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研早报丨比特币应用新路径 Arch:为何跨链桥不再必要/解析 2025 DeFi 借贷格局:从流动性护城河到跨链扩张/美股代币化的三驾马车谁能拔得头筹?详解 StableStocks、xStocks 与 Robinhood 的差异
ChainFeeds Newsletter 每日精选 Web3 深度投研「简报」+ AI 驱动的热点新闻榜单,帮你做出聪明决策
📢 ChainBuzz 热点新闻 |2025.8.23
🔥 Ondo Finance 将在 9 月 3 日上线代币化股票
🔥 多家资管公司提交 XRP 现货 ETF 的 S-1 修订文件
🔥 以太坊升破 4800 USDT,创 2021 年 11 月以来新高
🔥 Jito:VanEck 已提交 JitoSOL ETF 的 S-1 文件
🔥 以太坊基金会发布 Protocol 更新 002,介绍 DAS 研究进展
👨💻 ChainFeeds 投研简报 |2024.8.22
1️⃣ 项目介绍|比特币应用新路径 Arch:为何跨链桥不再必要?
2️⃣ 项目介绍|美股代币化的三驾马车谁能拔得头筹?详解 StableStocks、xStocks 与 Robinhood 的差异
3️⃣ 盘点|一文盘点 5 大亚洲版「Strategy」上市公司掌舵者
4️⃣ DeFi|解析 2025 DeFi 借贷格局:从流动性护城河到跨链扩张
5️⃣ 观点|Arthur Hayes 最新访谈:秋季回调,ETH 长线看到 1-2 万美元
每日精选的加密信息由 ChainFeeds 团队与 AI 共同编写,我们已将内部的信息流工具优化并开放给所有读者及 Web3 行业者使用,测试链接 👇
🌞 Web3 行研早报来自:Web3 行业必读深度资讯「简报」平台|chainfeeds.xyz
🤖️ Web3 热点榜单来自:AI 驱动的 Web3 热点新闻自动聚合工具|chainbuzz.xyz
1️⃣ 【英文长推】比特币应用新路径 Arch:为何跨链桥不再必要?
导读:Arch 是一个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平台,允许在无需跨链桥的情况下直接使用比特币。
Four Pillars:在区块链行业中,人们往往忽视了比特币庞大的规模与围绕其网络的经济体量。尽管更广泛的加密市场仍在持续扩张,许多新兴项目动辄融资上亿美元甚至数十亿美元,但所有其他加密资产的总价值依然不及比特币一项。比特币主导率这一指标,不仅仅是交易者眼中的数据,而是反映整个市场资本格局的关键信号。当比特币主导率超过 60% 时,意味着整个加密市场中超过一半的资金集中在比特币之上。根据 Chorus One 的研究,PoS 验证人市场规模约为 8 亿美元,而比特币挖矿市场则高达约 168 亿美元,差距超过 20 倍。即便以太坊已经转向 PoS,且众多 PoS 网络不断涌现,但比特币的绝对主导地位依旧没有改变。尤其在数字资产国库(DAT)策略兴起后,比特币始终是上市公司积累加密资产的首选,这一趋势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延续。在这样的格局下,新公链要想增长主要有三种路径:其一是吸引市场之外的新资本,其二是争夺其他网络已持有的资金,其三则是突破技术与观念的壁垒,吸收比特币庞大的资金池。大多数新公链集中于前两者,但在比特币领域,由于桥接安全隐患与用户体验不足,号称利用比特币的项目大多未能真正获得采用。对比特币持有者而言,要求其承担桥接风险几乎不可接受。这正是 Arch Network 试图解决的问题:它的目标是让比特币仍然安全地留在原生网络上,同时提供接近 Solana 的用户体验。
