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研早报丨以太坊的十字路口:重构 L2 生态与价值捕获体系的战略突围/以太坊正酝酿一场以 ZK 技术为主导深层次的技术变革/Farcaster 大转型,a16z 们花 1.8 亿美元砸塌 Web3 社交
ChainFeeds Newsletter 每日精选 Web3 深度投研「简报」+ AI 驱动的热点新闻榜单,帮你做出聪明决策
📢 ChainBuzz 热点新闻 |2025.4.23
🔥美国商务部长之子将与软银和 Tether 合作成立 30 亿美元的加密合资企业
🔥MoonPay CEO 暗示或将推出稳定币
🔥互操作性项目 Analog 通过代币销售筹集 1500 万美元
🔥Hyperlane 基金会:HYPER 空投申领已开放
🔥Matrixport:比特币突破下行通道优于美股债券,作为美元对冲资产价值凸显
👨💻 ChainFeeds 投研简报 |2024.4.22
1️⃣ 以太坊|以太坊的十字路口:重构 L2 生态与价值捕获体系的战略突围
2️⃣ Solana|揭示 Solana 上的同区块狙击行为:风险、盈利及市场操控
3️⃣ 以太坊|以太坊正酝酿一场以 ZK 技术为主导深层次的技术变革
4️⃣ AI|探讨加密 AI 的下一趋势:DeAI 与代理的结合
5️⃣ 社交|Farcaster 大转型,a16z 们花 1.8 亿美元砸塌 Web3 社交
每日精选的加密信息由 ChainFeeds 团队与 AI 共同编写,我们已将内部的信息流工具优化并开放给所有读者及 Web3 行业者使用,测试链接 👇
🌞 Web3 行研早报来自:Web3 行业必读深度资讯「简报」平台|chainfeeds.xyz
🤖️ Web3 热点榜单来自:AI 驱动的 Web3 热点新闻自动聚合工具|chainbuzz.xyz
1️⃣ IOSG 周报|以太坊的十字路口:重构 L2 生态与价值捕获体系的战略突围
导读: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以太坊仍具备支撑其加密领域地位的深厚优势。
IOSG Ventures:以太坊面临诸多挑战,但本分析聚焦于最紧迫的四大问题 —— L2 网络碎片化、价值捕获能力衰退、生态控制权稀释及战略领导力缺失。最显著的危机当属 Layer2 网络碎片化。引入多个相互竞争的执行层,割裂了用户体验与链上流动性,侵蚀了以太坊主网曾经引以为傲的可组合性优势,而这种优势在 Solana 等单片化区块链中中依然清晰可见。对于用户而言,他们必须应对各种协议、标准和跨链桥的不一致,使得以太坊最初承诺的无缝交互变得难以实现。开发者则要承担在多条 L2 上维护多版本协议的负担,创业团队也因要在分散的生态中分配有限资源而面临复杂的市场进入策略。因此,许多面向消费者的应用选择转投 Solana,在那里,用户和创业者可以将精力集中于娱乐和创新,而无需为碎片化的基础设施纠结。更为严重的是,以太坊将其扩容路线图外包给 L2,而这一决策正在不断削弱它对自身生态的掌控力。通用型 L2 Rollup 在构建各自生态时会产生强大的网络效应,并逐渐演变为难以逾越的护城河。随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执行层相对于以太坊结算层的话语权与日俱增,社区或将逐渐忽视主网结算层的重要性。一旦资产开始原生存在于执行层,以太坊在价值捕获和影响力方面的潜力将被大幅削弱,结算层最终沦为一种商品化服务。
L2 的兴起显著影响了 ETH 的价值捕获,这些平台日益占据 MEV 和交易费收入,使回流以太坊主网的价值大幅减少。此种转向将经济利益从 ETH 持有者导向 L2 代币持有人,削弱了持有 ETH 作为投资资产的内在动力。尽管这一趋势对任何 Layer 1 代币:无论是模块化的以太坊还是单片化的一体化链:都是不可避免的挑战,但以太坊因其最早实践 L2 中心化路线而更早、更明显地体验到这一现象。可以预见,当应用层主导 MEV 捕获成为常态,不仅单体区块链将面临类似困境,即便是 L2 自身也将遭遇价值捕获危机。虽然这不是以太坊独有的困境,但如何制定精密策略应对这一结构性挑战,仍是急需解决的核心命题。以太坊在应对上述挑战时,还暴露了深层次的战略领导力缺陷。社区内部长期陷于效率目标与平等主义价值观的反复权衡,迟滞了关键进展。与此同时,对「可信中立」治理承诺的坚持,虽初衷在于降低监管与国家打击风险,却常成为战略决策的羁绊。另外,ETH 持有者缺乏直接影响重大策略抉择的机制,其唯一表达不满的方式往往是出售代币。事后看来,这些问题虽然容易界定,但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可能源于对监管压力和国家级风险的考量,而非对治理与领导力缺乏洞见。
