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研早报丨AI 的两条路径:云端入口竞争,还是用户侧的原生应用/Gemini 3 深夜来袭:力压 GPT 5.1,大模型谷歌时代来了/5 张图表看懂当前比特币市场现状
ChainFeeds Newsletter 每日精选 Web3 深度投研「简报」+ AI 驱动的热点新闻榜单,帮你做出聪明决策
📢 ChainBuzz 热点新闻 |2025.11.20
🔥 特朗普考虑最早于 11 月 21 日签署有关人工智能的行政令
🔥 Base 联创将于 11 月 21 日推出 jesse 代币
🔥 Kraken 已向美 SEC 提交 IPO 注册声明草案
🔥 CratD2C 获 Nimbus Capital 3000 万美元战略投资
🔥 MegaETH:MEGA 公售已结束,最终分配将在周五公布
👨💻 ChainFeeds 投研简报 |2024.11.19
1️⃣ AI|AI 的两条路径:云端入口竞争,还是用户侧的原生应用?
2️⃣ 市场|用整合框架理解加密市场的演化
3️⃣ AI|Gemini 3 深夜来袭:力压 GPT 5.1,大模型谷歌时代来了
4️⃣ 比特币|5 张图表看懂当前比特币市场现状
5️⃣ 稳定币|「稳定币」一点也不稳:为何稳定币总是同样方式死亡?
每日精选的加密信息由 ChainFeeds 团队与 AI 共同编写,我们已将内部的信息流工具优化并开放给所有读者及 Web3 行业者使用,测试链接 👇
🌞 Web3 行研早报来自:Web3 行业必读深度资讯「简报」平台|chainfeeds.xyz
🤖️ Web3 热点榜单来自:AI 驱动的 Web3 热点新闻自动聚合工具|chainbuzz.xyz
1️⃣ 【长推】AI 的两条路径:云端入口竞争,还是用户侧的原生应用?
导读:AI 应用的未来,真的会收敛到这一条路径上吗?是否有别的途径的可能?
jolestar:当前的 AI 应用生态,如果用一个生物体来做隐喻,可以拆解为三个角色:1)大脑(LLM 模型提供方): 提供推理、决策和基础知识。2)身体(客户端提供方): 提供用户交互界面(UI/GUI)和上下文环境(Context)以及记忆。3)手脚(工具服务提供方): 提供具体能力,比如搜索、日历、订票、支付等 MCP 工具。在理想状态下,客户端(身体)把大脑和手脚链接起来,帮用户解决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应用的壁垒来自两个东西:界面(UI)和接口(API)。用户只能通过特定界面完成特定服务。但当需求可以通过自然语言表达,Prompt 就变成了新的界面,API 壁垒也随之松动。应用之间的边界开始变得不稳定。这导致生态里的每一个角色都极度缺乏安全感:LLM 厂商怕沦为管道: 如果只做 API,对用户来说是无感的。用户今天用 Claude 4.5,明天换 GPT 5.1 或者 GLM-4.6,模型厂商随时可能被更便宜的算力替换。为了不被管道化,他们必须下场做客户端(身体),把用户圈在自己的 App 里。
客户端怕被卡脖子: 也就是所谓的套壳焦虑。如果核心的大脑掌握在别人手里,随时可能被断供或涨价。于是做应用的也开始自己炼模型,试图拥有大脑。工具方怕隐形化: 比如如果本地生活推荐平台变成了一个 MCP 工具,用户直接和 AI 对话查询,这个平台就彻底沦为了底层的 API 服务商,其原有的界面价值和广告收益将直接崩塌。于是他们也不甘心,试图在自己的应用里硬塞 AI 功能,试图挽留用户。为了解决这种焦虑,大厂给出的方案非常符合他们的惯性思维:复刻互联网超级应用的故事。在模型厂商看来,大脑和手脚的组装最好不要发生在客户端,因为那样控制权在用户手里。他们希望客户端回归到一个瘦客户端(Thin Client)模式 —— 只保留接收语音或文字指令的能力。在这个架构里:大脑在云端: 决策和推理完全由厂商控制。手脚在云端: 通过 Function Calling 或 Plugin 接入大厂的后端。记忆在云端: 用户的数据、偏好、历史记录全部上传。这样就可以完美复刻超级应用逻辑,并且比互联网超级应用更可怕。因为在互联网时代,超级应用虽然垄断流量,但服务之间的数据多少还是隔离的。而在「AI 超级应用」里,厂商不仅掌握了入口,还通过模型掌握了中间所有的决策逻辑。这是一个完美的云端利维坦,效率极高,但用户在这个体系里,没有任何隐私和选择权,只是算法的喂养对象。