Arch Network 可以被理解为一个 无需跨链桥的比特币执行环境,其核心在于 ArchVM —— 这是基于 Solana 的 eBPF 虚拟机改造而来,支持 Rust 和 SBF 开发环境,并扩展了专门的比特币系统调用,例如 UTXO 创建与验证、比特币脚本执行、Taproot 签名、PSBT 组装与 L1 广播。借助这些功能,开发者无需包装 BTC,就能在虚拟机层面直接调用比特币网络功能。ArchVM 还引入了 有向无环图(DAG) 逻辑,用于提前分析交易之间的依赖关系,从而实现并行处理和部分回滚,这带来两个显著优势:一是预确认机制,用户可在交易被写入 L1 前先获得近乎实时的结果反馈;二是 部分回滚机制,在比特币网络出现重组时,只有相关交易会被回滚并重新排序执行,而独立交易则保持不变。这种机制显著改善了用户体验和效率。此外,Arch 采用 dPoS 共识 + FROST/ROAST 阈值签名,先在 Arch 层快速达成共识,再将最终结果安全提交到比特币 L1,从而兼具速度与安全性。在安全层面,Arch 还引入了 Titan Indexer,提供实时的 mempool 数据索引与 Runes 协议支持,为预确认与应用开发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在生态应用上,测试网已出现多样化尝试,例如 Saturn DEX 提供比特币原生资产的 AMM 交易池,Autara Finance 打造比特币原生借贷市场,而 Bump 则作为代币发行平台帮助新项目通过 Runes 快速融资与创建流动性。这些应用展现了 Arch 在比特币 DeFi 领域的潜力,也证明其架构正吸引开发者积极构建。
在当前的加密生态里,Arch Network 的出现显得格外突出。它并非只是一个单纯的比特币资产利用层,而是一个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平台,可以在无需跨链桥的前提下直接使用比特币。其技术栈包括 ArchVM、DAG、dPoS、FROST/ROAST 阈值签名以及 Titan Indexer 等核心组件,使其在可扩展性、速度和安全性之间取得平衡。最关键的是,Arch 提供了一个专门针对比特币的系统调用层,使开发者能够在虚拟机内直接执行诸如 UTXO 创建与验证、Taproot 签名、PSBT 组装以及 L1 广播等操作。这一设计不仅规避了跨链桥带来的安全隐患,也在用户体验层面达到了可媲美 Solana 的水平。更深层次来看,Arch 的意义并不止于拓展比特币的资产应用,它还可能为比特币网络自身的长期可持续性提供新的动力。当比特币最终全部被挖出后,网络将主要依靠交易费用来维持运行。如果 Arch 能够发展到在比特币链上定期生成万亿规模的交易量,就能为矿工提供稳定的费用收入来源,从而强化比特币网络的持久生命力。换言之,Arch 重新强调了比特币作为一个网络的根本价值,并在去中心化、抗审查的共识系统基础上拓展了其实用性。这使得比特币不仅是数字黄金,更是一个能够承载复杂应用与金融逻辑的网络,而 Arch 则是推动这一转变的重要载体。【原文为英文】(来源 )
2️⃣ 美股代币化的三驾马车谁能拔得头筹?详解 StableStocks、xStocks 与 Robinhood 的差异
导读:在这场竞赛中,三股势力正浮出水面,它们代表了三种截然不同的路径:互联网券商巨头 Robinhood 的「降维打击」,DeFi 原生的 xStocks 的「开放乐高」,以及由经纬创投等机构支持的神秘新秀 StableStocks 的「混合模式」。
kevin:代币化股票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STO 萌芽期(2017-2018),证券型代币发行一度被寄予厚望,试图将传统证券合规上链,但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合规成本高昂且流动性不足,很快偃旗息鼓。第二阶段是 合成资产实验期(2020 DeFi Summer),Synthetix 和 Mirror Protocol 等项目通过超额抵押来铸造与美股挂钩的合成资产,绕开了持股合规难题,却因流动性和市场需求不足而失败。第三阶段是 CEX 试水期(2020-2021),FTX 与币安等交易所尝试通过持牌金融机构推出托管式代币化股票,短期吸引了可观交易量,但因触碰监管红线而快速夭折。第四阶段是 RWA 文艺复兴期(当下),新的监管预期下,赛道重启,核心叙事转向合规的 RWA,强调 1:1 真实资产支持与透明度,力图突破此前流动性与合规困境。
