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研早报丨DATs 简析:金融工程还是经营业务?BTC 与 ETH 谁更优/Arthur Hayes 大胆预测:10 万亿稳定币浪潮来袭,ENA、ETHFI、HYPE 将迎史诗级增长/a16z:如何打造业务拓展与增长团队?
ChainFeeds Newsletter 每日精选 Web3 深度投研「简报」+ AI 驱动的热点新闻榜单,帮你做出聪明决策
📢 ChainBuzz 热点新闻 |2025.8.29
🔥 Portal to Bitcoin 完成 5000 万美元融资,Paloma Investments 领投
🔥 21Shares 向美 SEC 提交 SEI ETF S-1 申请文件
🔥 DeFi Development 增持 40.7 万枚 SOL,总持仓达 183.1 万枚 SOL
🔥 美国商务部公布九个首批参与 GDP 数据上链的网络,包含比特币、以太坊等
🔥 M0 完成 4000 万美元融资,Polychain 和 Ribbit Capital 领投
👨💻 ChainFeeds 投研简报 |2024.8.28
1️⃣ 项目介绍|Hyperliquid: Timing 永远是打破现有结构的最佳入口
2️⃣ 观点|DATs 简析:金融工程还是经营业务?BTC 与 ETH 谁更优?
3️⃣ 分析|Lighter 的 ETH 和 HL 的 XPL 都插针,如何避免大户操纵而被清算?
4️⃣ 观点|Arthur Hayes 大胆预测:10 万亿稳定币浪潮来袭,ENA、ETHFI、HYPE 将迎史诗级增长
5️⃣ VC|a16z:如何打造业务拓展与增长团队?
每日精选的加密信息由 ChainFeeds 团队与 AI 共同编写,我们已将内部的信息流工具优化并开放给所有读者及 Web3 行业者使用,测试链接 👇
🌞 Web3 行研早报来自:Web3 行业必读深度资讯「简报」平台|chainfeeds.xyz
🤖️ Web3 热点榜单来自:AI 驱动的 Web3 热点新闻自动聚合工具|chainbuzz.xyz
1️⃣ Hyperliquid: Timing 永远是打破现有结构的最佳入口
导读:人为干预是 Hyperliquid 传统特色,整个 Perp DEX 赛道人治色彩浓厚。
佐爷:2025 年 8 月 27 日,Hyperliquid(HL)盘前合约市场发生巨鲸狙击事件。据传与孙割相关的超级巨鲸地址大规模下单「攻击」$XPL 盘前合约市场,造成用户上千万美元损失。与 BTC/ETH 等主流市场不同,盘前合约成交量本就稀少,且规则允许无准许下单,使巨鲸有机可乘。事后 HL 团队在 Discord 回应称「深刻理解、坚决改进,但暂不赔偿」。这一处理引发争议,因为 HL 在不同安全事件中反应截然不同:2024 年 11 月,BitMEX 创始人 Arthur Hayes 曾批评其架构中心化;2025 年初,50 倍杠杆巨鲸爆破 HLP 金库后,HL 紧急下调多币种杠杆倍数;3 月 26 日面对 $JELLYJELLY 恶意狙击,团队直接拔网线干预。而这次 $XPL 事件未损及 HL 自身金库,官方却以「去中心化治理」回应。由此可见,HL 的治理逻辑仍在游走:若牵涉协议自身安全,则动用超管权限;若仅波及用户,则强调「风险自担」。这一矛盾再次凸显了 CLOB DEX 模式在中心化干预与去中心化承诺之间的灰色地带,也让人反思:所谓的「中立市场」,在关键时刻仍难摆脱人治。
Hyperliquid 的崛起与 FTX 崩塌后的市场空白密切相关。2022 年 FTX 崩溃后,Perp DEX 市场出现真空,币安因监管受限,其上币逻辑遭 Pump Fun 改写。HL 借鉴 GMX 的 LP 机制,采用链下撮合 + 链上结算的 CLOBs 模式,叠加无准入套利的特性,吸引了大量散户与资金。然而,这套机制在 2023–2024 年并不新鲜,真正的转折点在于 Meme 狂潮与 Pump Fun 的爆发。Pump Fun 内外盘机制给了小资金试验场,Solana 的高性能链特性让 Meme 币交易实现速生速死,从而催生巨额财富效应。相较之下,币安的上币标准、VC 节奏和高估值模式被打乱,BNB 流动性危机隐现。此时 HL 抓住机会,通过 Meme 热潮验证自身流动性优势。Paradigm 在 2024 年 11 月已进入 $HYPE 体系,传买入 1600 万枚,显示 VC 已悄然押注 HL 生态。HL 的代币分配也采取「双控盘」策略:空投 $HYPE 维持控制权,同时以自家平台作为核心现货交易场所,稳住飞轮初始动能。Pump Fun 撬动了 Binance 的定价体系,而 HL 则凭借 Timing 与结构空白切入赛道,成为新流动性中枢之一。
