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研早报丨沉睡的巨人再次转身: 为何说 BIP-119 是 Taproot 之后最重要的升级/IOSG 周报:透过 Kalshi 探究预测市场与其竞争格局/用户体验抽象是大规模采用 Web3 的关键
ChainFeeds Newsletter 每日精选 Web3 深度投研「简报」+ AI 驱动的热点新闻榜单,帮你做出聪明决策
📢 ChainBuzz 热点新闻 |2025.7.16
🔥 ENS 24 小时涨超 18%,创 2025 年 2 月以来新高
🔥 Pump.fun 开始回购 PUMP,资金来源于手续费收入
🔥 特朗普:与 11 位众议员会面,一致同意将在次日上午通过《GENIUS 法案》
🔥 Jonathan Gould 就任美国货币监理署第 32 任署长
🔥 美国司法部结束对 Polymarket 的调查
👨💻 ChainFeeds 投研简报 |2024.7.15
1️⃣ 比特币|沉睡的巨人再次转身: 为何说 BIP-119 是 Taproot 之后最重要的升级?
2️⃣ 研报|IOSG 周报:透过 Kalshi 探究预测市场与其竞争格局
3️⃣ 项目介绍|HyperEVM 如何成为 Hyperliquid 的关键基建
4️⃣ 观点|用户体验抽象是大规模采用 Web3 的关键
5️⃣ 项目介绍|从草根到市值 6000 亿,Robinhood 娱乐至生
每日精选的加密信息由 ChainFeeds 团队与 AI 共同编写,我们已将内部的信息流工具优化并开放给所有读者及 Web3 行业者使用,测试链接 👇
🌞 Web3 行研早报来自:Web3 行业必读深度资讯「简报」平台|chainfeeds.xyz
🤖️ Web3 热点榜单来自:AI 驱动的 Web3 热点新闻自动聚合工具|chainbuzz.xyz
1️⃣ 沉睡的巨人再次转身: 为何说 BIP-119 是 Taproot 之后最重要的升级?
导读:本文探讨了比特币技术提案 BIP-119 及其核心功能「契约」(Covenants)的潜力与争议。
火星财经:BIP-119 的核心是一种称为「契约(Covenants)」的技术构想,它通过 OP_CHECKTEMPLATEVERIFY(简称 CTV)实现对比特币 UTXO 的使用方式进行预设。这就像给比特币资产上了一把「未来锁」,允许用户设定资金的解锁规则与转账路径,从而在链上构建类似「智能遗嘱」的机制。例如,一位比特币巨鲸可以设定资金从某年起每年仅允许固定额度流向指定地址,用于子女教育或生活支出。即使私钥被盗,黑客也无法一次性取出全部资产,只能按既定规则慢慢提取,为受害者争取到反应时间。这种机制的引入极大提升了资产安全性,被视为机构用户和长期持有者的重要保障。在此基础上,BIP-119 也被应用于创建「智能保险库」(Smart Vaults),强化托管策略与抗攻击能力。Jameson Lopp 等行业领袖认为,这将开启比特币安全管理的新范式,使其更具金融基础设施的韧性。
除了资产安全的革新,BIP-119 对闪电网络生态的赋能也是关键亮点。当前,用户需在主链进行一笔链上交易以创建支付通道,交易费用高昂且流程复杂。CTV 引入的「通道工厂(Channel Factories)」机制,通过允许多个用户共享一个 UTXO 并在链下快速建立多条支付通道,大幅提升了链上效率。据设计者 Jeremy Rubin 估算,该机制可将链上成本降低一个数量级。同时,该机制支持非交互式通道创建,例如交易平台可预先为用户设立通道并充值,使用户一登录便已接入闪电网络。这种高效丝滑的体验,可能成为比特币支付真正实现规模化应用的突破口。CTV 不仅优化了主链资源使用,也为 Layer2 链下应用建立了更宽广的入口匝道,使闪电网络不再受限于昂贵且拥堵的主链交易,重塑比特币在小额支付、实时结算领域的潜力。
尽管 BIP-119 带来诸多技术益处,但它在激活过程中却遭遇激烈争议,反映出比特币治理中效率、安全与共识之间的张力。2022 年,该提案在未经充分社区共识的情况下尝试通过快速审判机制强行上线,引发社区内战。反对者担忧其可能被监管机构滥用,例如要求交易所将资金转入限制条件严格的 CTV 地址,破坏比特币的抗审查性与可替代性。技术派则批评 CTV 功能单一,不如开发更灵活的提案如 OP_CAT。比特币原教旨主义者更坚持极简主义,担心新增操作码扩大攻击面。2025 年,BIP-119 重新归来,倡议者吸取经验,以更谦逊的态度联合 66 位开发者与机构发布公开信,并将其与功能互补的 BIP-348 打包推动,展现更成熟的社区协商能力。这场争论的核心不再只是技术优劣,而是比特币应如何在激烈竞争与监管压力下,坚守去中心化的治理模式,并找到长期演进的合理路径。(来源 )
2️⃣ IOSG 周报:透过 Kalshi 探究预测市场与其竞争格局
