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研早报丨稳定币革命的「静默之墙」:为何宏大叙事撞上现实阻力/跨链套利:去中心化金融中 MEV 的下一个前沿战场/以太坊 19 亿解质押潮:获利了结还是生态新起点?
ChainFeeds Newsletter 每日精选 Web3 深度投研「简报」+ AI 驱动的热点新闻榜单,帮你做出聪明决策
📢 ChainBuzz 热点新闻 |2025.7.24
🔥 Bo Hines:白宫首份加密政策报告将于 7 月 30 日公开发布
🔥 FTX 将于 9 月 30 日进行下一轮资金分配,争议索赔储备金减少 19 亿美元
🔥 Sonic 公布第二季 Gems 空投,分配约 3000 万枚 S
🔥 Matador 获 1 亿美元融资以进行比特币储备建设
🔥 CNBC:高盛和纽约梅隆将推出代币化货币市场基金
👨💻 ChainFeeds 投研简报 |2024.7.23
1️⃣ 比特币|Michael Saylor:BTC 抵押债券年化 10%,9 万亿退休金战场已就绪
2️⃣ 市场|稳定币法案通过之后,为什么还需要关注 CLARITY 法案?
3️⃣ 稳定币|稳定币革命的「静默之墙」:为何宏大叙事撞上现实阻力
4️⃣ MEV|跨链套利:去中心化金融中 MEV 的下一个前沿战场
5️⃣ 以太坊|以太坊 19 亿解质押潮:获利了结还是生态新起点?
每日精选的加密信息由 ChainFeeds 团队与 AI 共同编写,我们已将内部的信息流工具优化并开放给所有读者及 Web3 行业者使用,测试链接 👇
🌞 Web3 行研早报来自:Web3 行业必读深度资讯「简报」平台|chainfeeds.xyz
🤖️ Web3 热点榜单来自:AI 驱动的 Web3 热点新闻自动聚合工具|chainbuzz.xyz
1️⃣ Michael Saylor:BTC 抵押债券年化 10%,9 万亿退休金战场已就绪
导读:「Strategy 并不是在与其他比特币财库公司竞争,而是在与所有垃圾债券和投资级公司债券竞争。」
Odaily:近期,企业比特币储备趋势显著升温,多家公司通过股权融资或债务方式配置比特币资产。Profusa 与 Ascent Partners Fund 达成协议,计划融资 1 亿美元用于购买比特币;H100 Group 则筹集约 5400 万美元继续推进 BTC 储备战略。与此同时,美国退休金市场或成为下一潜在战场。根据《金融时报》报道,特朗普计划签署行政命令,允许管理 9 万亿美元资产的退休金计划投资比特币、黄金等另类资产。这可能使专注于比特币的上市公司成为投资热点。Strategy(原 MicroStrategy)创始人 Michael Saylor 近期进一步推广其 BTC Credits Model (比特币信用模型),他指出,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权、信贷等方式换取比特币资产,而比特币则成为最优质的抵押品。他强调,这是一种优雅而简单的模式,通过比特币计价资产产生稳定收益,并将其包装成具有市场吸引力的证券产品(如优先股、可转债等),以吸引传统资金流入,尤其是渴望稳定收益的退休金市场。
Saylor 在演讲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基于比特币设计企业收益模型。他表示,传统美元会计不适用于以比特币为单位的公司,因此提出了 BTC 收益率作为核心指标,用于衡量资产增值效率。企业可通过三种方式获得 BTC 收益:一是以营业利润购买比特币,二是在溢价情况下发行股权,三是出售 BTC 支持的信用工具如债券。他进一步介绍了可转换优先股 STRK 和 STRF 的设计逻辑:前者提供 8% 票息并有 40% 的股票上涨空间,后者则提供 10% 收益率。这些工具可在波动中提供下行保护与固定分红,并被定义为比特币奖金式产品。他认为这是比 IBIT 等现货 ETF 更优的结构,既能获取 80%-100% 的比特币上涨收益,又将下行风险控制在 10% 左右。这种模式为保守投资者提供了一种参与 BTC 增值的通道,也推动比特币信用资产在资本市场的扩张。
Saylor 强调,比特币财库公司应致力于发行 BTC 支持的信用工具,目标是挑战传统的垃圾债券、企业信贷与优先股市场。他设想打造一种单一、流动性强、由 BTC 抵押的超级优先股,并鼓励全球企业复制这一模式,以合法化比特币信用工具并推动评级体系改革。他指出,当前金融工具多源于 20 世纪落后的信用模型,比特币可带来更优质的信用、风险控制和收益表现。在监管挑战方面,Saylor 提到交易所 KYC 并非比特币本身问题,而是主权国家对身份与经济自由的限制。他主张通过技术创新绕开审查,实现更大程度的经济自主与隐私保护。他强调,比特币及其 Layer 2、3、4 技术将引领全球金融基础设施变革,当前 BTC 市值达 2.3 万亿美元,正处于加速创新与全球化扩展的关键阶段。通过比特币支撑的金融工程,企业有望为投资者创造更高效、更抗风险的资本回报机制。(来源 )
2️⃣ Cobo 市场观察:稳定币法案通过之后,为什么还需要关注 CLARITY 法案?