HL 的成长路径揭示了流动性与参与者博弈的本质。在 Meme 热潮消退后,散户逐渐拒绝交易山寨币,当前市场上涨主要依赖美股流动性外溢。然而,机构与大户仍在 HL 等新兴平台寻找套利与资管机会。人们普遍认为,只要大户互为交易对手,散户便能赚取中介费与手续费,但这其实低估了流动性的复杂性。HL 的 50 万 no KYC 用户说明其吸引力远超「巨鲸对敲」。在盘前合约市场被狙击的受害者,多为真实用户,其损失表明 HL 的号召力与散户参与基础并不容忽视。另一方面,散户退出 Meme 币后,BTC/ETH 高杠杆成为少数「机会」,同时也是巨额风险。币安持续困于上币逻辑循环,CEX 面临返佣压力压缩盈利,CLOB DEX 又在模仿 Binance 与 GMX 之间徘徊。Hyperliquid 借 Timing 填补 FTX–币安监管真空,但仍未摆脱「人治」色彩。最终,市场依然遵循「散户提供亏损–巨鲸与机构获取利润–协议收割手续费」的底层逻辑。流动性既是引力源,也是核心战场。HL 若要走得更远,需在「无准入自由」与「安全治理」之间找到平衡,否则每次巨鲸狙击事件,都可能动摇其长期信誉。(来源 )
2️⃣ 【英文长推】DATs 简析:金融工程还是经营业务?BTC 与 ETH 谁更优?
导读:DAT 是一种金融产品,和保险公司、银行类似,必须平衡资产与负债。
Mippo:首先,我依然觉得 DAT 这种结构大多是「愚蠢的」。不过,我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加密行业中许多次优结构的存在,更多是过度监管所导致的结果。所以虽然我觉得 DAT 并不优秀,但我理解它们存在的原因,也认为它们还会存在一段时间。最近我读了一篇由摩根士丹利的 Denny Galindo 和 Jane Yu Sullivan 撰写的文章。他们指出,虽然大多数人把 DAT 拿来和封闭式基金(如 GBTC)比较,但其实也可以把它类比为 REITs(房地产信托基金)、保险公司甚至银行。对我来说,文章的核心观点是:像 REITs、保险公司和银行这样的投资载体有两类收入来源:金融工程 —— 通过市场波动率来获取收益;经营性收入 —— 来自实际业务运营的收益。这些企业都必须平衡资产和负债。银行、保险公司等需要确保账簿能够覆盖客户存款取出或保险赔付需求。因此,他们偏好流动性强、能产生收益的资产(比如国债)。
保险公司还有一些特殊之处:它们的收入既包括 金融工程(通过出售波动率的时机与资产负债表结构设计),也包括 经营性收入(承保收入)。这一点和 DAT 的对比非常相关。在我看来,DAT 更像是主动管理型金融产品(不同于 ETF 这类被动型产品)。如果它们能产生比底层资产更高的回报,就有价值,而这高度依赖它们能创造多少收益。然而,现阶段投资者并不太在意这些收益从哪里来。比如 Strategy(公司)就搞出一些让人困惑的指标(如增厚性稀释 accretive dilution),但本质上收益都来自金融工程。举个例子:当比特币波动性上升时,Saylor 可以把 BTC 包装进不同的金融结构(可转债、优先股、普通股等),并做到「卖 1 美元的比特币,换取 2 美元的估值」。但现在比特币的波动性正在 结构性下降,这很重要 —— 因为意味着 Saylor 将无法再通过波动率来制造更多收益,这对 DAT 来说是个大问题。所以我的结论是:也许在未来 2–3 年内,投资者会逐渐开始区分 DAT 的收益来源。
如果收益只是来自金融市场套利,这种模式的寿命是有限的。但如果底层资产本身能产生收益(例如质押奖励),那将是更持久的来源。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像 ETH 或 SOL 这样的「生产型资产」具有巨大优势。这些链不仅能通过真实的链上业务活动产生执行层奖励,还能参与 DeFi(比如 Aave、Morpho 的借贷池),帮助 DAT 获得更好的融资条件。我一直坚信 ETH 和 SOL 相较于 BTC 的结构性优势在于 它们能产生收益。我是一个生产型资产信徒。而如果 DAT 继续主导市场价格走势,那么这一收益流就至关重要 —— 它将决定 DAT 是否能覆盖自身杠杆成本。( 来源 )
3️⃣ Lighter 的 ETH 和 HL 的 XPL 都插针,如何避免大户操纵而被清算?