化解 L2 碎片化危机的两种路径。其一,依赖市场机制(自然选择)实现生态系统有机整合,最终形成 2-3 个占据绝对活跃度的通用型 L2 主导市场。其余项目或退出竞争,或转型为面向垂直场景的 Rollup 服务商。其二,通过建立强约束力的互操作性标准,消解 Rollup 生态内部摩擦,防止单一执行层构筑垄断性护城河。以太坊应该把握当下对 L2 仍存影响力的窗口期,推动第二种方案落地。需清醒认识到,这种主导权正以日为单位持续流失,行动越缓,战略效力越弱。通过构建统一的 L2 生态,以太坊有望重获主网时代的可组合性优势,在用户体验层面与 Solana 等单体链正面抗衡。但是,仅依赖市场驱动的整合,将使 ETH 的未来前景黯淡。一旦出现围绕 2–3 条主导执行层的幂律分布,以太坊对这些执行层的影响力可能显著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各执行层往往会优先考虑自身代币的价值归属,从而边缘化 ETH 并削弱以太坊的经济模型。为避免这种局面,以太坊必须果断行动,塑造自身 L2 生态,确保价值与控制权始终与主网和 ETH 绑定。(来源 )
2️⃣ 【英文长推】揭示 Solana 上的同区块狙击行为:风险、盈利及市场操控
导读:本报告分析了在 Solana 上的协调性 Memecoin 农场行为,重点关注部署者资助的狙击活动,即部署者资助狙击钱包在代币上线的同一区块内购买代币。
Pine Analytics:我们的分析表明,这种战术并非偶然或边缘化现象 —— 仅在过去的一个月内,通过这种方式提取的利润就超过了 15,000 SOL,涉及超过 15,000 次代币发布,4,600 多个狙击钱包和 10,400 多个部署者。这些钱包展现出异常高的成功率(87% 的狙击是盈利的),清晰的退出和结构化的操作模式。关键发现包括部署者资助的狙击活动是系统性的、盈利的,并且通常是自动化的,狙击活动集中在美国工作时间。多钱包农业结构普遍存在,通常使用临时钱包和协调的退出,模拟真实需求。为了逃避检测,越来越多的使用隐匿技巧,如多跳资金链和多签名狙击交易。尽管存在局限性,我们的单跳资金过滤器揭示了最清晰、最可重复的内线式活动。
我们的方法论开始时聚焦于识别 Solana 上的协调性 memecoin 农场活动,尤其是在代币发布的同一区块内,部署者资助的狙击钱包。这一问题分为几个阶段:我们首先将同区块狙击的代币隔离出来。这种行为非常不可能是有机的,因为 Solana 没有全局 mempool。需要在代币出现在公开前端前就了解该代币。在代币部署和首次 DEX 互动之间存在时间限制 同区块狙击作为高信号过滤器,能够揭示潜在的合谋或特权活动。随后我们识别部署者关联钱包: 为了区分熟练的狙击手与协调的内线人员,我们跟踪了部署者与狙击者之间的 SOL 转移,标记了那些从部署者处直接收到 SOL 的钱包及向部署者发送 SOL 的钱包。只有那些在狙击前通过直接资金转移与部署者关联的钱包才被包含在最终数据集中。随后将狙击与代币利润挂钩: 我们还分析了每个狙击钱包的交易活动,计算用于购买代币的总 SOL 数量、在 DEX 上出售代币后收到的总 SOL 数量及实现的净利润,而不仅仅是名义上的收益。最后,测量规模与钱包行为,涉及多个维度独立部署者和狙击钱包的数量、确认的同区块狙击活动总数、狙击利润的分布情况、每个部署者发布的代币数量及狙击钱包在多个代币中的重复使用情况。
