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研早报丨一文了解 BSC 上的「总统稳定币」USD1/超越吞吐量,谁能真正赢下这场 EVM 性能战争/从 Signal 的成功看 FHE:隐私产品如何实现自我维持
ChainFeeds Newsletter 每日精选 Web3 深度投研「简报」+ AI 驱动的热点新闻榜单,帮你做出聪明决策
📢 ChainBuzz 热点新闻 |2025.3.27
🔥Vitalik 于 7 小时前将 250 枚 ETH 转入隐私协议 RAILGUN,或进行捐赠
🔥美国参议院以 70-28 票通过决议,拟废除 IRS DeFi 经纪商规则
🔥Michael Saylor:MSTR 上周运营获利 3531 枚 BTC,价值约 3.07 亿美元
🔥消息人士:OpenAI 接近完成 400 亿美元融资
🔥盈透证券新增支持 SOL、ADA、XRP 及 DOGE 交易服务
👨💻 ChainFeeds 投研简报 |2024.3.26
1️⃣ 项目进展|砸钱托市?加密回购季来袭,12 个项目集体开启代币回购
2️⃣ 研究|特朗普家族入局稳定币赛道?一文了解 BSC 上的「总统稳定币」USD1
3️⃣ 研究|加密行业的新叙事:一文读懂「Culture Chains」概念与趋势
4️⃣ 项目进展|超越吞吐量,谁能真正赢下这场 EVM 性能战争?
5️⃣ 项目介绍|从 Signal 的成功看 FHE:隐私产品如何实现自我维持
每日精选的加密信息由 ChainFeeds 团队与 AI 共同编写,我们已将内部的信息流工具优化并开放给所有读者及 Web3 行业者使用,测试链接 👇
🌞 Web3 行研早报来自:Web3 行业必读深度资讯「简报」平台|chainfeeds.xyz
🤖️ Web3 热点榜单来自:AI 驱动的 Web3 热点新闻自动聚合工具|chainbuzz.xyz
1️⃣ 砸钱托市?加密回购季来袭,12 个项目集体开启代币回购
导读:这一轮回购,是对长期价值的押注,还是市场压力下的无奈之举?
链捕手:加密市场的现状或许是这波回购潮的直接推手。自 2025 年初以来,全球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叠加加密市场整体回调,导致许多代币价格大幅下挫,甚至部分项目的代币跌至历史低点。面对市场低迷和投资者信心不足,回购成为项目方稳定生态、重塑市场预期的一种策略。更重要的是,回购向市场传递了一个关键信号 —— 项目方仍对自身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愿意投入资金维护代币价值,而非放任价格继续探底。然而,回购并非灵丹妙药,它更像是市场信心的试金石。至于回购潮是否能真正推动市场发展,抑或只是短期的价格刺激,行业内部存在明显的分歧。
一方面,支持者认为,回购是项目方对自身价值的正向反馈,有助于提升市场信任;另一方面,质疑者则认为,回购只是暂时性的价格托底,无法真正解决长期增长问题。加密 KOL qinbafrank 认为,回购潮的出现意味着项目方开始重视代币价值注入。过去一年,小市值代币经历了强力出清,这倒逼项目方采取更健康的增长路径 —— 要么专注于真正的创新价值落地,要么降低估值起点,让二级市场投资者共享成长红利,要么将营收的一部分注入代币经济模型,以增强代币价值。他将加密市场的回购潮与美股回购浪潮相提并论,认为如果这一趋势持续,将对行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质疑声同样强烈。加密 KOL 大鱼表示:回购只是短期利好,无法真正支撑长期价值,与其消耗资金用于回购,不如投入产品研发和生态扩张,以构建更具可持续性的增长模式。在他看来,市场价值的提升根本在于持续创新,而非简单的供需调控。对此,Messari 研究员 MONK 分析了回购的局限性。他指出,RAY、GMX、GNS 和 SNX 等项目通过程序化方式回购了数百万美元的代币,但这些代币当前价值已远低于回购成本。MONK 表示,回购与价格走势无关,后者主要受收入增长和叙事形成驱动。(来源 )