导读:每一个赌场都有自己的规则。
BlockBeats:在永续合约平台中,理解初始保证金(IM)和维持保证金(MM)是首要前提:IM 决定可开的最大杠杆,而 MM 则是清算线,当账户权益(抵押金 + 未实现盈亏)跌破 MM 时,系统会接管仓位并进入清算流程。清算触发并非以「最新成交价」为准,而是以标记价(Mark)作为核心参考。标记价一般由外部指数、预言机与平台自身订单簿共同决定,并经过平滑和防操纵处理,相较而言,指数价更接近外部现货参考,最新价则容易因瞬时扫单而失真。以 Hyperliquid 为例,其清算机制是当权益跌破 MM 时,系统优先将清算单直接打入订单簿,依靠市场化方式消化风险。大仓位通常会先行部分清算(例如 20%),冷却后再继续执行,如果仍无法完成清算且权益进一步跌破更深阈值(如低于 2/3×MM),就会触发后备清算机制,由 Liquidator Vault(HLP 组件)接手。该流程不收清算费,但在深度不足的盘前市场,清算单本身可能进一步推高或压低价格,形成连锁清算效应。XPL 事件正是这一机制的典型案例:巨鲸通过扫簿推高成交区间,导致标记价上跳,空头仓位迅速跌破维持保证金,引发连环清算,进而在数分钟内推动价格近 +200%,最终伴随主动获利了结而急速回落。
相比 Hyperliquid,Lighter 的清算机制更加「温和」。其设有三条阈值:初始保证金(IM)>维持保证金(MM)>关停保证金(CO)。当权益跌破 IM 时,进入预清算阶段,只能减仓不能加仓;跌破 MM 则进入「部分清算」,系统会按预先计算的零价格逐笔发 IOC 限价单来减仓。零价格的设计保证即便成交在该价格,账户健康度也不会继续恶化,若以更优价格成交,则抽取不超过 1% 的清算费用存入 LLP(保险基金)。若权益进一步跌至 CO 以下,则触发完全清算,清空全部仓位并将剩余抵押划入 LLP,若 LLP 资金不足则启用 ADL(自动减仓),由系统将对手方杠杆高或浮盈大的仓位部分减掉,以完成去杠杆。整体而言,Lighter 的思路是牺牲部分清算速度,换取对账户健康度和订单簿冲击的可控。这意味着它并非「更早爆仓」,而是通过分批减仓避免一次性扫簿,降低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但代价是若按优于零价格成交会收取小额清算费。同时,在早期版本中,Lighter 的积分体系对清算金额有较大权重,导致用户甚至出现「刷爆仓换积分」的套利行为,最终在后续版本中被削弱。
对于普通交易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免被操纵或过早清算。首先要关注筹码结构,例如 OI / 市值比率,若未平仓合约占市值比例过高,则代币价格极易被推动,典型案例是 HLP 清算金库持仓一度超过 JELLY 流通量 40%,最终引发价格连锁反应。其次是流动性深度,具体可通过测试推高或压低 2% 价格所需的买卖量来衡量,深度不足的代币更容易被大资金操纵。在主流 perp dex 上,BTC/USDT 的深度最高,其中 edgeX 为 600 万美元,Hyperliquid 为 500 万美元,Aster 为 400 万美元,而 Lighter 仅 100 万美元,差异显著。对于山寨币或盘前代币,风险更高。最后,一定要彻底理解平台的清算协议:标记价计算逻辑、分层保证金规则、清算比例、是否收取清算费以及清算费用流向。跨平台对冲并不等于保证安全,能逐仓就逐仓,能设止损就设止损,避免因深度和规则差异而被迫清算。整体来看,合约机制的风险远比大多数人想象得大,唯有深刻理解规则和控制仓位,才能尽可能降低被动清算的风险。( 来源 )