本报告的发现揭示了一种在 Solana 代币发布中持续存在的、结构化且盈利的战术:由部署者资助的同区块狙击。通过追踪部署者到狙击手的直接 SOL 转账,我们隔离出了一组清晰的内线行为,这些行为利用 Solana 高吞吐量架构进行协调提取。虽然我们的方法论仅捕捉到了同区块狙击活动的一部分,但它揭示的钱包和模式几乎不容置疑 —— 这些并非机会主义的交易者,而是拥有特权位置、可重复的系统和明确意图的操作员。这种活动的规模和频率表明,协调的 memecoin 农场并非小众战术,而是一个常规的操作手册,每周执行数千次。这一现象之所以重要,有三个原因:它扭曲了早期市场信号,使代币看起来比实际更具吸引力或竞争力。它危及零售参与者,这些参与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预资助的参与者提供退出流动性。它破坏了公众对公开代币发布的信任,特别是在像 pump.fun 这样以速度和可访问性为优化目标的平台上。【原文为英文】( 来源 )
3️⃣ 【长推】以太坊正酝酿一场以 ZK 技术为主导深层次的技术变革
导读:以太坊试图构建的并非仅是更高效的执行层,而是一个能够兼容多种虚拟机的模块化架构。
Haotian:首先,Vitalik 提出将 EVM 替换为 RISC-V 的观点其实并不新鲜。早在提出 Rollup-Centric 扩容战略时,他就已经暗示过类似思路:让符合条件的 layer2 都可以成为主网的执行层,而 EVM 从协议层降级为「编内」Rollup 执行客户端功能层,成为众多 AltVM 之一。这一转变的实现关键在于 RISC-V 作为更底层、更通用的指令集架构,能够为 zkVM 提供统一的「硬件」基础,从而使各种不同的执行环境能在同一框架下高效运行。而这一架构变革必须建立在以太坊完成底层 SNARKs 化部署的基础上,因为只有当 ZK 技术能够大规模应用于状态验证时,这种模块化的执行层架构才能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实现效率提升。
老实说,以太坊的这一战略调整乍看有「破釜沉舟、回炉再造」的魄力,但深层次剖析,执行层的可替代性其实是以太坊这类老牌强共识公链的必经之路。面对 Solana、Sui 等新锐公链凭借极致 TPS 形成的技术冲击,以及大量 EVM 兼容链的市场分流,以太坊选择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因为,纯技术指标对比下,以太坊的 TPS 确实难以与 Solana、Sui 等新公链抗衡,但在三难困境中,以太坊始终坚守安全性和去中心化这两大核心价值,同时维系着无可匹敌的生态繁荣度和开发者群体。若以太坊尝试用 RISC-V 这一开源指令集架构来提升执行层效率,特别是在 ZK 证明方面预期可带来 50-100 倍的性能飞跃,这种在不牺牲根基的前提下迭代执行层的策略,既保留了以太坊的核心优势,又直面解决其主要短板,何乐而不为?
不过为新提案兴奋喝彩之余要明白,EVM 向 RISC-V 的转型绝非一蹴而就的工程。从技术实现路径看,这一变革很可能需要等到 ZK-SNARKs 技术实现规模化部署后才能全面推进。相较于过去几年以太坊核心层面的重大升级(如从 PoW 到 PoS 的共识层升级),理想情况下,整个过程需要严谨设计,广泛测试和强大社区支持,估计至少需要 2-3 年的周期。然而,Vitalik 在提案中强调了向后兼容性,或许现有 EVM 合约将通过 RISC-V 解释器运行或并行支持机制继续存在,这对于减轻开发者和用户的过渡成本至关重要。这种渐进式变革策略,也是以太坊作为安全去中心化老公链必然要具备的稳健战略迭代风格。( 来源 )
4️⃣ 【英文长推】探讨加密 AI 的下一趋势:DeAI 与代理的结合
导读:DeAI 将定义 Web3 AI 的下一个趋势。
0xJeff:在波动的市场中,我们应该如何投资?我认识的大多数人可能会指向 Berachain、Sonic 等,这也是可以的。但对我来说,当前有很多更有趣的机会,尤其是在危机时刻,有更好的风险 / 回报比。对我来说,目前最具不对称的投资机会就在于 DeAI 基础设施和 AI 代理的交集(稍后会详细讲解)。在我看来,现在加密 AI 有几个子领域非常有趣:开发工具 — 框架、编程工具、MCP 基础设施。去中心化 AI 基础设施 — 去中心化计算、可验证性、部署、保密性、存储、所有权。消费级 AI — AI 代理、Alpha 工具、游戏、DeFAI、GambleFAI、个性化 / 伴侣。