导读:通过抽象化赌博的标签,拥抱市场的语言,Kalshi 正在连接两个庞大用户群:想要玩的人与想要交易的人。而在这个过程中,它不是牺牲任何一方,而是强化两者的身份认同与行为价值。
IOSG Ventures:一项名为《Gambling on Crypto Tokens?》的同行评审学术研究显示,加密代币投资行为与赌博存在深度重合。研究使用人均彩票销售额作为地区赌博倾向的代表变量,并发现:在彩票销售额较高的美国地区,人们在首次代币发行(ICO)或 NFT 项目发布期间的搜索热度更高,钱包活跃度也显著上升,表现出典型的投机追逐特征。更关键的是,当当地合法赌博渠道(如体育博彩)开放后,这类地区的加密相关搜索行为出现显著下降,表明加密交易对部分人来说本就是一种替代性赌博方式。进一步,平台 Stake.com 的爆发式增长为上述结论提供了现实佐证:2022 年其毛博彩收入达到 26 亿美元,2024 年更飙升至 47 亿美元,用户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巴西等监管宽松地区。这类用户高度偏好高波动、高刺激的投机产品,行为上与 Robinhood 上的 meme 币交易者并无本质差异。从用户画像来看,他们通常是年轻、男性、风险偏好高,追求刺激与全天候交易体验的人群。因此,无论从行为动机、使用习惯,还是平台选择来看,加密散户与赌博用户在许多情况下是同一个人。
在监管日趋严格的大环境下,Kalshi 的合规身份成为核心护城河。作为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批准的国家级事件交易所(Designated Contract Market, DCM),Kalshi 可在所有 50 个州合法运营事件合约交易,包括德州、加州等禁止博彩的州,这使其具备传统博彩公司与加密原生预测市场难以匹敌的准入优势。相比之下,其主要加密竞争对手 Polymarket 仍处于监管灰区,在美国无法合规提供服务,受到政策打压风险极高。更重要的是,Kalshi 有意淡化博彩标签,而是将自身定义为事件合约交易平台。平台不坐庄,只提供撮合与结算,靠手续费盈利,交易结构上更像股票市场而非传统赌局。CEO 曾直言:如果 Kalshi 是赌博,那整个金融市场也应被视为赌博。这一定义策略,不仅打消了监管疑虑,也提升了平台在公众眼中的正当性与专业度。简而言之,Kalshi 以金融语言替代博彩叙事,为投机用户提供合法、受监管的渠道,同时强化产品的制度可信度与用户心理安全感。
Kalshi 的品牌定位策略极具前瞻性:在产品功能上同时服务投机者与娱乐玩家,在市场语言上则将预测市场抽象为交易行为,淡化赌博标签。这种抽象策略的高光时刻,便是其与 Robinhood 的合作。2025 年初,Kalshi 宣布与 Robinhood 达成合作,将事件合约嵌入 Robinhood App 中,使 1500 万 + 活跃用户可在熟悉界面中直接交易是否美联储加息和七月是否破温纪录等合约。这一整合不仅显著提升了 Kalshi 的触达效率,也自然引导散户将其视为另一种资产类别,与股票、期权并列,大幅降低用户学习与转化门槛。与此同时,Kalshi 在市场宣传中持续回避博彩语言,将产品描述为是 / 否合约而非下注单,并强调其预测功能与信息价值。这种双重策略使 Kalshi 能够同时吸引两类人群:一类是希望在合规框架下继续投机的高风险用户;另一类则是愿意相信自己在进行理性投资的普通散户。它既提供了赌场级的刺激,又包裹在交易平台的外壳中,连接了两个原本分隔的世界 —— 赌博者与投资者。( 来源 )
3️⃣ 【英文】HyperEVM 如何成为 Hyperliquid 的关键基建
导读:自今年年初上线以来已接近半年,HyperEVM 具备成为一个成功的通用型 Layer 1 区块链的所有要素,并可作为永续合约平台 HyperCore 的理想补充。与其他新兴的 L1 不同,HyperEVM 无需依赖大规模激励计划或颠覆性应用来吸引用户与开发者,它本身就天然连接了流动性与用户基础,使开发者能够专注于产品开发与创新。
Lucas Tcheyan:自 2025 年 2 月上线以来,HyperEVM 作为 Hyperliquid 推出的 EVM 兼容通用型 Layer 1 区块链,正在逐步展现其潜力。尽管目前用户活跃度仍远低于其旗舰产品 HyperCore(永续合约交易平台),但 HyperEVM 在交易量、锁仓总价值(TVL)和应用开发方面已实现稳定增长。这种增长并未依赖常见的资金激励或空投活动,而是主要得益于底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DeFi 生态的成熟以及市场对潜在空投的投机热情。Hyperliquid 采用渐进式部署策略,确保 HyperEVM 的运行不会影响 HyperCore 的稳定性。尽管早期开发者面临工具不全等挑战,已有超过 175 个项目选择在 HyperEVM 上构建应用。其原生代币 HYPE 用作 Gas 费用,并采用修改版 EIP-1559 机制进行销毁,目前已累计销毁 0.006% 的 HYPE 总供应量。随着链上活动逐步增加,HyperEVM 正从早期试验平台向核心金融层转变,尤其是在 7 月发布 CoreWriter 更新之后,智能合约首次具备直接向 HyperCore 写入状态的能力,打开了跨链交互与更高阶 DeFi 构建的大门。