在 2025 年的新一轮竞赛中,三大玩家各自代表不同路径。Robinhood 选择衍生品合约模式,以 B2C 为主,依托欧盟 MiFID II 框架,用数字凭证映射股价波动,避开证券合规壁垒;它建立了围墙花园,通过白名单限制用户,但未来计划推出 Robinhood Chain,释放更大野心。xStocks 则走实物资产支持路线,由 Backed Finance 发行,采用瑞士 DLT 法律框架,通过 SPV 托管真实股票,并在 Solana 链上发行标准 SPL 代币,保证透明度和可组合性;其商业模式为 B2B2C,兼顾机构与散户。StableStocks 采取代理持股 + 受益人模式,与持牌券商合作买入股票,再发行代币上链,定位 B2C,生态封闭但内部可组合,打造「DeFi-lite」式金融游乐场。三者代表了封闭合规、开放可组合、混合折中 三种典型范式。
尽管模式不同,但所有代币化股票方案仍面临难以回避的结构性障碍。首先是 价值主张与流动性困境:对于能直接交易美股的用户而言,代币化股票缺乏优势,流动性不足又进一步削弱体验,形成恶性循环。其次是 结构性缺陷:代币仅是股票的数字孪生,缺乏完整股东权利,24/7 交易承诺也因底层市场休市而失效。第三是 中心化风险:虽然运行在链上,但信任根基仍依赖 SPV、券商、银行等链下实体,一旦出现问题,代币价值可能归零。第四是 DeFi 可组合性的悖论:即便 xStocks 具备完全开放性,DeFi 协议仍需同时承担「资产风险 + 平台风险」,加之法律灰色地带,使其很难被广泛用作核心抵押品。未来的胜出者,可能取决于谁能提供不可替代的用户价值:Robinhood 的规模优势、xStocks 的生态化潜力,还是 StableStocks 的体验化路径。( 来源 )
3️⃣ 一文盘点 5 大亚洲版「Strategy」上市公司掌舵者
导读:亚洲加密金融格局,或许就在这些人的手中。
Odaily:Strategy 创始人 Michael Saylor 以先人一步的远见卓识成功验证了「BTC 囤币策略」对上市公司股价拉升的有效性,而众多亚洲地区的上市公司创始人也纷纷开启了自己的效仿之路。随着上市公司 BTC 持仓量的逐渐走高,亚洲地区上市公司(含美股)的创始人、CEO 以及高管们逐渐成为了本轮周期下加密金融圈的无冕之王和 幕后话事人。Next Technology 控股集团 CEO 刘伟宏便是代表人物之一。公司 BTC 持仓量排名全球上市公司第 15 位,总量达 5833 枚,而在 2024 年底时仅为 833 枚。其上任后,公司通过两大关键动作完成了 BTC 战略转型:一是在 2024 年 1 月正式出任 CEO,其本人在加密、AI 以及企业管理方面具备深厚背景,外界普遍认为其是公司为推行「BTC 储备策略」所引入的职业经理人;二是在 2025 年 3 月 12 日,通过发行股票和认股权证融资,直接增持 5000 枚 BTC。今年 5 月初,公司股价一度因 BTC 储备披露而飙升 740%,市值大涨,目前虽已回落,但其第一季度净收入 1.934 亿美元几乎全部来自数字资产未实现收益。另一位典型人物是灿谷前董事长张晓俊,他带领公司从传统汽车交易平台完成向全球第二大比特币矿企的彻底转型。2024 年底灿谷还持有 1944 枚 BTC,至今已增至 4679 枚,全球排名第 20 位。今年公司彻底退出传统汽车业务,全力投向算力收购和比特币挖矿。张晓俊本人虽然已在今年 7 月辞任董事长,但他见证并推动了公司战略转型的关键阶段。
与全盘押注加密不同,博雅互动的转型路径更为稳健。作为一家创立 20 年的老牌游戏公司,其 2025 年上半年网络游戏营收仍占比 97.3%,超过 95% 员工依旧从事游戏相关工作。尽管如此,博雅互动依然在董事会主席戴志康的主导下,确立了 BTC 储备战略。截至 8 月中旬,公司共持有 3416 枚 BTC,平均成本约 5.93 万美元 / 枚,位居香港上市公司之首。戴志康本人是互联网行业的老兵,其经历堪称传奇。2001 年以 800 元资金创业,开发出论坛软件 Discuz!,一度被全球 60 万个网站采用,成为最受欢迎的社区产品。此后,他创办的康盛创想在 2006 年获红杉投资,2010 年被腾讯以超 4.68 亿元全资收购。除创业外,戴志康还是著名天使投资人,早年投资博雅互动、火币集团等项目,部分企业实现了千倍回报。值得注意的是,戴志康对比特币始终保持坚定信仰,并持续大规模增持。在他看来,棋牌游戏的虚拟币与稳定币有相似属性,而游戏和 Web3 天然结合。他曾表示,博雅互动未来将利用既有优势打造优质 Web3 游戏产品。尽管公司 BTC 持仓已浮盈一倍,但从未公开减持。可以说,戴志康以其个人信念和丰富经验,将博雅互动带上了「游戏 + 金融」的双轨之路。
