —— 结算时间长、存在拒付风险,还需要人工干预,完全不适合自治型代理的即时协作。Coinbase 推出的 x402 就是为解决这一问题,它将支付直接嵌入 HTTP 协议,并结合稳定币结算,让代理之间能够原生、即时、自动完成支付与交互。在代理工作流方面,谷歌的 A2A 标准允许不同项目的 AI 代理互通,但前提是「互信环境」。为此,ERC-8004 增添了一层信任机制,类似数字护照系统,让代理能够在以太坊或其他 L2 上安全地发现、验证并与陌生对手方互动。这使得代理生态从「互信小圈子」扩展到「开放但可信的广域协作」。与此同时,AI 模型的训练与推理面临数据隐私与所有权困境。传统模式下,用户数据集中在大厂,泄露与剥削风险巨大,贡献者几乎无从分享价值。DeAI 通过联邦学习等隐私保护技术,实现数据本地保留、模型联合训练。像 Flock.io 就率先探索了这种模式:用户的备忘录、投资笔记可以保持私密,却仍能在协作训练中转化为智能成果。进一步的创新是 DataDAO:例如 Vana 提供的机制允许个人或机构将数据池化,共同控制访问权,并按经济价值分享收益。相比之下,传统科技巨头未经允许榨取并变现用户数据,而在 DeAI 框架中,数据贡献者终于成为资产的共同所有人和受益人。这一转变将推动隐私保护与激励机制齐头并进,奠定数据民主化的基础。
部署大模型不仅需要昂贵的硬件,还伴随复杂的调度、扩展和版本管理难题。去中心化算力平台如 Chutes 与 TargonCompute 正在快速填补这一缺口。Chutes 已在 Openrouter 上为 DeepSeek、Qwen、Mistral 等模型提供每天 700–1000 亿 token 的推理服务;而 Comput3AI 则直接接入英伟达 Blackwell B200,为顶级模型如 Kimi K2 提供算力。这类去中心化、无服务器的算力服务,正成为 Web2 与 Web3 开发者共用的基础设施,因其能快速降低 AI 部署门槛并带来实际收入。然而,大语言模型(LLM)天生存在幻觉问题,即输出内容不可预测且错误率高。去中心化环境中,当多个代理、应用与服务互操作时,幻觉会叠加放大。因此,验证层成为关键。Mira Network 提出「群体智慧验证」机制:将 LLM 输出拆分为事实性陈述,再由多个独立模型交叉验证,最终通过共识裁定结果是否可信。这使幻觉率从原始的 27–70% 降低至 4–5%,显著提升可靠性。另一类方案是全新架构,例如 Almanak 提出的「代理群集 + 智能合约」模式,摆脱单一 LLM 的非确定性与偏差,为 DeFi 场景提供更可扩展、更稳定的基础设施。总体而言,去中心化算力与验证层协同,不仅解决了性能与可靠性问题,还让 AI 能力真正成为金融与应用的稳固底座。
当前中心化 AI 将价值与控制权锁在少数公司手中,模型在闭门环境里训练,收益高度集中。而 DeAI 的愿景是把智能本身转化为可共享的资产,通过分布式训练,让数据、算力与专业知识的贡献者都能在价值增值中获得份额。NousResearch、PluralisHQ、PrimeIntellect、Gensyn 等项目正推动这一模式,把大模型的训练拆解到成百上千个独立节点,各自贡献资源并获取所有权或奖励,从而形成开放的智能市场经济。在应用层,Virtuals.io 首创了「AI 代理代币化」概念,将代理与代币绑定,让用户直接共拥有代理的成长。进一步演化出的 Agent Commerce Protocol(ACP)则让代理服务可以通过统一的对话界面被组织、打包并分发给用户,打造出代理原生的商业市场。CreatorBid 将 Bittensor 子网的智能成果以可用的应用、工作流和代理形式呈现,配合不断优化的激励机制,连接开发者与投资者。OpenServ 则专注于 Web3 场景的业务流程自动化,打造类似 n8n 的无代码工具,使企业和个人能快速组装定制化的去中心化工作流。【原文为英文】( 来源)
5️⃣ RWA 第一股?Figure 如何撬动万亿传统金融市场:「万物上链」得从真实 PMF 出发
导读:「Figure Technology 是本轮周期上市的加密相关初创企业中,为数不多通过区块链技术真实赋能具体商业场景,实现显著价值增强的标的。」