2️⃣ 特朗普家族入局稳定币赛道?一文了解 BSC 上的「总统稳定币」USD1
导读:这次 USD1 的推出正值美国国会审议「稳定币创新引导与建立法案」(GENIUS Act)的关键时期。
BlockBeats:USD1 总供应量超 350 万美元。据 Etherscan 和 BscScan 链上数据显示,该项目于 3 月初发行了 World Liberty Financial USD(USD1)代币。CZ 证实该稳定币合约已部署在 BNB 链和以太坊上,目前只向少量地址开放测试。WLFI 瞄准稳定币的原因或许藏在其发展路径中。自去年 10 月启动首次代币销售以来,WLFI 以「去中心化金融新标杆」为目标,向美国和全球投资者推广。特朗普本人担任「首席加密倡导者」,三个儿子分别挂名「大使」和「DeFi 远见者」,家族光环成为最大卖点。然而,首轮融资困难和「meme 项目」的市场印象让其备受质疑。
熊市中反而能迎来牛市的稳定币项目,不仅能为 WLFI 提供交易、借贷和流动性,更能带来可观的长期收益。USD1 推出之后,或许会成为吸引大量机构和散户的资金入口,而 WLFI 也许能借此摆脱「meme 项目」标签,转型为真正的 DeFi 玩家。根据 WLFIArtemis 和 Dune 平台数据显示,2024 年 2 月至 2025 年 2 月期间活跃稳定币钱包数量增长超 50%。今年 3 月全市场稳定币总市值突破 2300 亿美元,其中 USDT 和 USDC 仍占据主导地位。WLFI 此时入局,或将借助政策东风争夺市场份额。自特朗普当选以来,他多次公开支持加密货币发展,承诺将美国打造为「全球加密中心」,并强调美元在数字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稳定币作为美元数字化的重要载体,自然成为政策重点。
这次 USD1 的推出正值美国国会审议「稳定币创新引导与建立法案」(GENIUS Act)的关键时期。该法案已于 3 月 13 日以 18 票赞成、6 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参议院银行委员会表决,即将进入全院投票程序。这是该法案迈向成为法律的重要一步,标志着稳定币监管首次在参议院委员会层面获得批准。总统数字资产顾问委员会执行主任 Bo Hines 预计,该法案有望在 6 月前呈交特朗普签署。区块链协会首席执行官 Kristin Smith 表示,美国国会可能在 2025 年 8 月前通过稳定币相关立法,GENIUS Act 被视为关键推动力量。WLFI 若能尽早完善 USD1,不仅有望在法案生效后迅速合规,还可能借特朗普影响力争取监管「绿色通道」。( 来源 )
3️⃣ 【英文长推】加密行业的新叙事:一文读懂「Culture Chains」概念与趋势
导读:未来区块链的杀手级特性不是技术,而是文化。
Ponyo : : FP:想象一条区块链,它的杀手级功能不是突破性的共识算法或惊人的每秒交易数,而是…… 氛围。在这条链上,人们聚集的理由不是更低的 gas 费,而是内部的笑话、共同的身份认同和满天飞的 meme。听起来有点荒谬?但加密世界一次次验证了一个事实:文化往往比技术更具决定性。这就是文化链(Culture Chains)的时代:一种不是由它能做什么,而是由它为谁服务来定义的区块链。文化链本质上是垂直化区块链的演化版本:它们不追求服务所有人,而是专注于某个具有文化凝聚力的群体,比如动画迷、RPG 玩家、meme 狂热者,甚至某个 NFT 宇宙的粉丝团。它们像一个数字城邦,围绕共同价值观、语言、兴趣构建,提供专属的技术基础设施、治理机制和代币经济系统。
