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研早报丨加密交易所掀起 IPO 热潮,谁将成为下一个 Coinbase/LiveFi 伪命题?Sidekick 代币 K 首发币安 Alpha,但 80% 打赏不足 5 美元/从理想到现实:Vitalik 重新定义 L2 的发展优先级
ChainFeeds Newsletter 每日精选 Web3 深度投研「简报」+ AI 驱动的热点新闻榜单,帮你做出聪明决策
📢 ChainBuzz 热点新闻 |2025.8.8
🔥 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允许 401(K) 投资加密货币等另类资产
🔥 OpenAI 推出 GPT-5 模型
🔥 美 SEC 与 Ripple 达成协议,双方共同撤销在第二巡回法院的上诉
🔥知情人士:沃勒成为美联储新任主席的热门人选
🔥 Chainlink 将建立战略性 LINK 代币储备,推出 Chainlink Reserve
👨💻 ChainFeeds 投研简报 |2024.8.7
1️⃣ 观点|加密交易所掀起 IPO 热潮,谁将成为下一个 Coinbase?
2️⃣ 观点|走近 Circle CEO:三次押中时代风口,缔造起 400 亿市值帝国
3️⃣ 观点|为什么加密行业 15 年后仍未诞生真正的日常应用
4️⃣ 项目介绍|LiveFi 伪命题?Sidekick 代币 K 首发币安 Alpha,但 80% 打赏不足 5 美元
5️⃣ 以太坊|从理想到现实:Vitalik 重新定义 L2 的发展优先级
每日精选的加密信息由 ChainFeeds 团队与 AI 共同编写,我们已将内部的信息流工具优化并开放给所有读者及 Web3 行业者使用,测试链接 👇
🌞 Web3 行研早报来自:Web3 行业必读深度资讯「简报」平台|chainfeeds.xyz
🤖️ Web3 热点榜单来自:AI 驱动的 Web3 热点新闻自动聚合工具|chainbuzz.xyz
1️⃣ 【英文】加密交易所掀起 IPO 热潮,谁将成为下一个 Coinbase?
导读:在有利的监管环境和投资者对公开市场加密资产敞口有明显兴趣下,Kraken、Gemini 和 Bullish 正计划进行首次公开募股。
Coin Metrics:长期以来,美国历任总统对加密行业大多采取漠视甚至敌对态度。但上周出现了转变的信号。美国总统数字资产工作组发布了一份 166 页的报告,梳理了当前加密资产的市场现状,并提出建立全面市场结构的政策建议。与此同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 Paul Atkins 在演讲中宣布启动 Project Crypto 项目,旨在将美国打造成全球加密之都,具体措施包括链上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简化、加密企业牌照体系改革、以及允许构建集多项服务于一体的金融超级应用。这一监管变革的直接受益者是中心化加密交易所。Kraken、Bullish、Gemini 等多家私营加密交易所纷纷宣布计划 IPO。此前,由于监管环境敌意,这些公司无法进入公开市场融资,普通投资者也无法分享到这些平台的增长红利。如今,监管环境的改善,叠加投资者对公开市场的兴趣回升,为这些交易所带来前所未有的上市窗口。
Coinbase 于 2021 年 4 月通过直接上市方式在纳斯达克 IPO,发行参考价为每股 250 美元,市值达 650 亿美元,开盘价高达 381 美元,彼时正值 BTC 牛市高点。彼时其商业模式相对单一,收入几乎全部来自交易手续费:而如今,Coinbase 已逐步向「全能型交易所」转型。虽然交易仍是核心,但其订阅与服务收入快速增长,包括稳定币利息收入(如 USDC)、质押奖励、托管费用等。2025 年 Q2 数据显示,其交易收入已降至 51%,订阅与服务收入上升至 44%,企业利息收入为 5%。Coinbase 的转型提供了一个评估其他即将 IPO 交易所的重要参考 —— 能否在交易业务之外建立多元营收结构、提升盈利稳定性,是衡量长期估值的关键因素。Kraken、Gemini、Bullish 等虽服务趋同,但在交易活跃度、盈利能力与市场定位方面仍有明显差异。例如 Kraken 年收入已达 15 亿美元,成长迅速;而 Bullish 的交易量强劲但净利润仍亏损,Gemini 则业务规模较小。
