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研早报丨对话 Deribit CEO:为什么币安没有击败我们,被 Coinbase 收购后的下一步/Cysic 研报:ZK 硬件加速的 ComputeFi 之路/Brevis 发布 Pico Prism,在消费级硬件上实现了以太坊实时证明
ChainFeeds Newsletter 每日精选 Web3 深度投研「简报」+ AI 驱动的热点新闻榜单,帮你做出聪明决策
📢 ChainBuzz 热点新闻 |2025.10.16
🔥 DL Holdings 与 Antalpha 达成 2 亿美元战略合作,涉及代币化黄金和比特币挖矿基础设施
🔥 消息人士:Ripple Labs 拟筹集 10 亿美元资金构建 XRP 储备战略
🔥 第 167 次以太坊 ACDC 会议:Fusaka 主网激活日期定为 12 月 3 日
🔥 佛罗里达州立法提案拟允许州政府基金及养老基金配置比特币及相关 ETF
🔥 嘉信理财计划于 2026 年推出比特币现货及加密交易服务
👨💻 ChainFeeds 投研简报 |2024.10.15
1️⃣ 观点|对话 Deribit CEO:为什么币安没有击败我们,被 Coinbase 收购后的下一步
2️⃣ 项目介绍|Cysic 研报:ZK 硬件加速的 ComputeFi 之路
3️⃣ 项目介绍|Brevis 发布 Pico Prism,在消费级硬件上实现了以太坊实时证明
4️⃣ ZK|以太坊究竟为什么这么迫切地需要 ZK-VM?
5️⃣ 观点|币圈 VC 快没了
每日精选的加密信息由 ChainFeeds 团队与 AI 共同编写,我们已将内部的信息流工具优化并开放给所有读者及 Web3 行业者使用,测试链接 👇
🌞 Web3 行研早报来自:Web3 行业必读深度资讯「简报」平台|chainfeeds.xyz
🤖️ Web3 热点榜单来自:AI 驱动的 Web3 热点新闻自动聚合工具|chainbuzz.xyz
1️⃣ 对话 Deribit CEO:为什么币安没有击败我们,被 Coinbase 收购后的下一步
导读:在本次吴说进行的访谈中,Deribit 首席执行官 Luuk Strijers 分享了公司从一个专注于加密期权的小众平台成长为机构交易领导者的历程。
Luuk Strijers:我们在 2016 年就启动了,这个时间点非常早。当时基本没人关心加密期权。比特币当时的波动性比现在大得多,所以期权的溢价也非常高。而当时市场上还没有专门做期权的做市商,所以订单簿的质量也比较差。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市场逐渐成长。到了 2018 年,我们看到专业的做市商开始入场,一些团队是从传统大型期权做市机构中分拆出来的,专门为加密期权建立了交易团队。随着他们的加入,买卖价差越来越小,订单簿的深度也越来越好,我们也逐步建立起了良好的口碑。第一批对冲基金和中小型机构开始入场,我们也就这样一点点成长起来。这个 “先发优势” 对我们至今仍然帮助巨大。很多用户选择 Deribit,就是因为我们是最早一批专注于期权的严肃玩家,同时我们始终坚持对这个赛道的高度投入。
我们做的所有事情都围绕着期权。我们所有的资源 — — 包括团队、基础设施 — — 全部专注在期权交易上。举个例子,我们不使用云服务,而是自己部署专用硬件,这让我们的交易执行更快。我们还提供类似 multicast 的功能,这是一个超低延迟的二进制数据流服务,目前没有其他平台能做到这么快。我们还有做市保护机制以及一系列其他功能,这些都是别人没有开发的,因为他们也不需要 — — 他们的产品范围太广了。你可以把那些大平台看作加密超市,他们什么都做:现货、合约、Token、NFT…… 产品经理每天都在为资源竞争:今天开发现货,明天开发永续合约,偶尔才轮到期权。而对我们来说,永远都是期权。不管是今天、明天、后天,我们始终只专注于期权。这种专注的心态给了我们优势,也让我们能够打造出一个高质量的产品。我们做了所有能做的事,去保证这个产品是高品质的,这就是我们的独特之处。当然,我不是说其他平台没有做好,有些平台确实做得很大,但我们是有意选择走垂直路线。我们放弃了一些业务,比如我们没有做大现货市场,但我们在期权这一块,做到了极致。
我们的核心优势其实来自于我们打造高质量产品的心态。这包括引入顶级的做市商、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确保市场有足够的流动性,并且提供一些像做市保护这样的功能。我们一直在努力压缩买卖价差、保持订单簿的深度和质量。但我们做得远不止于交易层面。在合规和运营层面,我们同样很有优势。我们在多个司法辖区接受监管,并且我们的平台架构专门为机构用户设计。比如,我们拥有 SOC 2 Type II 的认证,这标志着我们的运营安全体系是经过审计验证的。我们也有 ISO 等认证,符合多个行业的合规标准。我相信你提到的其他一些交易所,很多都没有做过财务审计,而我们已经连续五年做了审计。这些质量指标都让我们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尤其是在 FTX 崩盘之后,市场对质量的关注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投资者开始真正去比较平台,如果你要把一亿美元的资产放在某个平台上,你必须确保它是安全、可靠、专业运作的。也正因如此,很多人选择了我们。(来源 )