在加密世界里,技术可以复制,文化却无法复刻。你可以 fork 一份代码,但你无法 fork 出一个氛围。Crypto 网络归根结底是带银行功能的社交网络,而文化正是推动人们加入并留下的核心驱动力。比特币和以太坊的成功并不仅仅因为它们的技术有多先进,而是它们的信徒、社区和理念。在比特币分叉为 Bitcoin Cash 的那一刻,技术差异其实很小,但文化立场的分裂决定了命运走向。小区块 vs. 大区块,不只是技术之争,更是价值观和群体认同的冲突。同样,以太坊和以太经典之间的分叉也展示了文化在链上发展的主导力量。再看看 NFT 和 DeFi 的崛起:技术早就存在,但真正点燃市场的,是 meme、共鸣与狂热参与。
当然,文化链不是童话,它的前方也并非没有挑战。最大的质疑点在于:粉丝真的能变成投资者吗?消费文化和投机投资之间有天然的张力。大多数人是喜欢某部动漫、游戏或宇宙观,但这不代表他们愿意承担与代币价格波动相关的风险。如果没有足够的交叉受众,很难自然催生出既热爱文化又懂加密的核心社区。另一个现实风险是:当投机需求压倒原生文化热情时,整个生态可能反噬自身。这在许多 P2E 游戏中已经屡见不鲜。一开始是为了游戏和社区而来,后来变成了拉盘和套利,最后文化消散,泡沫破裂。这对于任何文化链来说,都是必须高度警惕的危险信号。【原文为英文】( 来源 )
4️⃣ 【英文长推】超越吞吐量,谁能真正赢下这场 EVM 性能战争打响:谁是 Giga Gas 之王?
导读:早期的 L1 和 L2 竞争聚焦在去中心化、可组合性和安全性上。而今天,这场战斗已经转移到极致性能的比拼上。多个 EVM 兼容链,例如 Sonic、MegaETH、Fuel、Monad 和 Sei 正在朝着曾被认为不可能的可扩展性目标狂奔。
Delphi Digital:Sonic 由 Fantom 重塑品牌后将发展重心从高吞吐转向开发者激励。核心创新之一是 Fee Monetization(FeeM)机制,允许开发者获得高达 90% 的交易手续费,剩余 10% 则归验证者所有。此外,Sonic 也通过激励计划吸引用户:用户只需使用 DeFi 应用或持有白名单资产,即可获得空投。截至目前,Sonic 的 TVL 已达到历史新高的 9.62 亿美元。优势包括激励机制直接绑定开发者与网络收入;应用生态粘性更强及初期数据表现亮眼。但挑战在于当前去中心化程度较低(约 35-40 个验证者)。并且仍需逐步恢复 Fantom 早期品牌所带来的信任缺口。
MegaETH 测试网性能数据在所有项目中最为亮眼,达到了毫秒级区块时间(0.1ms),并实现了超高 giga gas/s。关键原因在于作为 L2,MegaETH 放弃了共识层,极大提升了处理速度。但 MegaETH 的策略不仅止于性能。它还率先支持 EIP-7702,实现包括交易打包、gas 抽象等 UX 创新,减少了如授权代币这类用户历史上因误操作而损失超 3 亿美元的问题。在社区建设方面,MegaETH 推行了公平公开的代币分发机制,而非完全依赖 VC 融资。但也存在一些挑战,例如依赖 EigenDA(替代数据可用性层),并且需要验证在主网上是否能维持测试网水平。
Monad 虽然还未上线主网,但其通过预先搭建完整生态网络,已具备强劲的基础设施准备。Monad 优先推进开发者工具、钱包整合、DeFi 协议等合作,确保上线即具备流动性、用户入口与开发便利性。生态合作包括上线即集成 Phantom 钱包;Uniswap、Balancer、Ambient Finance 等顶级 DeFi 协议部署;与 LayerZero、Wormhole、Orbiter 构建跨链基础设施。 不过,上线后需快速兑现用户增长与开发者活跃度。若生态热度未能持续,早期准备可能无法形成持久优势。