另一位活跃在资本市场的代表人物是 Nano Labs 创始人孔剑平。其最早为嘉楠科技投资人,后带领公司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2020 年离任后,他专注于在香港成立的芯片公司 Nano Labs,并在 2022 年完成美股 IPO。今年以来,Nano Labs 先后通过私募和可转债融资累计持有 1000 枚 BTC,平均成本接近 10 万美元。公司同时也在战略上布局 BNB 储备,股价一度上涨超 130%,显示出在多资产配置上的雄心。此外,DDC 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朱嘉盈的故事也颇具戏剧性。DDC 原本是一家主打植物性餐食的美股上市公司,背靠日日煮 DayDayCook 品牌。然而今年 5 月,公司宣布建立 BTC 战略储备,并在两个月内从 21 枚增持至 488 枚。朱嘉盈在《致股东信》中明确提出,到 2025 年底要持有 1 万枚 BTC,并在三年内成为全球前三大比特币储备公司。该计划背后已获得 Animoca Brands、Kenetic Capital 等知名机构超 5 亿美元资金承诺。到 8 月,公司持仓已达 588 枚 BTC,较首次购入实现超 800% 收益率。DDC 从美食品牌跨界到加密储备企业,其背后既有资本推动,也有创始人的坚定决心。随着这些新兴力量的崛起,亚洲上市公司正逐渐成为全球加密金融格局中的关键玩家。( 来源 )
4️⃣ 【英文长推】解析 2025 DeFi 借贷格局:从流动性护城河到跨链扩张
导读:货币市场位于 DeFi 资本栈的核心位置,存款规模已超过 1200 亿美元,未偿还贷款接近 500 亿美元。
Carlos:截至目前,Aave 在加密借贷市场建立了极具护城河的流动性优势。其存款规模高达 650 亿美元,未偿还贷款余额为 270 亿美元,稳居行业第一。为了凸显其压倒性优势,Aave 的贷款余额比接下来的七大借贷市场合计 125 亿美元还高出 116%。相比之下,Morpho 以 33 亿美元位列第二,SparkLend 23 亿美元、Kamino 18 亿美元紧随其后。Morpho 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精心设计的 Lending Vault 与 Coinbase 集成,2025 年以来 cbBTC 流入量达到 17 亿美元。而 Euler v2 与 Maple 则是今年迄今增长最快的协议,在存款与借款规模上表现突出。不过,就三季度的放贷新增额来看,仍以 Aave 与 Morpho 的领先最为明显,显示出头部协议与中小协议之间的差距在继续拉大。Aave 之所以能长期保持主导,核心在于其庞大的流动性池,使得大额资本能够在不推高利率的情况下完成借款,尤其在 USDC 等稳定币的借贷利率上,长期比其他竞争对手更低、更稳定,这让其成为资金实力雄厚的机构和巨鲸用户的首选平台。
从存款资产类别来看,Aave 几乎在所有垂直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唯独 SOL 相关市场被 Kamino 抢占。当前,稳定币存款总额为 274 亿美元,略高于 ETH LST(质押衍生品)的 272 亿美元,是资金最主要的抵押来源。从贷款端来看,稳定币则是最受欢迎的借贷资产,八大借贷协议的未偿还贷款中,稳定币总额达 215 亿美元。Aave 在除 SOL 外的所有市场中贷款份额均超过 60%,体现其压倒性的市场份额。驱动借贷需求的关键因素是 Pendle 生态的循环玩法:用户用 USDC 借款,再抵押 Pendle 的 PT-sUSDe,形成高倍数的收益叠加。数据显示,PT 类抵押资产自年初以来已增长 600%,远超所有其他抵押品类别。此外,各协议的存款和贷款结构差异显著:Aave、SparkLend、Kamino、Fluid 的存款中,超过一半为 ETH 或 SOL(含 LST);而 Morpho、Euler、Maple 则以稳定币存款为主。贷款方面,Kamino 与 SparkLend 的债务主要以 ETH 与 SOL 为主,LST 循环是最流行玩法;Morpho、Euler v2 与 Maple 的贷款则有 70% 以上是稳定币主导,显示出其资金用途更偏向稳定币套利与收益策略。