2️⃣ 【长推】Cysic 研报:ZK 硬件加速的 ComputeFi 之路
导读:零知识证明(ZK)作为新一代加密与扩容基础设施,已在区块链扩容、隐私计算以及 zkML、跨链验证等新兴应用中展现出广阔潜力。然而,其证明生成过程计算量巨大、延迟高昂,成为产业化落地的最大瓶颈。
Jacob Zhao:GPU 已成为 AI 与 ZK 的核心算力资源。在人工智能(AI)领域,GPU 依托其强大的并行计算架构与成熟的生态系统,几乎成为了不可替代的主流硬件。特别是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的训练与推理,GPU 展现了其无与伦比的优势。在训练过程中,神经网络需要大量的矩阵运算和高并行度计算,这正是 GPU 擅长的任务。通过 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编程模型以及 PyTorch、TensorFlow 等深度学习框架的配合,GPU 能够实现极高的计算效率。这使得 GPU 成为了大型 AI 模型(如 GPT、BERT 等)的理想选择,无论是在训练时,还是在部署时进行推理。在 ZK 领域,GPU 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零知识证明(Zero-Knowledge Proof,简称 ZK)是一种加密算法,它允许一方证明某个信息的真实性,而无需透露信息本身。在 ZK 的计算任务中,GPU 以其高并行度和大吞吐量,成为了目前主流的计算资源,尤其是在其最初的阶段,GPU 凭借其较低的成本和易得性,成为了理想的选择。然而,GPU 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尽管 GPU 在许多 ZK 证明算法中具有优势,但在一些特定任务上,如大整数模运算、MSM(多项式乘法)和 FFT/NTT(快速傅里叶变换 / 数论变换)等,GPU 的存储带宽和内存带宽成为了瓶颈。这些计算任务对存储和带宽的要求非常高,而 GPU 的架构并没有完全优化这些瓶颈。因此,尽管 GPU 在 ZK 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长期来看,更专用的硬件方案仍然是不可避免的。
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作为一种可编程硬件,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介于 GPU 和 ASIC 之间的解决方案。相比 GPU,FPGA 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开发者可以根据需求对硬件进行编程和定制化。这种灵活性使得 FPGA 在许多应用场景中都能发挥出色的性能,尤其是在算法开发和优化阶段。FPGA 的硬件可编程性,使其成为了诸如 ZK 证明算法验证与迭代、原型验证、以及一些低延迟需求场景(如高频交易、5G 基站)的理想选择。在 ZK 领域,FPGA 的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由于 ZK 证明算法在不断发展,许多研究团队会根据具体需求进行算法的调整和优化,FPGA 的灵活性恰好满足这一需求。开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 ZK 算法定制硬件架构,从而实现性能的最大化。此外,FPGA 在功耗和延迟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在对计算资源有较高要求的低功耗边缘计算场景中,FPGA 具有一定的优势。
Cysic Network 是一种基于计算金融(ComputeFi)概念的去中心化网络,旨在将计算资源(如 GPU、ASIC 和矿机)金融化,打破传统计算资源的局限,实现计算资源的可编程、可验证和可交易。这一网络基于 Cosmos SDK(软件开发工具包)和 Proof-of-Compute(PoC)机制,构建了一个去中心化的任务撮合与多重验证市场,统一支持 ZK 证明、AI 推理、挖矿以及高性能计算(HPC)等计算需求。Cysic 的目标是为 Web3 生态系统提供一种新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在算力领域,推动算力资源的流动性和去中心化。Cysic Network 的一个关键优势在于其独特的垂直整合能力,依托自研的 ZK ASIC、GPU 集群和便携矿机,Cysic 能够提供高效的计算资源。Cysic 团队通过结合 GPU 和 ASIC 的优势,能够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提供定制化的算力支持,进一步提升网络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此外,Cysic 采用双代币机制,分别为 CYS 和 CGT,CYS 主要用于网络治理和奖励机制,而 CGT 则用于算力交易和流动性支持。( 来源 )