Sei 专注于构建开发者友好的生态系统,在共识机制与存储层做了大量优化,确保其在内部可达极高的可扩展性指标。Sei 将资源集中投入早期开发者资助计划,但与其技术抱负相比,生态尚未形成足够的用户和应用支撑。Sei 的技术底层扎实,具备强可扩展性,并且针对开发者提供资金、工具、支持。但其生态缺乏杀手级应用,用户和开发者增长速度不及预期,生态尚未破圈。
Fuel 的新项目 Redacted,是一个跳脱以太坊数据可用性限制的 alt-DA L2,旨在实现 15 万 TPS、1 毫秒确认速度、每秒 40 万订单处理能力。这一转变标志着 Fuel 正从以太坊对齐模式,转向更激进的独立扩容路径。目标是 1ms 区块确认、150,000 TPS、400,000 ops/sec 及跨链、跨钱包、跨资产无缝兼容。【原文为英文】( 来源 )
5️⃣ 从 Signal 的成功看 FHE:隐私产品如何实现自我维持
导读:FHE 赛道进入休克阶段。
佐爷:我并不是说 FHE 技术有问题,而是说本周期的 FHE 赛道上的项目,包括但不限于 Zama、Inco 都并未探索出在 Crypto 领域的应用范式,我必须再重复下之前的观点:ZK 和 L2/Rollup 的结合不是对隐私的需求,而是 ZK 天然适合「简单验证」的场景,在 L2/Rollup 向 L1 传输信息时,ZK 加密后的数学证明,可以在不完全透露原始内容的情况下确证,这也是所谓难计算、易验证的技术特色,而不是 L2 只能用 ZK 技术来做,因为乐观验证系统,本就可以用经济学设计(挑战期)来运作。这是 ZK 技术在 Crypto 领域真正的 PMF,即帮助 L2/Rollup 更高效、更安全运行,而我们重新审视 DID/TEE/FHE 和 Crypto + AI,你会发现除了代币之外,产品自身是没有太多使用场景和价值的,即使是 ZK 硬件赛道,也很难说之后能否发展起来。
Signal 是真的火爆出圈,至少现在美国国防部和副总统万斯在用,相比于都具备 E2EE(端到端加密)的 Telegram 和 WhatsApp,Signal 的端到端功能是默认的,而后两者是需要手动设置才能打开。但现在,至少本应该作为中心化实体的隐私产品,已经得到了中心化部门的青睐,看中的正是其绝对安全性,这恰恰证明隐私产品的可行性。更值得一提的是,Signal 目前完全依靠捐赠来运行,并且他们不希望借此来变身成新的 Meta 或者谷歌,而是聚焦于维持自身运行,将技术的力量推向极致。目前,估计到 2025 年 Signal 每年的运行费用高达 5000 万美元(2023 年测算),对于其他类型的产品而言,用户数据的增多会是广告收入的同义词,但对于 Signal 而言,意味着服务器成本的暴涨。
在 2013 年存储、服务器、注册费和带宽,以及额外支出的金额中,具体为 130 万、290 万、600 万、280 万和 70 万美元,其中,随着用户增长和数据量的暴涨,即使 Signal 不会永久存储用户数据,也需要庞大的服务器和数据存储费用,这些成本能否被捐赠覆盖,是非常难以预测的事。如果 Signal 真能够靠捐赠来运行,其意义不会亚于比特币的诞生,在此前,技术类的捐赠都是由大公司向底层的互联网协议或者 Linux、Rust 等底层设施捐赠,从来没有一款全球性的 C 端社交产品能靠普通用户的小额捐赠维持。期待新的历史,看好隐私经济学在 Web2 的落地。(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