评估加密交易所时,交易量是一个重要指标,但也极易被操纵或误导。尽管大部分主流交易所已强化监管并打击刷量行为,但仍有部分平台存在异常活动。为了识别虚假交易,Coin Metrics 推出了回转交易检测机制:其方法包括在 2025 年上半年内抽样 144 个五分钟交易时段,共分析约 2000 万笔交易。若发现短时间内有两笔交易金额相近、方向相反、价格差异小于 1% 的行为,即标记为回转交易。测试发现,部分交易所如 Crypto.com 和 Poloniex 的可疑回转交易比例远高于行业基准,显示其交易量数据存在夸大成分。例如我们估算 Crypto.com 在 Q1-Q2 的 BTC 和 ETH 交易对总交易量为 7200 亿美元,其中高达 1600 亿美元可能属于回转交易。虽然算法可能包含少量误判(如做市商提供双边流动性时的正常行为),但整体比例偏高足以引发投资人对其交易数据真实性的质疑。作为投资参考,交易所 IPO 的估值不仅应考虑交易量与营收规模,还需考量洗盘行为、监管合规性与营收结构多元化等关键因素。(来源 )
2️⃣ 走近 Circle CEO:三次押中时代风口,缔造起 400 亿市值帝国
导读:Jeremy 认为,稳定币正接近它们的「iPhone 时刻」:技术变得实用且易用,从而实现大规模采用时刻。
Token Dispatch:1990 年,明尼苏达州麦卡利斯特学院的宿舍里,Jeremy Allaire 第一次接触互联网,立刻意识到这项新技术将改变世界。他的热情促使他在 1995 年与弟弟 J.J. 创立了 Allaire Corporation,并推出 ColdFusion 软件。这款工具将静态网页转变为动态交互式应用,使企业无需雇佣大量程序员即可开发数据库驱动的网站,彻底降低了建站门槛。ColdFusion 成为聚友网、塔吉特、波音、英特尔等公司的首选工具,也帮助推动了早期互联网商业化浪潮。从一个 12 人小团队起步,公司迅速盈利,并在 1999 年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成为网络泡沫时期最早的成功故事之一。2001 年,Macromedia 以 3.6 亿美元收购 Allaire,29 岁的 Jeremy 成为身价不菲的企业家。
2002 年,作为 Macromedia 首席技术官的 Jeremy 预见视频将成为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了一个基于 Flash 的视频平台构想。然而公司高层否决了该提议,这促使他于 2003 年辞职并在 2004 年创立 Brightcove。其愿景是打破电视网络对内容分发的垄断,让创作者直接向全球观众传递视频。Brightcove 很快获得风险投资支持,并与主要内容制作方合作,迅速扩大影响力。Jeremy 的策略不再是白手起家,而是主动拥抱资本、快速发展。2012 年,Brightcove 成功上市,估值近 3 亿美元。Jeremy 再次证明了他对技术变革趋势的敏锐洞察,并在在线视频领域留下了深刻印记。2013 年,他在 Brightcove 巅峰时期辞任 CEO,再次踏上新的探索之路。
