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研早报丨a16z:关于区块链隐私的六大迷思/Almanak 研报:链上量化金融的普惠之路/预测市场概览:现状、项目格局及争议
ChainFeeds Newsletter 每日精选 Web3 深度投研「简报」+ AI 驱动的热点新闻榜单,帮你做出聪明决策
📢 ChainBuzz 热点新闻 |2025.8.22
🔥 消息人士:Anthropic 正在洽谈筹集至多 100 亿美元的新融资
🔥 Coinbase 研究主管:预测稳定币市场规模可能在 2028 年达到 1.2 万亿美元
🔥 可编程数据链 Irys 完成 1000 万美元 A 轮融资,CoinFund 领投
🔥 Coinbase 将 USD1 增加到上币路线图
🔥 Starknet 将推出比特币质押功能,BTC 质押算力权重设为 0.25
👨💻 ChainFeeds 投研简报 |2024.8.21
1️⃣ 隐私|a16z:关于区块链隐私的六大迷思
2️⃣ 项目介绍|Almanak 研报:链上量化金融的普惠之路
3️⃣ 市场|加密 ETF 最新「战况」:12 家机构豪掷 158 亿美元,贝莱德吸金超九成,多家 ETF 掉队
4️⃣ 市场|预测市场概览:现状、项目格局及争议
5️⃣ 观点|收益新原语:从发现到分发的链上金融化
每日精选的加密信息由 ChainFeeds 团队与 AI 共同编写,我们已将内部的信息流工具优化并开放给所有读者及 Web3 行业者使用,测试链接 👇
🌞 Web3 行研早报来自:Web3 行业必读深度资讯「简报」平台|chainfeeds.xyz
🤖️ Web3 热点榜单来自:AI 驱动的 Web3 热点新闻自动聚合工具|chainbuzz.xyz
1️⃣ 【英文】a16z:关于区块链隐私的六大迷思
导读:关于隐私的争论并不新鲜,答案也不新鲜:塑造隐私的未来的,将不是神话和误解,而是创新。
a16z:每一次新技术的到来,从电报、电话到互联网,都会引发对隐私即将消亡的担忧。区块链亦不例外,常被误解为要么带来危险的极端透明,要么成为犯罪避风港。然而,真正的挑战并不是在隐私与安全之间二选一,而是如何通过技术与法律工具兼顾两者。从零知识证明到加密技术,保护隐私的方案已经在逐步规模化,不仅服务于金融,还为身份验证、游戏、人工智能等更多应用提供可能。事实上,隐私问题并非互联网时代独有。早在 19 世纪末,电报、电话、打字机和麦克风等通信工具的出现,就引发了公众对隐私的争论。1890 年,未来的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布兰代斯与律师沃伦共同发表《隐私权》论文,为现代隐私权奠定了法律基础。互联网只是将这些问题放大并普及。今天,随着稳定币立法在美国落地,区块链隐私的重要性被推到新高度:如果要让数十亿人放心用稳定币支付日常开销,他们必须确信链上行为不会被完全暴露。因此,关于隐私的辩论不应被神话所主导,而应以创新作为答案。
一个普遍误解是公共区块链交易是匿名的。事实上,它们只是伪匿名。用户以钱包地址进行交互,但一旦地址与身份发生关联,其全部链上历史都可能被揭示。正如比特币白皮书所警告的,如果密钥所有者被识别,就能关联到其所有交易。这种透明性在早期助长了非法行为,例如丝绸之路曾占比特币交易量的三分之一。然而随着技术发展,链上犯罪比例持续下降。TRM Labs 报告显示,2023 与 2024 年加密非法活动量占比不足 1%。美国财政部等机构也指出,大规模洗钱、恐怖融资主要仍发生在法币系统,而非区块链。事实上,链上透明反而帮助执法机关追踪资金流向,破获了多个暗网市场。随着零知识证明、多方计算、同态加密等方案的发展,未来有可能同时满足监管需求与用户隐私。例如,用户可通过零知识证明证明资金并非来自非法来源,而无需暴露所有交易历史;监管方则可在必要时通过特定机制去验证或解密。这说明区块链隐私并不意味着无法打击犯罪,关键在于如何用新一代密码学工具实现平衡。