4️⃣ Arthur Hayes 大胆预测:10 万亿稳定币浪潮来袭,ENA、ETHFI、HYPE 将迎史诗级增长
导读:我相信 ENA 可以从当前水平上涨 51 倍。
Arthur Hayes:Bessent 指出,美国国债长期相对黄金贬值,外资央行已转向囤积黄金,而美国政府在货币政策上不断牺牲债券持有人。他提出的新工具就是稳定币:由美国财政部默许、受监管支持的发行商,将美元存入美国银行或购买 T-bills,通过发行稳定币来赚取净息差(NIM)。其运作模式类似狭义银行:授权参与者电汇美元,发行商铸造等额稳定币,并将资金投入国库券以赚取利息。赎回时则卖出国库券、返还美元并销毁稳定币。这种模式因低久期风险而近似现金。在法律层面,美国政府担保 TBTF 银行存款和 T-bill 无违约风险,使得稳定币存款在名义美元上无风险。相比之下,欧洲美元存款却不再具备同等安全性,一旦美国不再为非美银行兜底,资金将自然转向稳定币发行商。Bessent 设想的格局是,稳定币可吸收 10–13 万亿美元欧洲美元存款,成为巨量的国库券刚性买家,从而绕过美联储直接控制短端收益率。这一逻辑意味着,美联储对利率曲线的调控将被边缘化,美国财政部可利用稳定币需求锁定债务融资来源。
在全球南方,社交媒体可能成为推广稳定币的特洛伊木马。像 WhatsApp 如果集成钱包,用户便能直接用 USDT 等稳定币跨境支付,绕开本地银行体系,从而削弱央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即使地方政府试图封杀,用户也会通过 VPN 等方式绕过封锁,因为社交媒体已成为刚需。一旦稳定币深入零售端,它不仅是储值工具,还将进入 DeFi 生态,推动链上应用繁荣。稳定币发行商为争夺用户,会将部分 NIM 分给质押者。例如,用户将 1000 USDT 质押到交易所,获得计息资产 psUSDT,可作为抵押参与交易、借贷和衍生品操作。这一机制将增加 DeFi 的总锁仓量(TVL),成为未来现金流的领先指标。Bessent 的预测是,稳定币流通量可能在 2028 年达到 10 万亿美元,从而为 DeFi 创造前所未有的资本流入。具体来看,Ethena(USDe)因高于联邦基金利率的收益率,可能成为储蓄工具;Ether.fi 提供稳定币消费卡,打通支付场景;Hyperliquid 作为衍生品 DEX,有望借助稳定币流入成为全球最大的交易所。
Bessent 的战略核心是利用稳定币重塑美元霸权。他认为欧洲美元和全球南方存款共计 34 万亿美元的潜在市场,将在制裁与利益驱动下流向稳定币体系。一旦资本转移,本地央行对平民的货币控制将被削弱,美国科技巨头在特朗普政府的支持下,可推动稳定币钱包在社交媒体上普及,从而将美元支付体系嵌入数十亿人的日常经济中。与此同时,稳定币还将成为美国财政部操控国库券需求的关键工具。Bessent 明言,特朗普不会削减财政赤字,赤字只能依赖稳定币吸纳债务。他预计未来新闻头条会围绕:离岸美元监管、央行互换额度武器化、稳定币发行商被要求存放在美国银行 / T-bills、科技巨头钱包集成、特朗普政府积极发声等主题。这意味着稳定币将从链上工具演变为国家战略武器。Maelstrom 也因此坚定看好稳定币赛道,在 $ENA、$ETHFI 和 $HYPE 上布局,并押注 Codex 作为稳定币基础设施的潜力。最终,Bessent 的图景是:稳定币将成为美元和平的新金融管道,让美元霸权得以延续。( 来源)
5️⃣ 【英文】a16z:如何打造业务拓展与增长团队?