2013 年,Jeremy Allaire 第三次预见未来,这次的主角是比特币。他认为数字货币将像互联网一样改变世界,随即创办了 Circle,最初尝试打造面向消费者的比特币服务。然而真正的突破出现在 2018 年:与 Coinbase 合作推出 USDC,定位为由美元储备支持的稳定币,解决了加密货币的波动性问题。Circle 主动拥抱监管,与传统金融体系建立合作,这一策略虽然初期进展缓慢,但为其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023 年硅谷银行危机中,USDC 一度脱钩,Jeremy 承诺公司将自掏腰包弥补缺口,最终成功守住用户信任。2025 年 Circle 在纽交所成功上市,估值超 46 亿美元,成为加密行业最成功的公开市场亮相之一。Circle 的成功不仅是 USDC 的胜利,更是 Jeremy 坚持合规与透明路线的证明。( 来源 )
3️⃣ 【英文长推】为什么加密行业 15 年后仍未诞生真正的日常应用
导读:那些将定义下一个加密时代的应用,不会只是模仿 Web2。它们将原生于新互联网,具备情感吸引力、极致简洁,并以用户所有权为核心。Web3 赋予用户超能力:他们不仅使用应用,更拥有其一部分,参与决策,并将资产和身份自由带入其他平台。
Hazeflow:在过去的 15 年里,加密行业经历了基础设施为主导的漫长阶段。从构建公链、共识机制、钱包、跨链桥、预言机到金融原语,开发者们花费大量时间在底层架构的可靠性与可扩展性上。比特币实现无银行的货币,以太坊探索代码即法律,DeFi 展示无需中介的金融活动,NFT 带来可编程所有权…… 但所有这些创新,一直受限于可扩展性、延迟与复杂度,难以变成日常应用。然而,这种情况正在改变。随着链上性能大幅提升,加密应用逐步具备与 Web2 可比的速度与易用性。稳定币的每日交易量已远超传统支付网络;高性能 DEX(如 Hyperliquid)正抽象掉链上复杂性,对标中心化交易所;Polymarket 显示预测市场可以规模化运行,Pump.fun 则将 memecoin 打造成流动的社交货币。这些迹象表明,可用性已成为加密新阶段的核心特征 —— 应用时代正在开启。
传统 Web2 应用通过 API 和数据垄断构建护城河,而 Web3 则以开放、可组合、可验证为核心特征。所有链上行为都是公开的,这使得任何人都能构建自己的 Uniswap 前端或分析所有 OpenSea 交易,无需 API Key。Web3 用户拥有对数据的主权,得益于 ZK、MPC 等隐私技术,他们可自由决定何时、向谁共享数据。此外,治理权通过代币分发给用户,用户不再是产品,而是真正的参与者和决策者。应用的功能也更易于组合:一个游戏内 NFT 可以用于 DeFi 抵押、作为 DAO 成员凭证,甚至用于跨链通信。更重要的是,钱包作为身份与支付的统一接口,彻底改变了登录即参与、支付即所有权的范式。与 Web2 中嵌套式支付系统不同,Web3 应用的价值转移是原生的,治理、激励、身份皆融合于链上。这些差异构成了 Web3 独有的技术和经济结构,决定了其应用形态将不同于以往。
为了衡量哪些加密应用有潜力成为真正的每日必用 App,作者提出了 Everyday App 框架。该框架将评估分为四类:使用前(onboarding)、使用中(体验与功能)、使用后(是否复访)、加密原生价值(如数据主权、开放治理、可组合性)。每个维度按 0-3 分打分,统一归一化到十分制。评估结果显示,Pump.fun 虽在核心功能上极具吸引力,但在治理与可组合性上得分低;Polymarket 上手门槛低、目的明确,但难以形成长期留存;Hyperliquid 则几乎在各维度得分优异,是目前最接近主流交易体验的产品;Farcaster 用户门槛较高,但在去中心化、生态繁荣等加密原生价值上具备优势。总结来看,加密应用已不再仅是技术堆栈的展示,而是正朝着用户体验与情感共鸣并重的方向发展,基础设施已足够强大,真正决定加密是否普及的,是它能否让用户每天都想用。( 来源 )
4️⃣ LiveFi 伪命题?Sidekick 代币 K 首发币安 Alpha,但 80% 打赏不足 5 美元
导读:注册主播超 1000 人,人均互动时长 37 分钟,LiveFi 靠谱吗?