但另外也有一种可能,这种苗头在编程领域已经很明显了。看看现在的 AI 编辑器(IDE):主体在用户侧,代码库(Codebase)在本地,所有的业务逻辑和上下文都在本地。大脑是可插拔的: 你可以在 IDE 里配置用不同的模型,即便是 IDE 不支持配置,加一层接口代理转换也可以搞定。手脚是标准化的: 像 MCP 这种协议的出现,让数据库、Git、终端这些工具变成了标准的乐高积木。这种架构下,应用不是大厂圈养用户的围墙,而是穿在用户身上的外骨骼。在这种模式里,集成(Integration)发生在客户端。应用把用户本地的数据(Context)整理好,按需调用云端或本地的大脑进行思考,然后指挥标准化的手脚去执行。核心数据和逻辑留在了用户这一侧。至少,你的数据不会都在同一个厂商手里;至少,当某个模型变笨了,你可以换一个更聪明的脑子。当然,这条路并非坦途,最大的挑战在于基础设施的缺失:如果没有超级大厂应用在云端完成身份认证(Auth)的统一,要在客户端打通各种工具服务的身份、支付、以及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并且目前还看不清清晰的路径。但我相信,Crypto 领域的去中心化 ID (DID) 和支付网络,恰恰可以在这里扮演重要角色,为这种去中心化的 AI 协作提供信任和结算的基石。这个话题我们下篇文章再细聊。(来源 )
2️⃣ 【英文长推】用整合框架理解加密市场的演化
导读:在加密市场的语境下,整合视角让你看到,市场远不只是图表和数字;它是由情绪、行动、叙事与结构共同构成的生命系统。
hitesh.eth:在加密世界中,所谓的「采用、信念与意识」并不是彼此割裂的概念,而是一个整体系统。Ken Wilber 提出的整体理论(integral theory)提供了一种理解复杂系统的方式:从内与外、个体与集体四个维度同时观察。它强调的是整合,而不是简化或切割。在加密市场的语境下,这种整体视角让你看到,市场从来不是只有 K 线与数字,而是由情绪、行为、叙事与结构共同构成的生命系统。每一个代币、每一条叙事、每一个周期都在这四个意识象限中运动 —— 个人心理、外在行为、集体信念和基础结构。加密因此成为整体思维的完美案例:这里是情绪与逻辑的交汇处,是混沌与秩序的碰撞点,也是个人贪婪与集体协调交织的场域。一个整体投资者不只是买币或押赛道,而是在同时观察四层现实,用数据结合直觉,用逻辑结合感受,用秩序结合无序。他理解资本流动反映的是人类意识本身。目前市场的四象限中,内在个体象限代表心态与情绪。那些只会情绪化反应的人,成功概率最低。未来五年的市场会更简单,但前提是情绪稳定。越绝望的人越难做出有效结果,即使偶尔碰上行情窗口。情绪管理就是策略本身,你不是在交易价格,而是在交易自己的状态。
外在个体象限强调行动与表现:你的信念应该建立在采用,而不是炒作之上。做能活十年的长期下注,而不是一个月给你 10 倍的短命机会。你需要跟踪采用曲线、研究数据与基本面,理解投机价值只是入口,而基本面才是出口。内在集体象限关注叙事与信念:代币是被代币化的集体信念,叙事不是故事,而是被编码到价格里的集体意识。大众不关心基本面,只关心谁在讲故事,算法会放大这些声音,形成回音室。整体投资者的任务不是进入回音室,而是从外部观察它,把信念模式作为输入,而不是当成锚点。外在集体象限代表结构与系统:市场本身是一套由「提取与演化」组成的超级结构。DeFi 基础设施目前只有 3/10,资本速度 5/10,提取效率 4/10,因此我们仍然极早,仍在演化之中。新的资本不断带来机会。威权系统正在塑造 DeFi、稳定币与 RWA,而无政府式系统(anarchy)在塑造预测市场、永续合约、隐私与 Agents。生态的演化需要两极。威权代表秩序、有监管、有资金;无政府代表混沌、速度、自由。整体投资者不会选择其一,而是整合两边:把长期资本配置到「秩序」,把学习、流动性与创新留给「混沌」。问题不是哪一边会赢,而是你能否同时与两极共同演化而不迷失方向。