导读:CLARITY 法案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它与《GENIUS 法案》将如何协同作用,影响美国乃至全球市场?在牌照护城河已成既定事实的情况下,DeFi 和自托管在 CLARITY 法案框架下有哪些生存空间和发展潜力?
Cobo:《CLARITY 法案》的出现并非对《GENIUS 法案》的重复,而是构建监管闭环的重要一环。后者专注于稳定币的定义、发行与托管规则,推动稳定币作为支付与结算工具的广泛应用,但并未解决其所依赖的区块链基础设施监管问题。正因如此,《CLARITY 法案》应运而生,目的在于填补底层网络的合规空白。它通过引入衡量网络安全性、透明度、治理结构的标准,明确 SEC 与 CFTC 的职能边界,构建起一套覆盖基础设施的联邦监管体系。两部法案的协同效应,在于前者规范资产,后者规范运行环境,共同构成链上金融的核心制度框架。若成功立法,美国将成为全球首个以成文法律确立区块链分层监管模式的国家,其对数字资产生态系统的推动力不亚于 1933 年《证券法》之于传统金融市场。这也将为全球数字经济设立一套新的制度坐标,使可信技术在合规轨道上更稳定地迭代演进。
《CLARITY 法案》在技术设计上,首次引入「去中心化成熟度框架」,确立了基于控制权的差异化监管路径。其核心逻辑是:控制权越集中,监管越严格;越去中心化,越可豁免监管。这一框架用以评估项目是否仍处于中心化阶段,还是已实现实质性去中心化。衡量标准包括网络治理权是否仍由创始团队或基金会主导、原生资产是否受关键实体控制、社区治理机制是否有效运行等。若认定项目控制权已下放至链上治理结构,则可将其视为「数字商品」,适用更宽松的监管规则。反之,则需履行传统金融义务,如注册、反洗钱、KYC 报告等。这种动态监管结构,不仅为项目提供成长空间,也有助于监管机构将资源集中在系统性风险更高的中心化中介上,从而提升整个系统的可持续性与风险可控性。这一机制的引入,为行业提供了从初创中心化到最终去中心化的合规进化路径,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CLARITY 法案》为 DeFi 和自托管工具型产品明确划出了合规边界。对于不依赖中介、用户自主与智能合约交互的 DeFi 协议,法案赋予了较宽松的监管豁免。这意味着,只要项目已将控制权有效去中心化,并且其协议本身不承担资产托管、撮合交易等功能,即可规避传统金融平台的重监管。这为原生代币发行、DAO 治理、链上借贷等 DeFi 应用保留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与此同时,法案也为工具型自托管产品提供了明确豁免路径。只要资产控制权始终掌握在用户手中,服务提供者不介入托管与转账,则其开发工具和界面无需注册为资金服务机构。例如 Cobo 通过 MPC 钱包、智能账户与合规结算系统,为开发者提供模块化组件,支持收益路由、周期性支付等可编程功能,帮助构建既符合用户主权,又具合规潜力的金融产品。借助此类基础设施,开发者能在不承担托管责任的前提下实现合规即服务的落地,探索 Web3 金融的合规可编程范式。( 来源 )
3️⃣ 【长推】稳定币革命的「静默之墙」:为何宏大叙事撞上现实阻力
导读:稳定币与 SWIFT 的未来,是一场从融合走向竞争的动态博弈。短期内的握手言和是双方利益最大化的务实之举,但这恰恰为稳定币巨头们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去开启一场更宏大、更深刻的长期竞赛。
losingle:当前全球跨境支付体系由 SWIFT 与代理银行组成的联盟牢牢主导。其商业模式本质上依赖于低效与摩擦 —— 高昂的手续费、汇率差价、不透明的结算流程及在途资金的利息收入,构成了银行巨额利润的来源。因此,对于像稳定币这种成本极低、实时运行的技术体系,传统机构本能地选择抵制甚至封锁。即便面对技术浪潮,它们也倾向于防御性创新,例如 SWIFT 推出的 GPI、摩根大通的 JPM Coin,本质上都是在围墙花园中控制革新,而非真正开放接纳去中心化网络。此外,传统金融长期积累的信任机制和反洗钱体系,也形成了进入门槛极高的合规壁垒,令任何新参与者难以撼动其根基。与此同时,稳定币虽然手握美国发放的准生证,却在全球市场面临监管碎片化与最后一公里的落地难题。例如,要在不同国家开展业务,需一一应对欧盟 MiCA、日本金融厅等多重监管体系;而稳定币法币兑换的本地出入金渠道,则被各国银行高度控制,阻碍其真正进入大众支付场景。