早期框架在去年(10 月 - 11 月)FDV(完全稀释市值)估值很高,但当开发者意识到有许多功能无法通过现成框架实现,且 LLMs(大型语言模型)在金融用例中可能并不适用(容易受到提示注入攻击)时,对框架的需求有所下降。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看到了开源框架和工具的增长,比如 ElizaOS(GitHub 星数 15.5k)、arc(星数 3.4k)和 sendAI(星数 1.2k),在过去一个月内分别增长了 434 个、197 个和 110 个星标。
如果你在 AI 代理领域待久了,你可能会注意到代理产品的发展路径大致是:娱乐型代理 ➔ Alpha 分析 / 工具型代理 ➔ 交易型代理 ➔ DeFAI 抽象层 ➔ 其他较小的应用场景 ➔ 更聪明的上下文代理、多人代理 / 集群等。许多团队的困境在于,他们并没有开发出一个真正的核心 AI 产品,代理产品的唯一 AI 就是自动化提示 LLMs。这些产品最初也许会产生一些关注,但因为没有实际用例,它们无法维持关注度(从而代币价值下降),最终导致死亡飞轮(注意力下降,代币跌落)。【原文为英文】( 来源)
5️⃣ Farcaster 大转型,a16z 们花 1.8 亿美元砸塌 Web3 社交
导读:开放协议构不出用户规模,内容分发带不动交易,最终只能回到资产驱动这条唯一现实的路上。
BlockBeats:2024 年 2 月,社交代币 DEGEN 在 Warpcast 中名为 Degen 的频道中走红,成为 Farcaster 破圈的主要推动力。彼时 Farcaster 放开网络注册才仅四个月,每日活跃用户突破 3 万人。随着 $DEGEN 代币发酵、以及出现诸如 Higher 等同类受欢迎的频道代币,Farcaster 的日活最高触及 7 万人。Farcaster 团队意识到频道是一个能将人、注意力、流动性聚集在一起的载体,Farcaster 创始人 Dan 认为这是区别于推特等中心化社交媒体的重要差异,允许在更大的社交图谱中出现小社区。虽然只是 Warpcast 的一个功能,但计划完全去中心化,通过培养这些小型、集中的社区,频道可以增强用户参与度,创造更亲密的社交体验。团队从而确立了频道的核心开发定位,围绕其创造了许多概念,包括频道主的各种权益、频道所有权,还衍生出了以频道为运营核心的项目和客户端。Dan 甚至呼吁用户不要抢注频道名称,以便以后将其出售给品牌,因为曾闹出了播客节目 Bankless 和用户争抢频道名称的故事。
在一次播客中,Farcaster 联合创始人 Dan 分享了他对「用户」这一概念的最新理解:仅注册账号并进行轻度互动的用户,虽然在表层上增加了活跃度,但真正为网络带来价值的,是那些持有加密资产、并愿意进行链上交互的钱包用户。这种用户细化认知,直接影响了团队在钱包系统上的产品策略。2024 年 11 月底,Farcaster 开始探索在应用内集成可交易钱包,以促进链上交易。目标是通过提升链上交互频次,增强生态粘性与货币化潜力。事实上,每位 Warpcast 用户在注册时已默认创建一个「Farcaster 钱包」,它绑定用户身份、用于登录 Warpcast 和 Frames,但由于仅保存在手机本地,功能上仍偏向认证与签名,而非资金流动。相比之下,新上线的「Warpcast 钱包」则是一个可收发资产的钱包,用户可以在注册时自动生成,并通过该钱包进行代币充值、兑换、转账以及链上交互。
Clanker 是 Warpcast 上的一个代币发行 AI Agent,用户发帖并艾特 Clanker 就可以在 Uniswap 发布可交易代币,其官方代币 $CLANKER 在去年 11 月暴涨 20 倍,使 Base 以及 Warpcast 成为同 Solana 在 AI 概念赛道的竞争者。也因为 $CLANKER 的造富效应,Farcaster 的日活用户突破去年夏季以来的新高。与 DEGEN 命运不同,作为同样从 Warpcast 内跑出来的破圈标的,CLANKER 从一开始就受到团队及核心圈的关注与支持。不过,在这个过程中,Agent、DEX、C 端钱包等都从这场资产发行狂欢中获益,Warpcast 并没有获得任何经济上的回报。Clanker 的成功让团队意识到,如果想要让更多链上交互在 Farcaster 生态中发生,光靠开放协议和第三方集成是不够的,必须掌握一个原生的可交易钱包系统,于是 Warpcast Wallet 应运而生。(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