区块链隐私并不仅仅是保护交易安全,它还可能解锁更多非金融场景,扩展数字交互的边界。比如在数字身份领域,隐私工具能让用户仅选择性披露部分信息,如证明年龄或国籍,而无需暴露完整资料,这对医疗等敏感数据场景尤为重要。在游戏中,隐私机制可以隐藏部分虚拟世界元素,直到玩家解锁,增强沉浸感。人工智能方向,隐私保护的区块链可支持加密数据共享与模型验证,避免泄露敏感数据。在金融领域,加密技术能够让 DeFi 设计更公平、更高效,如私密 DEX 方案;在去中心化组织中,隐私投票则避免了跟风投票或因公开立场带来的潜在压力。这些案例仅是冰山一角,正如互联网在 HTTPS 普及后才真正爆发创新,区块链一旦具备完善的隐私保护,同样会诞生更多前所未有的应用。回顾历史,隐私从未真正消失,而是随技术和社会需求不断演变。对区块链而言,关键不在于是否牺牲隐私,而在于社会与技术能否构建出既保护用户,又满足合规的新型解决方案。【原文为英文】(来源 )
2️⃣ 【长推】Almanak 研报:链上量化金融的普惠之路
导读:生态扩张速度、竞争格局演变与技术落地稳定性将是决定其能否长期保持领先的三大核心变量。
Jacob Zhao:DeFi 智能化发展经历了从自动化工具(Automation)、意图驱动助手(Intent-Centric Copilot)到 AgentFi(链上智能体)的演化。在当前阶段,大多数 DeFAI 项目的核心能力仍停留在「意图驱动 + 单次原子化交互」的 Swap 交易,这种交互模式轻量、无需状态管理,也不涉及持续收益策略,因此更契合意图助手的特征,而不能被严格视为 AgentFi。真正具备 AgentFi 完整闭环特征的,是多步骤、状态机管理和条件触发的 Swap 组合策略,例如套利、收益搬砖。这类策略具备感知 → 决策 → 执行 → 再平衡的完整流程。在量化金融的对比下,传统市场依赖数据驱动模型和程序化执行,涵盖高频交易、趋势跟随、套利和衍生品定价等,而链上量化金融则基于链上交易记录、DEX 报价和智能合约交互构建策略。受限于流动性深度、Gas 成本与工具环境,当前链上量化策略主要集中在均值回归 / 趋势跟随、跨期套利、AMM 做市与杠杆收益。未来的增长空间在于:链上衍生品市场的成熟、去中心化预言机接入丰富数据维度,以及多 Agent 协作实现多策略组合和风险平衡。这些特征决定了 AgentFi 的落地场景不仅限于借贷和流动性挖矿,Swap 组合策略同样是值得关注的潜力方向。
在众多 AgentFi 项目中,Almanak 以「链上量化金融」为核心定位,切入无代码量化策略开发,提供从策略编写(Python)、部署、执行、权限管理到金库化(Vault)的全栈工具链,是目前少数以量化交易为核心的代表案例。其愿景是将传统金融中的普惠金融理念延伸至 DeFi,使普通用户也能借助 AI 智能体在无代码环境中开发并执行量化策略。其产品架构以「策略逻辑 → 执行引擎 → 安全保障 → 资产化与扩展」为主线,涵盖四大模块:Strategies(策略开发)、Deployments(执行引擎)、Wallets(非托管安全架构)和 Vaults(代币化金库)。策略模块支持 Python SDK,未来还将开放自然语言策略生成,结合状态机架构和私有化代码存储,保障灵活性与安全性;执行层 Deployment 负责自动化运行交易逻辑,并即将引入 LLM 决策增强自适应能力;钱包层基于 Safe + Zodiac 实现精细化权限管理和密钥托管,确保安全与可控;Vault 模块基于 ERC-7540,将策略转化为代币化资产,实现资金募集、收益分配和可组合性,推动策略的「DeFi 乐高化」。此外,Almanak 引入 AI 多智能体协作(Agentic Swarm),由策略团队、Alpha 搜寻团队和优化团队组成,完整覆盖从构思、开发到部署的全链路,确保每个策略在人机双重验证下安全落地。
Almanak 已在以太坊主网上线首个金库产品 —— Autonomous Liquidity USD(alUSDC Vault),核心是 Stable Rotator Agent,可在多协议间自动寻找最优收益机会并再平衡组合。目前接入 Aave v3、Compound v3、Yearn v3 等多个借贷与流动性协议。除金库外,Almanak 已推出的策略包括 LP 系列(如 Dynamic LP Blue Chip、Dynamic LP Degen)和指标现货策略(如 RSI、布林带均值回归等),适合不同资金规模与风险偏好的用户。从实盘角度,蓝筹 LP 策略适合中长期稳态收益,指标现货策略则捕捉波动,小额 Degen 策略则用于高风险试验。发展路线图分为三阶段:Phase 1 专注基础设施和社区构建,形成早期核心用户群;Phase 2 在 2025 年底前全面开放 AI Swarm,配合代币经济与激励机制落地;Phase 3 则引入全球零售用户,推出储蓄与退休友好型产品,并打通 CeFi 与 DeFi 的连接,同时扩展至 RWA 资产与移动端应用,进一步降低使用门槛。未来,Almanak 将拓展多链支持(Solana、Avalanche、Optimism 等)、集成更多协议,并引入多智能体协作系统,实现复杂策略的跨链与跨协议执行。整体来看,Almanak 正在从基础设施、产品化到生态扩展逐步落地,目标是成为链上量化金融与普惠金融结合的典型代表。( 来源 )