在多链格局下,不同协议展现出各自的主导领域。Aave 在以太坊 L1 上稳居龙头,贡献了全球 85% 的借贷规模,是最重要的资金市场。Kamino 则在 Solana DeFi 生态中独占鳌头,当前借款规模达 18 亿美元,几乎囊括了 Solana 上的借贷需求。而在 Base 链上,Morpho 的表现超过 Aave,已积累 8.5 亿美元贷款规模,成为该链上的领先力量。整体而言,Aave 以全链压制力与稳健利率继续稳坐头把交椅,但二线协议正在通过链上扩张、差异化资产设计和高收益产品快速突围。Euler v2 借助与 Usual 合作的 Stability Loan 市场吸引 7.33 亿美元存款与 3.45 亿美元贷款,几乎满负荷运行;Maple 则凭借 syrupUSDC 占其 AUM 的 66%,规模达 21 亿美元,并凭借 8.8% 的平均收益率超越多数竞争产品。随着各国监管逐步明朗,稳定币与 LST 循环继续扩大,未来借贷协议的竞争不再只是流动性比拼,而将延伸至 风险管理、收益产品创新以及跨链生态整合。最终,谁能率先建立真正的链上储蓄账户,或许就能在下一个周期确立长期霸权。【原文为英文】( 来源)
5️⃣ Arthur Hayes 最新访谈:秋季回调,ETH 长线看到 1-2 万美元
导读:所有人都在期待今晚的杰克逊霍尔峰会,但鲍威尔很有可能整个大活。
Arthur Hayes:我并不觉得鲍威尔必须做什么。我跟很多宏观策略师讨论过,他们也给出过五花八门的理由。当然,有人会说劳动力市场的情况;有人会说美国可能已经陷入衰退,或者很快会陷入衰退;有人则会说关税将扰乱一切…… 这些噪音我都理解,但人类很奇怪,在一些奇怪的节点,人会突然决定要有「原则」,要有「自尊」和「面子」。如果鲍威尔真觉得自己是「沃尔克 2.0」,那还有什么比顶住特朗普的压力更能证明自己的?比如不降息、坚持任期到 2026 年 5 月再卸任,而非提前辞职。这完全可能发生。这样的话,就可能出现一种局面 —— 鲍威尔超期「赖着不走」,再加上一堆民主党任命的理事阻碍特朗普的政策。我不知道这种情况的概率,但市场上几乎没人认真考虑过。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特朗普政府就不能想办法「印钱」。政府真想印钱,总能找到办法。所以我只是提醒风险,没法给出概率。
显然,我认为我们正进入一个「灰色地带」。周五就是杰克逊霍尔峰会,鲍威尔要讲话。大家都在期待他会透露九月的动向:会不会降息?还是说利率还不算紧缩,甚至可能更高?没人知道他会说什么。财政部还在发债,逆回购余额已经清零。本周开盘市场有点疲弱,比如 ETH 跌了 10%,所以我觉得这是个不确定阶段。年底的行情会不会比现在更高?我认为会的。如果你没上杠杆,其实根本不必在意,也许本周还会再跌 15%-20%,如果手上有闲钱,这将是个不错的抄底机会。我相信年底之前一定会「印钱」。比特币可能冲到 25 万美元,ETH 可能 1 万美元以上。但在那之前,秋季可能会比较震荡。
为什么降息就是「正确的选择」?美国劳工统计局(BLS)的数据就是垃圾,完全是党派操控。CPI 也是垃圾,统计模型可以被随意操纵。特朗普上台后 BLS 局长已被换掉,这个机构迟早会变成他的传声筒,所以鲍威尔完全可以说:「这些数据不清晰,我们需要更多时间,暂时维持利率在 4.5%。」我只是从另一个角度提醒大家:别把希望寄托在所谓的「数据」上。2022 年的时候,大家也说数据指向衰退,鲍威尔必须降息,结果他直接加息 75 个基点,狠狠打击了市场。所以我们完全可能重演 2022 年的情形 —— 市场对降息有期待,但鲍威尔突然来一记「鹰派重拳」,结果市场暴跌。(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