加密的演化像意识一样,以螺旋方式推进。第一阶段是投机:早期项目由集体希望驱动,价值源自梦想和情感,例如 Augur 出现于 Polymarket 之前八年,EtherDelta 出现于 Uniswap 之前,Crypto-AI 早于世界准备好之前。它们是不对称下注 —— 高上行、高幻象,只适合博取敞口,而非建立信念。第二阶段是采用:投机成熟为基本面,采用可以被测量,Traction 转化为信任,DeFi 与基础设施正处于这一阶段,隐私与 AI 也将进入这里,信念在此复利。第三阶段是整合:采用与投机融合,基本面驱动价格,叙事放大效果。整体投资者在此阶段同时看到两者 —— 既有信念,又理解群众情绪的脉动。他们懂得如何让螺旋为己所用:知道 alt season 是设计好的退出窗口,知道巨鲸总是最先行动,知道散户跟随多巴胺,而你要做的是保持抽离、以数据为主、保持耐心。市场仍处于超级周期内,顶级资金与做市商控制节奏,侧线资金会在宏观转绿时回归。这个周期只有在「威权 vs 无政府」的体系裂缝被完全显化后才会结束,那将是下一金融秩序的开端。整体投资者同时追踪采用(数据)与信念(文化),理解算法如何塑造认知,并在技术与叙事交汇处寻找 alpha。最终,他在观察、配置、抽离、整合与进化的循环中前行:从投机走向采用,从反应走向观察,从恐惧走向耐心。他明白市场是意识的镜子 —— 理解自己越深,越能看清周期。( 来源 )
3️⃣ Gemini 3 深夜来袭:力压 GPT 5.1,大模型谷歌时代来了
导读:Gemini 3 终于正式登场,让我们看看在万众瞩目下登场的它到底有多强。
机器之心:Google 将其定义为「通往 AGI 的重要一步」,并强调这是目前世界上多模态理解能力最强、交互最深度的智能体。Gemini 3 不仅在基础推理能力上刷新了 SOTA 标准,更通过推出全新的 Google Antigravity 平台和 Deep Think 模式,试图重塑开发者生态与 AI 辅助体验。Gemini 3 Pro 被官方称为「最先进的推理模型」,在几乎所有主流 AI 基准测试中均显著超越了前代 Gemini 2.5 Pro,并且全面压制了 Claude Sonnet 4.5 和 GPT-5.1 等主要竞品。Gemini 3 Pro 以 1501 Elo 的突破性高分登顶 LMArena Leaderboard,在 Humanity’s Last Exam(在不使用任何工具的情况下达到 37.5%)和 GPQA Diamond(91.9%)上获得最高分,展示了博士级的推理能力。它还在数学方面为前沿模型树立了新标准,在 MathArena Apex 上达到了 23.4% 的最新 SOTA 水平。除了文本与逻辑,Gemini 3 Pro 还重新定义了多模态推理的上限。它在 MMMU-Pro 和 Video-MMMU 上分别斩获了 81% 和 87.6% 的高分,这意味着无论是解析复杂的科学图表还是理解动态视频流,它都游刃有余。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在 SimpleQA Verified 上取得了 72.1% 的成绩,显示出在事实准确性上的巨大进步 —— 它不仅强,而且可靠。Gemini 3 Pro 的进化不仅在于跑分,更在于交互的质感。它摒弃了以往 AI 常见的陈词滥调和过度奉承,变得聪明、简洁且直接:告诉你需要听到的,而不仅仅是你爱听的。
Gemini 3 Deep Think 模式进一步拓展了智能的边界,带来了 Gemini 3 在推理和多模态理解能力上的重大进步,帮助你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在测试中,Gemini 3 Deep Think 在 Humanity’s Last Exam(不使用工具的情况下得分 41.0%)和 GPQA Diamond(得分 93.8%)上的表现均优于 Gemini 3 Pro 已相当出色的成绩。此外,它在 ARC-AGI-2(代码执行,已通过 ARC Prize 验证)上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 45.1% 的得分,展现了其解决全新挑战的能力。Gemini 从一开始就旨在无缝整合任何主题的多种模态信息,包括文本、图像、视频、音频和代码。