HyperEVM 架构上与 HyperCore 相互独立但高度协同,它们共用 HyperBFT 共识机制和验证者集合。HyperCore 专注于链上永续合约与订单簿撮合,已成为头部衍生品交易平台,而 HyperEVM 则承担起释放 DeFi 可组合性的职责。HyperEVM 使用 双区块架构,每秒处理小区块用于日常交易,每分钟处理大区块以承载复杂合约操作,兼顾低延迟与高吞吐。尽管其交易费用略高于以太坊 L2,仍能支持每秒 20 万笔订单处理能力。7 月推出的 CoreWriter 模块是一次重大更新,首次允许 HyperEVM 合约直接对 HyperCore 状态进行写入,包括下单、转账、质押等。这一异步设计虽不支持单笔事务内确认,限制了一些高精度策略应用,但极大拓宽了可实现的用例范围。目前,许多项目正在围绕 CoreWriter 构建新功能,涵盖自动化质押、资产管理、跨链交易执行等领域,预示 HyperEVM 不再只是旁车,而是逐步转型为 Hyperliquid 金融堆栈的重要驱动层。
截至目前,HyperEVM 生态系统已吸引超过 175 个公开项目,多数集中于借贷、稳定币、AMM DEX 等基础 DeFi 模块。HyperLend 是 TVL 最大的借贷协议,达 4.87 亿美元,支持多种抵押与清算模式,并已接入 HyperCore 跨链清算机制。Felix 与 HypurrFi 分列二、三位,也分别贡献了自建稳定币 feUSD 与 USDXL,并计划进一步整合 CoreWriter 功能以增强链间协同。此外,KittenSwap、HyperSwap 等 AMM 正准备引入订单簿融合路由,提升交易执行效率。资产跨链协议 Unit Protocol 则已协助转移超过 1 亿美元 BTC 和千万级 ETH 至 HyperEVM。除现有协议外,Kinetiq、Sentiment、Liminal、Rysk 等新项目也将在 CoreWriter 支持下上线,覆盖质押、借贷、套利、期权交易等多个子方向。Hyperliquid 创始人 Jeff Yan 曾表示,HyperEVM 之于金融,如同 AMM 之于交易,表明其将作为核心金融层,配合 HyperCore 共建垂直一体化金融系统。随着工具完善与项目落地,HyperEVM 有望成为无需高额激励即可实现高价值密度的链上新阵地。( 来源 )
4️⃣ 用户体验抽象是大规模采用 Web3 的关键
导读:抽象是加密货币实现可扩展性的结构性必需品。
DFG:我们正处于一个熟悉的转折点,它与早期互联网的演变如出一辙。如今,使用 dApp 就像在 90 年代浏览互联网一样。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浏览区块链、钱包、跨链桥、Gas 费用、协议和签名的体验仍然笨拙且令人难以接受。这些不仅仅是一些小问题,更是阻碍其普及的障碍。尽管底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随着 BTC 和 ETH ETF 的推出、监管框架推进,真正限制 Web3 大规模应用的障碍不再是链本身,而是用户能否顺利使用的可用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Web3 开始系统性地抽象底层复杂性,从让用户理解区块链过渡到让用户不需要理解区块链。这一进程被称为用户体验抽象(UX Abstraction),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界面优化,减少操作步骤;第二阶段是执行层抽象,用户只需表达意图,系统自动完成操作;第三阶段则是完整概念抽象,用户无需意识到自己在使用区块链,就像今天使用 Web2 应用那样自然。
在第二阶段,Web3 交互的复杂性开始从界面转移到执行层。得益于如 ERC-4337 和 Gas 抽象等技术,用户无需再为每条链准备原生代币,交易的 gas 可以用其他代币支付,甚至由第三方中继器赞助。Zerolend 的 Paymaster 就支持用户用多种代币支付 gas。进一步地,意图驱动的求解器网络逐步取代了用户手动与协议交互的流程。用户只需提出目标(如兑换资产),网络中的求解器就会争夺执行权,并寻找最优路径完成任务。Enso、Aori 和 Khalani 是此类系统的典型代表。与此同时,LayerZero 的 OFT、Wormhole 的 NTT 等新代币标准,借助销毁和铸造机制简化了跨链转账的体验,减少了流动性碎片化问题。这些改进显著降低了工作流程的复杂性,但用户仍需进行签名、管理钱包,且在某些链遇到问题时仍可能交易失败,说明链的存在感尚未完全消除。