导读:在招聘之前,你需要非常清楚:你的公司究竟在构建什么、你将如何衡量成功,以及一个新的 BD 或增长岗位能如何帮助你实现这些目标。
a16z:在加密行业构建业务拓展(BD)和增长职能与传统 Web2 完全不同,原因在于加密本身的结构性特征。首先,代币设计决定了合作模式的复杂性。何时以及如何在合作伙伴关系中引入代币,既要理解自身的代币经济模型,也要深刻了解目标生态,否则很容易出现空耗激励。其次,分发渠道主要发生在链上,强调钱包、空投、任务,而不是 Web2 常见的邮件营销或广告投放。第三,去中心化治理要求 BD 角色不只是面对企业高管,而是与 DAO 治理社区互动,协调多个利益相关方,这意味着复杂度显著增加。第四,开源属性让竞争更透明,成功的模式往往能被快速复制。这些要素并非每个项目都适用,但一旦是核心环节,就会直接影响招聘策略、人才画像和增长路径。因此,在启动招聘之前,团队必须明确自身产品定位、成功衡量标准,以及新角色如何推动这些目标,否则容易造成岗位定义模糊,最终影响执行效果。
在公司早期,招聘 BD 或增长角色的第一步是明确岗位功能。BD 通常专注于战略合作(如交易所上币、钱包集成),增长强调产品驱动的用户循环与转化优化,伙伴关系更注重联合市场推广与深度集成,营收岗位聚焦客户销售,而生态岗位则涵盖开发者关系、社区激励与资助。它们虽然都在 go-to-market 大伞下,但技能要求和成功指标差异极大。常见误区是希望一个 BD 人才包揽所有职能,结果导致各方面都做不好。对于初创项目,执行力最关键,理想人选应能直接跑市场、开发客户、推动签约,而不仅是制定战略。评估时,应结合产品阶段设定目标:比如达成若干试点协议、集成到关键协议、积累一定数量的高质量潜在客户,而不是模糊的做 BD。同时,还需谨慎把控招聘时机。产品市场契合(PMF)前需要多面手型人才,验证方向与需求;PMF 后则需具备搭建流程和团队的经验型人才。过早引入 CRO/CGO 等高层可能导致战略过剩、执行不足,这是早期创业常见的昂贵失误。
随着产品逐渐成熟,团队会遇到组织设计与区域扩张问题。BD、增长和市场营销是否应统一管理?早期可以,但随着规模扩大,最好分开,因为 BD 关注合作,增长侧重产品转化,市场则负责品牌与传播。另一个问题是何时建立客户成功或集成支持团队。对复杂、定制化或 SaaS 类产品而言,较早建立这一职能很重要,以确保客户能真正落地使用。对于 L1/L2 协议团队,BD 通常不是单一角色,而是多个分工协作:核心 BD(拓展开发者和项目)、生态团队(负责资助和社区)、技术集成团队(支持部署)、区域团队(推动本地化)。在治理层面,BD 还需要懂得 DAO 的运作方式,从提出提案、争取大户和散户投票,到兼顾链上链下协调。这要求候选人不仅具备销售经验,还需理解产品脉络与治理历史。常见错误包括:过久捆绑 BD、增长和市场职能,导致其中一个停滞;过早按垂直或地域细分,资源错配;缺乏技术支持,导致合作无法顺利集成。面试环节中,最佳实践是结合案例研究、模拟推介和跨部门访谈,既检验战略思维,也检验执行力与沟通力。总体来说,招聘的核心在于时机和清晰度:明确需要的人才类型、阶段性目标,并避免模糊授权。【原文为英文】(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