Odaily:据 Sidekick 官方介绍,K 是平台原生的实用型与治理代币,围绕注意力即资产的核心理念,旨在构建链上的直播经济模型。用户可使用 K 代币进行实时打赏、订阅内容、参与治理等多种操作,形成创作者与观众间更高频、更紧密的互动。具体功能包括:使用 K 代币即时赠送礼物和打赏主播;成为高级会员可解锁独家直播、VIP 聊天室和参与空投;通过质押 K 代币获得更高平台曝光和忠诚计划奖励;创作者则可利用打赏、订阅和活动门槛变现收入;活跃创作与社区增长也能获得 K 奖励;此外,K 代币还承担平台治理功能,持币者可参与提案与投票。K 代币总供应量为 10 亿枚,初始流通量为 1.11 亿枚,分配方面包括:生态增长(20%)、长期社区激励(20%)、基金会(16%)、顾问(5%)、核心贡献者(15%)、投资人(20%)等,部分代币设有最长达 36 个月的锁仓与线性解锁周期。综合来看,K 兼具使用场景与治理价值,构成了 Sidekick 经济系统的核心支柱。
Sidekick 称自身为全球首个 LiveFi 平台,构建了一个由创作者驱动的链上直播生态。截至目前平台数据如下:总活跃用户达 14.7 万人,月活 5.7 万,注册主播超 1000 名,用户平均单次互动时长为 37 分钟。从数据来看,Sidekick 用户规模仍较小,生态尚处于早期,但用户互动粘性相对较强。作为对比,抖音直播的平均停留时间超过 2 分钟就已算优质表现,这意味着 Sidekick 虽然流量有限,但用户投入程度不低。不过从行业角度出发,LiveFi 是否具备成立为新赛道的潜力仍有争议。加密行业向来充斥着各类 XXFi 叙事,从 DeFi、GameFi、SocialFi 到今年走红的 InfoFi、PayFi,概念轮换频繁,而 LiveFi 是否具备支撑多个项目的市场容量、具备可持续的财富效应,以及是否提供用户不可替代的价值,都仍有待进一步验证。目前来看,单凭 Sidekick 一家尚不成熟的平台,难以作为 LiveFi 赛道成立与否的确凿依据。
根据 Dune 数据,截至 8 月 6 日,Sidekick 平台累计直播打赏总收入仅为 10.37 万美元,其中 8 月 5 日单日收入为约 3100 美元,平台经济活跃度仍显有限。进一步看用户打赏行为,截至目前约有 8200 名打赏用户,其中超 80.9% 的人打赏金额不足 5 美元,说明大部分用户参与度较浅,真正构成经济支柱的高打赏用户比例极低。从创作者侧来看,平台上表现靠前的直播内容多以扫链、交互等链上操作为主,缺乏传统直播平台中的带节奏型主播与粉丝经济驱动的娱乐互动氛围。这也意味着 Sidekick 当前的直播生态尚未真正跑通,也未形成头部与腰部创作者梯队的良性循环。因此,LiveFi 概念更像是项目营销的噱头,而非可持续发展的新赛道。当然,LiveFi 作为叙事仍具炒作空间,K 代币是否能复制 B、C 代币的上涨走势,还需看团队后续产品更新、市场接受度以及做市策略。( 来源)
5️⃣ 【长推】从理想到现实:Vitalik 重新定义 L2 的发展优先级
导读:细细想了下 Vitalik Buterin 最新关于 L2 快速体现的表态,挺有意思的。简单而言:他认为实现 1 小时内快速提现比达到 Stage 2 更重要,这个优先级调整背后的逻辑值得深入思考。
Haotian:一周提现等待期在实际应用中确实成了大问题,不仅用户体验差,更关键的是推高了跨链成本。比如 ERC-7683 这类 intent-based 桥接方案,流动性提供方要承担一周的资金占用成本,这直接抬高了跨链费用。结果就是用户被迫选择信任假设更弱的多签方案,这恰恰违背了 L2 的初衷。所以 Vitalik 提出了 2-of-3 混合证明系统(ZK+OP+TEE),其中 ZK 和 TEE 能提供即时性,TEE 和 OP 又都有足够的生产验证。理论上任意两个系统都能保证安全性,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单纯等待 ZK 技术完全成熟的时间成本。
还有一点,Vitalik 的新表态让人感觉他开始务实了?从之前满嘴去中心化圣战、抗审查的理想主义青年,变成了现在直接给硬指标的务实派:1 小时提现,12 秒终局,一切都变得简单粗暴。之前大家都在卷 Stage 2 的去中心化程度,现在 V 神直接说快速提现更重要,这相当于给整个 L2 赛道重新排了优先级。这其实是在为「Rollup-Centric」大战略的终极形态铺路,让以太坊 L1 真正成为一个统一的结算层和流动性中心。一旦实现了快速提现 + 跨链聚合,其他公链想要挑战以太坊生态的难度就又上了一个台阶。
从当前情况看,ZK 技术虽然在快速进步,但成本依然是个现实约束。500k+ gas 的 ZK proof 意味着短期内只能做到每小时级别的提交频率,要想实现 12 秒的终极目标,还得依赖聚合技术的突破。这里面的逻辑很清楚:单个 Rollup 频繁提交 proof 成本太高,但如果 N 个 Rollup 的 proof 能聚合成一个,平摊到每个 slot(12s)就变得经济可行了。这也给 L2 竞争格局提出了新的技术路线,那些能率先在 ZK proof 优化上取得突破的 L2 项目也许能找到立足之地,而还在死磕 Optimism 乐观证明的玩伴,大概率要迷失方向了。(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