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Recap|想要一个「禅」模式的信息流吗?
Friend.Tech、SBC 23 / 斯坦福区块链周、山海坞、Delegatable、ChainBuzz 更新、Perplexity
从本月起,我会和大家聊聊我在这一个月对于加密行业的观察、技术的研究以及 ChainFeeds 产品本身的更新,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近和一些朋友在线下交流了看法。表面上,Web3 行业似乎进入了一个倦怠期。尽管不断有新的技术和概念涌现,但在没有市场行情的驱动下,这些都显得索然无味。简单总结就是:没有市场行情的技术发展,似乎变得不那么有吸引力。
当我们讨论这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有趣的新项目时,似乎都带有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条件。
回想一下,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中,有多少涉及交易、市场、Alpha、空投等相关内容?这才是 Web3 行业的真实面貌。
在我接触的用户中,这两种类型的信息(市场 VS 技术)似乎是彼此的干扰和噪音。然而,它们实际上并不矛盾,也有很多用户会交叉关注,所以并不需要做得过于「干湿分离」。
尽管如此,我还是挺想在 ChainFeeds.xyz 和 ChainBuzz.xyz 上增加一个功能,可能会叫「Zen」或者「Pure」模式。启用此功能后,某一类型的信息将被隐藏。
你会需要这样的功能吗?
Friend.Tech
八月最热的话题毫无疑问是 Friend.Tech,作为一个社交类的现象级产品,它再一次试图挑战 Social Token、影响力金融化等概念,而与它的前辈们最大的不同就是 Paradigm 亲自下场,这也是获得如此多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个话题已经被聊得非常透彻了,比如各方观点、产品优势、未来规划等。可以参考这几篇关于 Friend.Tech 的介绍、观点。
我感觉这是一个让 Paradigm 非常上心的产品,从之前产品推出的节奏也能看出,以及配套的第三方工具、产品迭代的速度、运营和市场策略的配合。虽然活跃度已经下降很多,但以它对市场的影响应该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SBC 23 / 斯坦福区块链周
斯坦福区块链周也是八月最重要且硬核的线下活动,后续应该还会有关于活动的回放视频。由于我没有参加,所以我邀请了两位好友 Eva 和 Reffo 给我提供了一些他们在活动中的观察和见闻,也欢迎关注他们 X 账号获取更多关于本次活动的后续总结。
你认为 SBC 的参与者是怎样的组成?
Eva: 开发者、教授(Researcher(基金或者EF))、VC、项目方
Reffo: Infra 开发者(项目方)和 VC 占大头,教授和学生少一些,但我自己接触的不多,所以有可能有偏差。
这次你感觉大家在聊什么话题和关键词比较多?
Eva: 感觉大家聊可编程隐私、DA(Data Availability、Data Publishing、Data Storage)、PEPC/PBS 、Crypto x AI 比较多(也可能和我自己的信息茧房有关)。
Reffo: 隐私和 EIP-4844 提的比较多,ZK 明显冷下来了。MEV 也挺多的,主要是Flashbots。
你会推荐哪几个演讲?
Eva:
Cooperative AI with Decentralized Trust
A Pragmatic Path to an N-Rollup Future
Designing a DV Protocol for Decentralized PoS Consensus
SGXonerated: Finding (and Partially Fixing) Privacy Flaws in TEE-based Smart Contract Platforms Without Breaking the TEE
Reffo: 我挺推荐 nocturne 讲隐私的《Usable Privacy From Stealth Addresses and Shielded Pools 》,我觉得目前被低估了。
你自己更关注哪些话题和问题?