在无法正面挑战传统金融基础设施的短期背景下,加入 SWIFT 成为稳定币发行商的最优策略。以 Circle 为例,其通过将 USDC 集成至 SWIFT 标准报文(如 ISO 20022),一举获得了包括全球 11,000 多家金融机构在内的庞大分销网络,以及传统金融体系最高级别的信任背书。这一合作模式不仅解决了 USDC 最后一公里的兑换问题,更有效规避了银行对加密资产的技术与合规疑虑。SWIFT 自身也从中受益,通过引入稳定币等新型资产增强其服务能力,缓解来自区块链的竞争压力。这一阶段,双方是共生关系:SWIFT 提供轨道,稳定币注入活力。而 Circle 等玩家并未放弃长期愿景 —— 取代 SWIFT。通过第一阶段的合作积累客户、信誉和资金后,下一阶段便是建设自身的原生跨链协议 CPN,展现其可编程性强、实时性高、成本低的优势。最终,目标是推动市场从使用 SWIFT 通道调用 USDC,转向直接在公链上运行自主金融逻辑,从而实现控制权和市场引力的转移。
Circle 的战略并非一蹴而就地颠覆 SWIFT,而是分阶段稳步推进:第一阶段,通过与 SWIFT 合作深度整合,成为其生态中最强大的插件,将 USDC 以兼容 ISO 20022 的方式融入现有银行系统。这不仅让 Circle 获得了生存空间,也实现了对传统金融资源的借道获取。第二阶段,在继续服务传统银行场景的同时,Circle 推动自身的 CPN 协议,针对 SWIFT 无法满足的高频、小额、自动化支付等场景,发挥原生网络的独特优势。通过差异化定位,使市场逐渐认识到:传统场景用 SWIFT,创新场景则需接入 CPN。第三阶段,当 CPN 网络的开发者生态繁荣、用户体验优化、RWA 等高阶金融应用落地之后,市场引力将自然从桥梁转向平台。此时 SWIFT 通道仍存在,但其地位不再核心。这套先插件、后平台的演进路径,不仅化解了短期合规风险,还为长期构建一个去中介、可编程的新一代跨境结算网络打下了基础。最终,Circle 希望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完成全球金融标准权力的重塑,从嵌入者变为定义者。( 来源 )
4️⃣ 【英文长推】论文总结|跨链套利:去中心化金融中 MEV 的下一个前沿战场
导读:随着链上交易的发展,跨链套利正成为 MEV 的新热点。本文通过利润 - 成本模型与一年的数据分析,系统揭示了其执行方式、市场格局与主导力量。
Burak Öz:在跨链套利实践中,主要存在两种策略路径:一种是在多个链上提前部署资产库存,另一种是通过桥将资金跨链转移。前者优势在于执行速度快,可以即时捕捉套利机会,但需承受资本占用压力以及价格波动风险;后者则成本更低,操作简便,但面临桥接延迟可能导致交易失败的风险。研究构建了一个关于库存成本与桥接延迟的对比模型,并引入套利机会出现频率、桥接时长和代币价值漂移等关键变量。结论指出:如果套利机会足够频繁,预部署库存是更优选择。为支撑这一判断,研究设计了一套方法论,用以检测实际执行的跨链套利,并标记两个套利环节之间的桥接交易。该方法被应用于涵盖 2023 年 9 月至 2024 年 8 月的全年度数据,涵盖 9 条区块链网络(包括多个 L1 与 L2),以观察套利行为在现实中的分布与趋势。
基于实证数据,研究团队识别了逾 24 万笔跨链套利交易,累计金额达 8.7 亿美元,交易主要集中在 L1 与 L2 之间的资产流转,占比达 58%。其中,以太坊单独贡献了 36% 的交易量,其主导地位显著。一年来,平均每日跨链套利交易量增长了 5.5 倍。影响套利活跃度的关键因素包括:Dencun 升级带来的手续费下降、某些热门代币(如 OMNI 与 tBTC)上线带来的交易热潮,以及宏观市场波动(如 ETH/BTC 价格大幅变动)与套利行为之间的联动关系。在执行方式上,有 67% 的套利交易依赖链上库存,而 33% 则通过桥完成跨链转移,其中又以第三方桥(如多链桥)为主,占 72%,其余 28% 使用原生桥(如 L1↔L2 官方桥)。此外,桥接套利的交易更倾向于绕过以太坊 mempool,倾向使用私有渠道,反映出资本要求较低时竞争更加激烈,也意味着更依赖高频与搜索型交易技术。