Gemini 3 结合了其先进的推理、视觉和空间理解能力、领先的多语言性能以及百万级 token 上下文窗口,进一步拓展了多模态推理的边界,帮助你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例如,如果你想学习如何烹饪家族传统菜肴,Gemini 3 可以解读并翻译不同语言的手写食谱,生成可与家人分享的新食谱;如果你想学习某个新主题,就可以提供学术论文、长篇视频讲座或教程,它能够生成交互式记忆卡片、可视化或其他格式的代码,帮助你掌握相关知识。它甚至可以分析你的匹克球比赛视频,找出可以改进的地方,并制定训练计划,让你更快进步。同时,搜索中的 AI 模式也因为 Gemini 3 的加入,拥有了全新的生成式体验,例如沉浸式视觉布局与即时生成的交互式模拟内容。
在 2.5 Pro 成功的基础上,Gemini 3 兑现了将开发者的任何想法变为现实的承诺。它在零样本生成方面表现出色,能够处理复杂的提示和指令,从而渲染出更丰富、更具交互性的 Web 用户界面。Gemini 3 是谷歌迄今为止构建的最佳 Vibe 编码和 Agent 编码模型,它使谷歌的产品更加自主,并显著提升了开发者的效率。它在 WebDev Arena 排行榜上名列榜首,获得了 1487 Elo 分的成绩;在 Terminal-Bench 2.0 测试中也取得了 54.2% 的成绩,该测试用于评估模型通过终端操作计算机的工具使用能力;在 SWE-bench Verified 测试中也大幅超越了 2.5 Pro(得分 76.2%),显示其编码代理能力显著加强。除此之外,Gemini 3 在长周期规划能力上也获得重大提升,Gemini 3 Pro 在 Vending-Bench 2 测试中登顶排行榜,能够在售货机模拟经营中维持稳定策略并实现更高回报。它还能帮助自动整理 Gmail 收件箱。Gemini 3 已在 Gemini App 与搜索 AI 模式上线,同时向开发者通过 AI Studio、Vertex AI 开放,深度思考模式也将很快在 Google AI Ultra 订阅中推出。( 来源)
4️⃣ 5 张图表看懂当前比特币市场现状
导读:波动性、混乱和不确定性,造就了比特币持有者们多年来的种种经历。
Anthony Pompliano:首先,Zerohedge 的数据显示,比特币上次这个价格时,全球流动性比现在低 7 万亿美元。这个数据点严重违背了之前的预期。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都预期比特币会缩小其价格与全球流动性之间的差距。既然这种情况没有发生,许多人都在质疑,随着华尔街开始接受这种资产,市场是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无论原因如何,比特币在过去一个半月内下跌了 30% 的事实毋庸置疑。
这是比特币本轮周期中的第三次 30% 回调。James van Straten 解释说,这是比特币本轮周期中的第三次 30% 回调。每一次回调,从峰值到谷底的时间都在缩短,这加速了市场恐慌情绪的蔓延。Coin Bureau 数据显示,比特币日线 RSI 指标已跌至 26,为 2 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表明比特币已进入超卖区域。
Quinten Francois 指出,类似的动态也发生在短期持有者的盈亏供应中。我们看到,过去 155 天内购买的所有代币中,超过 95% 目前都处于亏损状态。这显然是迅速引发市场恐慌、打击市场情绪的一种方式。但市场不会永远低迷下去。最终,某种资产的价格会降到足够低的水平,从而重新吸引投资者。也许比特币的价格会降到每枚 9 万美元,也许更低。我不知道价格持续回升的确切水平是多少。然而,Bitwise 的 André Dragosch 表示,比特币巨鲸(拥有超过 1000 个比特币的人)突然开始以当前的价格水平积极购买比特币。因此,尽管全球流动性激增,比特币价格却暴跌。目前比特币已被严重超卖,这诱使比特币巨鲸们再次开始买入。(来源)
5️⃣ 【英文长推】「稳定币」一点也不稳:为何稳定币总是同样方式死亡?