SevenX Ventures:我们认为,创始人 Mike Cagney 的职业经历深刻塑造了 Figure 的基因。他既是华尔街「老兵」也是硅谷颠覆者,曾在富国银行担任交易员和对冲基金经理,锻炼出对金融断层线与监管空隙的敏锐嗅觉。他在 SoFi 的成功更是验证了其商业模式 —— 锁定庞大、低效且受监管的市场,用技术进行颠覆。SoFi 成长为百亿美元独角兽,成功经历多轮周期,证明了 Cagney 商业逻辑的可行性。然而,这位极具争议的创业者在 SoFi 任内因文化丑闻及性骚扰指控被迫下台,带来声誉负债,也构成 Figure 的关键人物风险。创立 Figure 被视为 Cagney 的「第二幕」,其思维是把 SoFi 的颠覆模式链上升级。他在 Figure 推出了 HELOC(房屋净值信贷额度)链上版本,并借助 Figure Connect 构建 HELOC 的二级市场,解决透明度和效率低下问题。同时,他还通过 Democratized Prime(链上资产证券化 + P2P 借贷)和 Figure Exchange 等实验性产品,探索传统金融与 DeFi 的融合。Figure 的另一个领导核心是其妻子 June Ou,她曾任 SoFi COO,如今担任 Figure 总裁,主导核心运营与技术开发,二人形成了「战略家 + 执行者」的权力夫妻档。
在金融危机后,美国 HELOC 余额经历十余年的收缩,直到 2022 年初见底,伴随房价回升与利率锁定效应推动,市场自此连续 13 个季度增长。2025 年二季度 HELOC 余额达 4,110 亿美元,显示市场复苏势头强劲。资本市场也在重建相关通道,KBRA、Fitch 等评级机构相继推出 HELOC 指数与评级项目,高盛、花旗等金融巨头重新参与 HELOC 证券化。2025 年 8 月,Chase 宣布重返 HELOC 赛道,标志头部银行回归。与此同时,信用社与区域性银行依旧活跃,美国银行、PNC、U.S. Bank、Truist 等机构占据主导。从 CFPB 数据看,2023 年共有 1,221 家机构开展 HELOC,但前 25 家就占据 44.4% 市场份额,集中度极高,且绝大部分是存款机构。Figure 作为非银平台是唯一成功跻身头部的代表,2023 年位列第 6,2024 年上升至第 4,显示其突破传统银行主导格局的潜力。未来 Figure 要进一步扩大市场,必须依赖与大型银行及信用社的合作分销,以及通过 Figure Connect 的证券化与资本市场转移来放大规模。其在垂直市场的相对体量,已足以凭借技术优势吸引更多机构合作。
Figure 已构建出一个围绕 HELOC 的区块链金融生态系统。底层由基于 Cosmos SDK 的 Provenance 公链承载,其「合规即设计」嵌入身份与数据权限,提供不可篡改的资产记录。Figure Connect 则作为链上资本市场核心引擎,实现贷款从发起、代币化、挂牌到即时结算的全流程链上化,显著缩短传统数月的结算周期至 T+0,降低对手方风险。进一步,Democratized Prime 将 Figure Connect 的资产引入 DeFi,可作为抵押物产生收益,打通 TradFi 与 DeFi。Figure 还推出 DART(数字资产注册系统)取代 MERS,及 SEC 批准的计息稳定币 YLDS,完善生态支付与抵押。财务表现方面,2025 年上半年 Figure 总净收入达 1.906 亿美元,同比增 22.4%;Figure Connect 创造 4,500 万美元收入,远高于 2024 年全年 20 万美元,成为增长引擎。同期公司实现 2,940 万美元净利润,成功扭亏。其 ROE 年化约 14.5%,证明平台化转型带来经营杠杆和高利润率。相比传统贷款模式,Figure 已经展现出以区块链技术实现规模化和盈利的潜力,其 IPO 不仅是公司成长的里程碑,也是 RWA 代币化进入公开市场的关键验证。(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