在 9,000 多个套利地址中,套利活动呈现出极度集中化的趋势。仅有 5 个地址完成了超过一半的全部跨链套利交易,而其中一个地址(0xCA74)独自占据了三分之一以上的交易量。该地址显著受益于 Dencun 升级后的手续费下降,其交易笔数翻倍、交易额增长五倍,在所有套利中有 74% 涉及以太坊。其他地址则展现出碎片化与间歇活跃的特征,如第二活跃地址(0x6226)完全避开以太坊,导致其占比偏低。如此集中化的格局导致数个核心参与者拥有链上流动性的调度与信息垄断权,带来了潜在的三大系统性风险:一是审查风险,即关键参与者可通过排序控制干预交易;二是活性风险,当 sequencer 发生宕机时,整个套利网络可能面临停摆;三是终局性风险,尤其是在跨链场景中,时间延迟可能被操纵以实施时间盗贼式攻击。为此,研究提出去中心化区块构建机制、基于原子桥接的即时资金转移与降低准入门槛等对策,试图在高度多链的未来中构建一个抗审查、去垄断的套利生态系统。【原文为英文】( 来源)
5️⃣ 以太坊 19 亿解质押潮:获利了结还是生态新起点?
导读:从追 Alpha 到守 Beta,锁定四标的,记下此刻价格,看能否跑赢 BTC,钻向下个周期。
深潮 TechFlow:每当行情向好,FUD 便随之而来。近日,一则关于以太坊验证者解除质押的消息,再次引发了市场对 ETH 价格的担忧。作为 PoS 共识机制的核心组成,ETH 的质押不仅维系网络安全,还通过锁定流动性为持有人带来经济收益。然而,据 Validator Queue 显示,截至 7 月 23 日,有超过 52 万枚 ETH 正在排队解除质押,按当前价格折合约 19.3 亿美元,等待退出的时间超过 9 天 1 小时。这一排队规模已是过去一年之最,暗示着超过 16,000 个验证者有意撤出。这种现象引发了市场对潜在风险的揣测,许多人担心,这是否意味着巨鲸或机构准备抛售 ETH 获利了结?事实上,自 2025 年 4 月以来,ETH 从 1,500 美元低点强势反弹至 7 月 21 日的 3,812 美元高点,累计涨幅达到 160%。此种涨势往往促使早期投资者选择获利回吐,尤其是那些长期质押者,在看到账面收益后选择锁定利润,属于典型的周期性反应。
尽管此次解除质押排队时间长、规模大,但并不必然意味着直接的市场卖压。首先,从数据来看,虽然 7 月 23 日排队解除质押的 ETH 达到 52 万枚,但同日也有 36 万枚 ETH 进入质押队列,两者相抵,净退出量大幅减少。其次,机构行为起到了重要的对冲作用。例如,7 月 22 日数据显示,ETH 现货 ETF 的总净流入达到了 31 亿美元,远超排队解除质押的 19 亿美元。而且 ETF 是当日资金流入,而解除质押还需要约 9 天才能到账,这从时间与流动性两方面削弱了卖压预期。更重要的是,解除质押并不等于必然卖出。在当前行情背景下,一些机构可能是出于调整托管安排,或是部署新的财库策略,将 ETH 从原有节点退出再分配到其他用途。此外,链上部分 ETH 可能被转用于 DeFi 或 NFT,例如抵押放贷、为 LST(流动性质押代币)套利、或购买 CryptoPunks 等收藏品,均显示出资金尚未离场,而是在生态内部重新分配与优化。
虽然解除质押不代表立即出售,但社交媒体上也不乏猜测声音,认为这或许不是抛售,而是一次换庄的迹象。有观点认为,贝莱德等传统金融巨头正在逐步接管 ETH 的主导权。截至 7 月,贝莱德已通过现货 ETF 累计持有超过 200 万枚 ETH,占总供应量的约 1.5%-2%。不同于传统的隐秘操盘,这种通过 ETF 渠道的增持,是一种明牌的机构行为,其核心目的是推动 ETH 成为主流金融资产,而非简单投机。所谓换庄,本质上是加密市场从圈内共识向全球金融共识的过渡。当机构开始大量介入,质押行为也可能从个人或早期投资者手中逐步转向专业金融机构。解除质押由此可能只是筹码结构重组的一部分,而非下跌前兆。从更长远角度看,这反映的是 ETH 生态正向更成熟、更机构化的方向演进。在这个过程中,解质押或许并非市场疲软的信号,反而是下一轮增长周期的起点。(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