3️⃣ Brevis 发布 Pico Prism,在消费级硬件上实现了以太坊实时证明
导读:Pico Prism(zkVM)在 RTX 5090 GPU 上性能效率提升 3.4 倍。
Brevis:Brevis Pico Prism 在消费级硬件上实现了当前以太坊主网区块(45M Gas 上限)99.6% 的实时证明覆盖(12 秒以内)和 96.8% 的 10 秒以内覆盖率。此突破表明,使用目前常见的 RTX 5090 GPU,便能实现实时证明,而无需昂贵的专用数据中心设备。这一成就标志着该技术在更加广泛的部署中具有了较高的经济可行性,同时支持了以太坊去中心化的目标。Pico Prism 在与先前基准测试相同的 36M Gas 限制下,展现出了远超以往解决方案的性能表现。在覆盖率方面,Pico Prism 在 10 秒内的覆盖率为 98.9%,而之前的解决方案仅为 40.9%,提升了 141%;硬件成本方面,Pico Prism 的成本为 128K 美元,相较于以往的 256K 美元减少了 50%;平均证明时间上,Pico Prism 为 6.04 秒,较以前的 10.3 秒快了 71%;而 GPU 的需求也大幅降低,从 160 块 RTX 4090 降至 64 块 RTX 5090,减少了 60%。综合来看,Pico Prism 的性能效率提升了 3.4 倍,显示了其极高的性价比。
Pico Prism 的出色表现源于其从单机证明架构到分布式多 GPU 集群的完备重构。与传统的单一 GPU 计算架构不同,Pico Prism 通过高度并行化流水线,将计算密集型任务分配给多个 GPU 并行处理,而 CPU 则负责协调和设置任务。通过这种分布式架构,Pico Prism 能够在多个 GPU 之间实现最大效率的利用,使得硬件的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此外,Pico Prism 系统利用了 Pico 模块化设计,使得计算资源能够根据需求进行灵活配置。每个模块都能够独立完成部分任务,再通过系统的协调实现最终的结果。通过这种方式,Pico Prism 能够以较低的硬件成本和更少的 GPU 数量实现更高的计算效率,这也是该方案与需要昂贵专用数据中心设备的方案相比具备巨大优势的原因之一。
在技术架构上,Pico Prism 还能够支持几乎线性的扩展性。随着更多的 GPU 加入,计算能力的提升几乎是线性的,这意味着该架构在处理更多任务时能够有效地进行扩展,而无需进行大规模的重构。通过分布式计算与高度并行化的流水线,Pico Prism 在消费级硬件上实现了以往需要高端专用硬件才能达到的性能,展现了零知识证明技术的巨大潜力。Pico Prism 的技术进步对于以太坊扩容具有深远的意义。传统的以太坊交易验证需要全球超过 80 万验证人独立重新计算,而 Pico Prism 通过加密证明的方式,能够将验证过程集中化,由单一的 prover 生成数学证明,其余的验证者只需要在毫秒级别内完成验证。这种方式不仅大幅降低了验证的成本,也提高了验证的速度,进一步推动了以太坊的扩容进程。( 来源)
4️⃣ 【长推】以太坊究竟为什么这么迫切地需要 ZK-VM?
导读:答案是,为了性能,且不是牺牲安全换来的。
0xTodd:之前聊过一个话题,是说提高以太坊性能最立竿见影的手段,就是提高 GAS 上限,简而言之就是让每个区块变大。但是,提高 GAS 上限是有代价的,过大的区块对于节点是沉重的负担。目前以太坊的验证模式,称之为「全员全验」,即全部节点要对每个区块做全部验证,这个思路简单粗暴,可惜冗余过大。因为如果 GAS 上限提得过高,那么每个节点的工作量都要同步大幅上升。要知道,以太坊的区块间隔是 12 秒,这里还要给区块在全球的传播预留时间,还有一堆老六夹子要去排 MEV,每个验证者接受区块、验证区块的时间实际上非常短暂(大概 4~8 秒),确实没法做很多验证。
但是,如果把以太坊的 L1 全盘 ZK 化,它会变成全员一验。当一个区块被组装好后,先走一个 ZK 证明。众所周知,ZK 出证明很慢,但是验证极快。所以,每个区块只需要被 ZK 化一次,全部节点就只需要快速复核证明是否正确即可。这样的好处是,可以玩命提高 GAS 上限了,因为无论怎么提升,对于节点的负担都不会太大。做个比喻,以前你在钉钉里走一套请假的审批流程(发交易),需要每个领导(节点)亲自看一下你还有没有剩余假期(全员全验),全部批准了才行。ZK 化之后,你还是申请请假流程(发交易),系统发现你有剩余假期,直接告诉各位领导这个人有假,且领导完全相信系统不会出错(ZK),然后领导批准就快多了(全员一验)。