3️⃣ 加密 ETF 最新「战况」:12 家机构豪掷 158 亿美元,贝莱德吸金超九成,多家 ETF 掉队
导读:二季度加密 ETF 市场呈现显著分化,贝莱德旗下产品主导资金流入,机构持仓集中度加剧。
PANews:2025 年第二季度,美国比特币和以太坊现货 ETF 整体表现强劲,但资金流向高度集中,贝莱德几乎独揽大额净流入,形成鲜明对比。根据 SoSoValue 数据,12 只相关 ETF 在 Q2 共计录得 128 亿美元净流入,平均每月约 42.67 亿美元。其中,贝莱德的 IBIT 单季吸金高达 124.5 亿美元,占比约 96.8%,同期股价上涨 23.1%,成为压倒性赢家。相比之下,其他机构产品显得黯淡,富达 FBTC 流入仅 4.9 亿美元,灰度迷你 BTC 流入 3.3 亿美元,Bitwise 的 BITB 流入 1.6 亿美元,VanEck 的 HODL 净流入不足 1.5 亿美元,而其余 7 只产品(如灰度 GBTC、方舟 ARKB 等)大多出现净流出。在以太坊现货 ETF 中,9 只产品合计流入 17.9 亿美元,月均超 5.9 亿美元,但依旧集中在贝莱德 ETHA(净流入 14.5 亿美元,涨幅 11.5%),富达 FETH(流入 2.5 亿美元,涨幅 34.6%)和灰度迷你 ETH(流入 1.6 亿美元,涨幅 34.7%)身上,其余产品则普遍表现平平甚至录得流出。整体上,ETF 市场的格局已呈现出「强者恒强」的态势。
PANews 统计显示,12 家主要上市公司在 Q2 的比特币与以太坊现货 ETF 持仓总规模达到 158 亿美元,约占所有比特币 ETF 市值的十分之一。大多数机构在本季度显著加仓比特币和以太坊 ETF,并通过看涨 / 看跌期权进行风险管理与收益优化。在比特币现货 ETF 中,贝莱德 IBIT 和富达 FBTC 是机构配置重点,高盛、Jane Street、海纳国际、Millennium Management 等均显著增持;ARKB 则在部分机构中出现爆发性增仓,如海纳国际和 Schonfeld Strategic Advisors。在以太坊现货 ETF 中,贝莱德 ETHA 成为首选,高盛、Millennium、Capula 等均大幅加仓,而富达 FETH 也被部分机构增持,但规模和增速远不及 ETHA。整体来看,贝莱德的 ETF 产品已成为机构持仓的核心标的,尤其是 IBIT 和 ETHA,分别在比特币和以太坊 ETF 市场上建立了绝对优势地位。这种集中度的提升意味着,ETF 市场的机构化趋势愈发明显,头部产品的「虹吸效应」正在加速显现。
高盛在 2025 年 Q2 加大了对加密 ETF 的投资,现货持仓规模超过 27 亿美元,其中 IBIT 持仓超 15.68 亿美元,并配套 12.5 亿美元期权;在以太坊方面,其 ETHA 持仓环比大增 283% 至 4.74 亿美元,成为加仓核心。Brevan Howard 作为全球最大宏观对冲基金之一,在本季度持有超 3750 万股 IBIT(市值 22.96 亿美元),环比增持 74%,并新增 40 万美元 IBIT 看跌期权用于对冲,还配置了 ETHA。量化巨头 Jane Street 持仓规模超 22 亿美元,重点布局 IBIT(2396.7 万股,价值 14.67 亿美元,环比增长 268%),同时大幅增加 IBIT 期权仓位,总规模达 17.8 亿美元。其余 ETF 中,ARKB 持仓增至 1143 万股(环比 +128%),GBTC 和 BITO 也有显著加仓。在以太坊方面,Jane Street 的 ETHA 持仓增至 1.3 亿美元,并新增 4200 万美元相关期权,FETH 持仓则增长 36% 至 4737 万美元。整体来看,高盛偏好多元化配置与期权对冲,Brevan Howard 专注于比特币 ETF 的长期持有,Jane Street 则采取现货 + 期权的双线布局模式,充分利用波动性交易策略。( 来源 )
4️⃣ 【英文长推】预测市场概览:现状、项目格局及争议