导读:稳定币并不稳定。去中心化金融既不去中心化,也不安全。看不清来源的收益不是利润,而是带着倒计时的掠夺。这些不是观点,而是用巨大代价反复验证的事实。
YQ:2025 年 11 月上半月暴露了去中心化金融体系中学界多年来反复警告的系统性缺陷。Stream Finance 的 xUSD 崩盘、Elixir 的 deUSD 及其他合成稳定币的连环失败,并不是偶发的管理不善,而是整个 DeFi 在风险、透明度与信任机制上的结构性问题集中显形。Stream Finance 的崩溃并非经典意义上的智能合约漏洞或预言机被操纵,而是披着去中心化外衣的基本金融透明度的失守。当一个外部资金管理人丢失 9300 万美元却几乎没有任何审计,当一个稳定币体系在维持锚定的情况下,TVL 一周内蒸发 40%-50%,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行业根本没有吸取任何教训。更精确地说,现有激励结构奖励无视风险的人,惩罚谨慎行事的人,并在崩溃时将损失社会化。金融界有句老话:如果你不知道收益来自哪里,你就是收益本身。当 Aave 提供 4.8% APY、Compound 仅 3% 多时,Stream 却承诺 18% 的无来源高收益,这意味着这些收益的真正来源就是存款人的本金。更令人震惊的是,xUSD 的供应并非真实资产支持,而是在复杂循环与跨链依赖中,被 Stream 通过 StreamVault 合约大量增发。最终,仅以 190 万美元可验证 USDC 做抵押,却铸出了 1450 万美元的 xUSD,是无准备金的影子银行。Elixir 与 Stream 的互相依赖则进一步放大了风险,两个协议互为抵押、互相扩张,构成极端脆弱的循环体系。尽管 Schlagonia、CBB 等研究者在崩盘前数月反复公开警告,用户仍被高收益吸引,各大策展人追求费用收入,相关协议也默许其继续运行。当 Stream 宣布外部资金管理人损失巨额资产并暂停提现后,恐慌迅速蔓延,xUSD 当天在二级市场暴跌 77%,几乎瞬间蒸发。
根据 Yields and More(YAM)的链上研究,Stream 事件在生态系统中造成至少 2.85 亿美元的直接债务暴露,包括 TelosC 的 1.2364 亿美元贷款头寸、Elixir 私有 Morpho 金库的 6800 万美元、MEV Capital 的 2542 万美元(并因预言机冻结而额外产生 65 万美元坏账)、Varlamore 的 1917 万美元、Re7 Labs 两个金库共 2730 万美元以及多个较小暴露头寸。Euler 的坏账约为 1.37 亿美元,跨协议冻结资产超过 1.6 亿美元。由于 Elixir 65% 的抵押资产集中暴露于 Stream,其稳定币 deUSD 在 48 小时内从 1 美元暴跌至 0.015,是自 2022 年 UST 以来崩得最快的稳定币。尽管 Elixir 以 1:1 USDC 处理了约 80% 的非 Stream 持有人赎回,但剩余损失被社交化扩散至 Euler、Morpho、Compound 等协议。面对信任崩塌,Elixir 宣布全面下线稳定币业务。更广泛的市场反应显示系统性信心危机:据 Stablewatch 数据,尽管大多数收益稳定币仍保持锚定,整个赛道 TVL 在一周内缩水 40%-50%,约 10 亿美元资金撤离本无问题的协议。用户无法分辨哪些稳定币安全、哪些结构性虚弱,因此选择集体逃离。整个 DeFi TVL 在 11 月初减少约 200 亿美元,市场定价的是系统性风险,而非个别协议问题。就在这之前不到一个月,2025 年 10 月 10-11 日,一场仅动用 6000 万美元的精确市场打击引发了预言机级联失败,导致大规模清算。这并非真实市场恐慌,而是利用已知漏洞的机构级攻击。攻击者在单一交易所抛售巨额 USDe,使价格瞬间下跌,而大量协议的预言机依赖该交易所的现货价格,导致抵押品价值瞬时被标记为不足,从而触发清算。尽管其他市场价格几乎未变,预言机仍报告被操纵的价格,这与 2020 年以来 40 余次预言机攻击的逻辑完全一致。
2020—2025 年间,稳定币与 DeFi 结构性失败不断重演,从 UST、IRON、USDC、到 xUSD,模式高度一致:以高收益吸引资本,使用不透明或自发行资产作为抵押,进行循环依赖、伪装复杂性、超额杠杆化。当任何外部冲击暴露底层资产不足或机制失效时,系统立即进入死亡螺旋。Terra 的 19.5% 年化补贴、Iron Finance 的 1700% APR、Stream 的 18% 收益率,本质都是不可持续且与真实收入无关的补贴。部分抵押或自发行抵押物(如 LUNA、TITAN、deUSD)在压力时必然归零,从而连带击穿稳定币的结构。Oracle 是另一关键故障点:实时价格导致操纵风险、TWAP 无法反映真实破产、手动更新导致隐藏风险,每一种模式都曾导致数亿美元损失。Stream 崩盘时,xUSD 市场价已跌至 0.23 美元,但许多协议的预言机仍显示 1.00-1.26 美元,导致大量坏账累积。基础设施在高压时同样脆弱:订单簿被耗尽、API 喂价延迟、链上清算拥堵,让系统在关键时刻完全功能失效。过去五年的教训非常明确:如果你不知道收益来源,你不是在赚收益,而是在为他人收益买单。稳定币并不稳定,DeFi 既不真正去中心化,也不安全。无来源的收益不是利润,而是延迟爆炸的盗取机制。问题不是我们是否知道这些真相,而是我们是否愿意采取行动。历史上所有迹象都表明,行业更可能再为同样的教训付出 200 亿美元代价。(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