这就是以太坊要进行 ZK 化的原因。但是这个工程量相当大,毕竟密码学含量太高了,所以以太坊必须和其他团队共同合作。那么第三方团队要做什么样的工作呢?这里拿以太坊基金会 Justin 提到的 Brevis 协议做一个例子,这也是目前跑 ZK 最快的协议。Brevis 是做 ZK-VM 赛道的,他们最新的 Pico Prism 技术目前是在给定条件下出 ZK 证明最快的。根据披露,在当前 45M GAS 上限的以太坊区块上,Brevis 用了 64 张 RTX 5090 GPU。测试中 99.6% 区块在 12 秒内完成证明,以及 96.8% 的 10 秒内证明覆盖率。这个数据是很牛逼的。(来源)
5️⃣ 币圈 VC 快没了
导读:加密 VC 的失重时代,也许正孕育着下一个明星的诞生。
深潮:在上一个周期里,加密 VC 们习惯于快速下注。他们追逐的是叙事风口,愿意在还没有产品、甚至还没有完整团队的项目里撒钱,只要故事足够诱人,就能让 LP 和二级市场买单。那是一个讲故事比做产品重要的年代,然而进入 2024–2025,这种逻辑突然失灵了。曾经活跃的亚洲加密 VC 如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根据 RootData 的数据显示,相较于 2024 年,2025 年至今亚洲加密 VC 在一级市场出手次数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以之前活跃的加密 VC 三巨头为例,SevenX Ventures 最后一笔公开投资停留在了 2024 年 12 月,Foresight Ventures 的出手次数从 54 笔骤降到 5 笔,HashKey Capital 的投资次数也从 51 次降至 18。即便是位列前茅的 OKX Ventures,其出手次数也从 2024 年的 72 次下降到 2025 年的 12 次。这些数字显示了市场活跃度的显著降低,也反映了加密 VC 在当前环境下的困难处境。一个关键的原因是,过去几年的叙事驱动的投资模式正面临挑战,资本不再仅仅看中故事的吸引力,而是更加关注实际的产品和收入。加密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剧,带来的不仅是投资的下滑,也让许多 VC 面临转型的压力。对于加密 VC 来说,如何应对这一波变化,逐渐从叙事驱动转向更加务实的投资逻辑,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
当前加密 VC 的分化严重。中小型规模的 VC 尤为困难,很多机构不得不转型以应对市场变化。根据加密 VC 合伙人 Jack 的观察,2023–2025 年间,约有 5–7% 的加密 VC 转向营销/KOL 代理业务;约有 8–10% 的加密 VC 转为孵化/投后驱动型机构,投后团队规模扩张了 30–50%。而更大多数机构的应对方式是:转向二级市场,或者延长基金周期、降低管理成本,甚至去追求 ETF/DAT/PIPE 等合规退出路径。这种转型并不是简单的调整策略,而是生存的必要手段。许多传统的加密 VC 发现自己在一级市场中的位置逐渐被边缘化,他们的资本无法再主导市场的流动性,反而更多是被二级市场的参与者抢先一步。对于一些加密 VC 来说,这意味着他们的议价权已经丧失,项目的控制权也在逐渐流失。越来越多的加密 VC 发现自己不仅没有足够的资金优势,甚至连在项目中的话语权也日益削弱。更糟糕的是,许多曾经高调的投资案,随着市场的波动,早期的高估值项目并未产生预期中的收入与回报,反而遭遇了严重的亏损。
加密 VC 的困境不止于资本之困,募资困难也是当前加密 VC 面临的生死劫。根据 PitchBook 数据,2025 年 Q2 全球加密 VC 融资总额仅 19.7 亿美元,环比下滑 59%,这一数字与 2021 年单季 100 亿美元以上的高点形成鲜明对比。面对募资困难,传统 LP 的注资意愿明显下降,很多 LP 在上一轮投资中已经吃过亏,对于加密市场的高风险和高波动性更加谨慎。许多传统 LP 认为与其投资于加密 VC,不如直接在二级市场通过 DeFi 挖矿、期权套利等方式获得更高的收益,这使得加密 VC 的募资环境更加严峻。另一方面,金主的来源发生了变化,传统美元 LP 正在逐渐撤退,取而代之的是中东主权基金和亚洲家族办公室等新兴 LP。然而,这些新兴资金的投资口味更为挑剔,他们更注重项目的真实现金流和合规性,而非简单的故事或概念。因此,面向传统 LP 的募资路径日渐艰难,对于许多加密 VC,尤其是原生加密 VC,缺乏产业协同和资源支持的情况下,募资几乎成为生死线。(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