Eva: 我自己比较关注 DA Landscape 以及相应的 Data Storage 和 Retrieval 问题、SGX x reth 的可能性。
Reffo: 我自己更关注隐私和链上数据 Query。
活动日程:
https://bass.sites.stanford.edu
https://cbr.stanford.edu/sbc23/
山海坞:神兽的体验
去年在大理参加的瓦猫之夏,虽然最后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按照计划举行,但因此分散出来的各处活动也算是大家的共同回忆了。或者也可以把它当作是一次数字游民的轻度体验。和瓦猫不同的是,山海坞的选址不像大理古城一样如此丰富,参与者并没有很多的游玩项目,也因为处于淡季,大家参与更多的是爬山、桌游等。
我在第一周做了次分享(所以获得了神兽称号),演讲主题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应用和跨应用可组合性》,听起来有点复杂,但本质上是在在畅想未来应用的数据应该如何更好的被用户所有,并且可以随着应用和工具的迁移方便带走。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挺看好 Ceramic Network 他们在做的数据网络。可惜的是,我觉得我没能很好的传播这些理念,这里面有大量的教育和科普成本,不过如果你还想了解的话,演讲的 PDF 可以在这里查看或下载。
而对于其他的演讲,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 Jiang 分享他是怎么进入这个行业的故事,相当精彩。他的视角更多是对技术的观察和兴趣,并没有参杂很多商业化的部份,也是 dWeb 社区迷人的地方,但这也是为什么 Crypto 能比 dWeb 发展更快的原因:金融化。很人多可能已经忘了行业的初衷是什么。
除此之外,认识更多的朋友是这次最开心的事情了(排在之后的就是掼蛋和宝可梦)。最后,强烈推荐大家可以多多关注这些宝藏少年(青年):方庭、Jiang、Estella、Eva、Hanyang、Luca (还有好多列不下了)
Delegatable:新用户体验的可能性
在山海坞期间,Jiang 又一次找我聊 MetaMask 团队在去年开发的一个公共物品: Delegatable。他认为这个概念和 Intent 结合起来可能会丰富社交应用的场景,而不仅限于 DeFi。
我仔细翻了一下微信的所有聊天记录,发现只有我和他之前聊过 Delegatable,其他几乎没有人提起过。
然后我也仔细看了下 MetaMask 联合创始人 Dan Finlay 在今年 ETHDenver 上的演讲《Better Dapps with Delegatable》。虽然当时我没完全看懂技术细节,但大受震撼。里面提出的几种用户场景能通过 Delegatable 进一步降低用户使用应用的门槛。
所以我就在 X 上总结了下一代链上用户体验的三个基石:Layer2、EIP-4337(账户抽象/合约钱包) 、Delegatable(和 Intent)。
在我发布后,没想到 Account Labs 的 Lixin 和我说他们也在做一个新东西,就正好是和这三个东西相关。期待他们的下一个产品吧。
而根据 Dan 的说法,Delegatable 可以实现「反事实」账户的体验。
举个例子,用户 A 可以把一些操作智能合约的权限,或资产在链外通过签名的方式授权给 B。B 可以不用急着兑现这个资产,而当 B 想要兑现时,才需要上链,甚至他的钱包也可以在兑现时创建。
除此之外,这些授权的逻辑可以在链外不断扩展:B 可以把获得的授权继续传递给 C,以此类推。
而关于 Delegatable的具体用法,以及如何和 Intent 相关,我们还在尝试从技术上做一些实验,等有进展了再来同步。
ChainBuzz 更新:GPT-4 + X 聚合
作为我们另一个产品,ChainBuzz.xyz 一直是我们的试验场。最近我们为它加入了很多有意思的 AI 集成,甚至把语言模型从原本的 GPT-3.5 完全切换为 GPT-4。虽然成本提升很多,但总结和翻译能力也同步提升。
最值得关注的就是 X (Twitter)的榜单功能,以及相应的榜单解读。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微博的热搜榜,排名靠前的一定是整个行业的专家们(已覆盖了几千个)每天最关注的话题。但是这个榜单中的网站或 X 的推文到底在写什么,为什么会上榜,我们让 GPT-4 进行解读。
另外我们还给专家进行了分组,从不同的群体关注不同的榜单,目前覆盖了 MEV 和 VC 群体,但是观察下来筛选效果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另外,ChainFeeds 的新版本也已经悄悄上线,目前还在打磨其他细节,所以并没有切换为主版本。如果你对新版本页面感兴趣,欢迎使用并提供反馈。
最佳研究工具:Perplexity Pro with Copilot of GPT-4
在大量使用 Perplexity 作为研究工具后,我认为这个工具是目前的最佳选择。
最近也给很多人推荐了这款工具,它真的能解决一些研究时的痛点和问题。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是一个类似 New Bing 的产品,但是在各个方面都加强了很多,以及做了很多的优化。
从技术上来说,它至少结合了AI Agent、语言模型(GPT-4 与 Claude 2)与搜索引擎(Google 和学术搜索等),把研究特定话题的工作大大简化了。
但使用这个工具的前提是,你想调研的东西是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的。它也有很多的缺陷待改进,不过我在使用的过程中也总结出了一些技巧:
氪金版选择 GPT-4 模型并且打开 Copilot 模式是效果最好的;
如果是不氪金版本,也尽量打开 Copilot 模式,虽然有次数限制;
对于学术类问题或者不是中文世界独有的问题,建议用英文提问,换语言的差异很大;
如果你担心英文提问不是很准确,可以用 ChatGPT 帮你做中间人,问题的中译英和答案的英译中都可以实现;
对于 Web3 的内容,其实还是能提供很不错结果的;
如果你明确知道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来自于论文的,可以打开 Academic 功能,这样会更精确。
我挑了一些我提的问题和它对应的答案,这应该可以帮助你理解它的实际能力。
9 月,线下见!
9 月除了有新加坡的 Token 2049 之外,还有中国每年最重要的 Web3 线下活动:上海区块链周。
我们到时候也有线下活动,稍后会公开具体的信息。有联合主办或是参与意向的小伙伴也可以直接联系我们,线下见!
支持改名「🔪说」,在群里不好意思起哄 🤣 来这皮一下
我也想做个这样的媒体,内容可以分成long\medium\short term,但是又一想,不知道多少人想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