完整的用户体验抽象阶段,标志着 Web3 真正进入无链时代。此时,用户无需知道链的存在,也无需持有助记词或管理私钥。NEAR、Particle、OneBalance 等平台正在构建超级钱包架构,支持社交登录、自动跨链资产聚合,并用 MPC 技术隐藏签名细节。Griffain 和 HeyAnon 等平台更进一步,允许用户用自然语言表达操作意图,由智能求解器自动完成。例如,用我的 USDC 获取 SOL 收益,就能自动发起跨链、质押、收益领取等操作。这一层级的用户体验,已经具备与 Web2 应用相匹敌的交互逻辑。然而,抽象仍非完美,当前许多钱包或平台对特定链支持不足,仍会导致体验中断。未来,Web3 想要真正普及,必须以结果导向而非协议导向为设计逻辑,构建具备普适性的抽象系统,让用户只需表达意图,dApp 自动交付结果。这不仅是技术演进,更是开发者思维的变革方向。( 来源)
5️⃣ 从草根到市值 6000 亿,Robinhood 娱乐至生
导读:起于零佣金,兴于加密热。
深潮 TechFlow:Robinhood 的故事开始于一个关于金融民主化的理想。创始人 Vladimir Tenev 和 Baiju Bhatt 出身斯坦福数学与物理背景,最初为华尔街机构提供高频交易软件,但在 2011 年占领华尔街运动掀起反金融精英主义浪潮之际,他们逐渐意识到:金融技术不应只为机构服务,普通人也应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这种时代情绪促使他们将原本的 B2B 模式转向面向散户的股票交易平台 Robinhood,并首创零佣金交易机制,彻底打破了传统券商每笔 8–10 美元手续费的门槛。加上移动互联网浪潮的推动,Robinhood 以简洁 UI 加上无需最低资金门槛的极致设计,迅速俘获了千禧一代的信任。这一切看似为用户省钱的创新,其实隐藏着更深的盈利模式 —— 订单流付费(PFOF)。Robinhood 将用户交易订单售予 Citadel 等做市商,从中收取费用。这种免费表象、引流套利的模式,成就了 Robinhood 早期的商业成功,也为其日后的监管挑战埋下伏笔。
Robinhood 真正走入公众视野的高光与至暗时刻,是 2021 年的 GameStop 散户逼空事件。在 Reddit 社区的号召下,大量散户通过 Robinhood 买入 GameStop 股票,对抗对冲基金的空头压制,股价一度飙升超 2300%。然而,由于股票清算机制的 T+2 延迟与激增的保证金压力,Robinhood 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不得不限制用户买入这些网红股,引发舆论强烈反弹。用户质疑其背叛散户、站队华尔街,甚至指控其与 Citadel 暗中勾结。CEO 特内夫被传唤至国会接受质询,公司还被 FINRA 处以 7000 万美元的历史最大罚单。GameStop 危机成为 Robinhood 品牌转折点,不仅损伤其散户护航者形象,更暴露其对传统金融系统(如清算制度)的深度依赖。但这一风暴也加速了清算改革(T+1 实施),并倒逼 Robinhood 推动 IPO 进程。2021 年上市后,尽管开盘破发,但 Robinhood 站上了资本市场舞台的中央,进入信任与监管的双重考验期。
面对传统金融模式增长见顶,Robinhood 于 2021 年将加密交易推至核心增长引擎。受益于狗狗币热潮与用户需求暴涨,其加密营收在一年内从个位数增长至整体营收的近一半,并推出自研 Robinhood Wallet 和存取功能,逐步过渡为数字资产平台。2022 年,SBF 高调购入 7.6% 股权,象征加密金融联盟,但因 FTX 崩塌而草草收场,最终 Robinhood 从美国司法部手中回购股份,彻底摆脱潜在风险。2025 年,Robinhood 迎来爆发:Q4 收入超 10 亿美元,加密交易量激增至 710 亿美元;收购老牌交易所 Bitstamp、开启 Arbitrum 上区块链证券交易,并计划推出自研 L2 Robinhood Chain。这一系列操作宣告 Robinhood 正式迈入 Web3 金融时代。从散户券商到全球化金融科技平台,Robinhood 站在股价新高、政策拐点与技术革新交汇的风口,完成从草根逆袭到引领者的进化,成为 Crypto × TradFi 融合的核心角色。(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