导读:当前 Polymarket 与 Kalshi 等平台的日均交易量均在约 3000 万美元左右,同时美国监管环境对这一市场的态度更趋友好。
Ash:预测市场是一种允许用户就未来事件进行交易的平台。其机制类似于交易份额:若事件发生,每份价值 1 美元;若事件未发生,则为 0 美元。理论上,这类市场能够通过交易聚合分散的信息,从而形成比专家或民调更接近真实的预测结果。但在实践中,预测市场的体验和分发方式正在迅速变化,趋向于与社交媒体和内容流结合,形成 feed-native 式使用场景。例如,每一条帖子都可能附带一个市场,用户的下注不仅仅是投机行为,更是一种公开声明,绑定身份与声誉,从而降低了参与门槛与操作摩擦,扩大了受众基础。这与超级赌博 / 超级金融化(hypergamble/hyperfinancialisation)叙事高度契合,将交易行为与社会表达紧密结合。就规模而言,目前主流预测市场的日交易量约为 3000 万美元,其中 Polymarket 的估值已达 10 亿美元,Kalshi 的估值则在 20 亿美元左右。与此同时,美国监管环境对这一领域的态度趋于友好,CFTC 等机构对合规化交易所的探索,正在为预测市场的扩张提供制度土壤。这些因素共同推动预测市场从小众投机工具,走向更大规模的社会化产品。
预测市场的生态正在快速成型,涵盖交易所、DeFi 协议,以及围绕它们构建的终端与社交工具。在交易市场方面,Polymarket 是目前最大的加密原生预测市场,部署在 Polygon 链上,其市场结算依赖 UMA 提供的乐观预言机。相比之下,Kalshi 则是获得 CFTC 监管的美国合规预测市场,其合约在指定合约市场(DCM)上挂牌,并设有明确的事件规格与交易规则。此外,Solana 上的 Drift Protocol B.E.T 则代表了 DeFi 原生预测市场的新尝试。在应用层,围绕预测市场出现了一批终端与机器人工具,用于增强用户体验和社交互动。例如,fliprbot 最初在 X 平台上线,定位为跨平台预测市场的社交交易机器人与聚合终端;polycule_bot 是 Telegram 上的 Polymarket 原生机器人,提供复制交易功能;betmoardotfun 则是一个 Polymarket 网页端终端,集成了新闻推送、页面内交易与钱包 / 个人资料分析。这些外围产品不仅增强了预测市场的分发能力,还加速了其与社交媒体的结合,使预测市场逐渐成为 信息获取、社交表达与金融投机的混合体。
尽管预测市场发展迅速,但其在规则、治理和激励机制上仍存在重大挑战。首先是 市场规则模糊。例如在价值 1400 万美元的泽连斯基西装市场中,尽管多数媒体报道他确实穿了西装,但不同参与者仍能从措辞角度提出争议,这使得公平性的界定变得复杂。其次是预言机治理的权衡。在 Polymarket 中,大量市场最终依赖 UMA 持币者投票来决定结果。在委内瑞拉选举的市场中,批评者指出,UMA 投票者无视了官方结果的规则,反而依据媒体共识来裁定,这引发了交易者既是裁判又是选手的利益冲突担忧。最后是操纵风险。预测市场可能从真相发现滑向自我实现的叙事,即参与者更有动力推动某种舆论或叙事,而非客观测量预期。这意味着预测市场的激励机制可能被利用来操纵舆论,而非反映真实信息。总结来看,预测市场的优势在于提供更快速、由群体定价的信息,但其劣势在于措辞模糊、预言机治理和激励设计等问题仍未解决。这些风险决定了预测市场虽正走向主流化,但要真正发挥群体智慧的潜能,仍需在 规则透明化、治理去中心化、激励合理化上做出突破。【原文为英文】( 来源)
5️⃣ 【英文长推】收益新原语:从发现到分发的链上金融化
导读:市场正在从「收益发现」转向「收益分发」。未来的赢家将不再像单一场所的 DApp,而更像一条完整的供应链:从收益来源 → 收益包装 → 收益路由 → 最终买家。
arndxt:加密市场正进入一个全新阶段:收益正在被原子化、代币化,并可携带和拆分风险,同时流动性愈发集中在稳定币和现实世界资产(RWA)上。基础设施竞赛的目标,是把链上体验提升到 CeFi 级别的流畅度与吞吐量,而机构则在悄然接入托管与资金管理通道。可投资的关键在于三个方面:一是能以编程方式制造收益的平台,二是能高效跨链路由收益的平台,三是能将这些收益卖给新一类买家(机构、应用和 RWA 用户)。例如,Liminal 与 Hyperliquid 推出的 xTokens(xHYPE、xBTC、xETH),将现货多头与永续空头的资金费率收益封装成 ERC-20 代币,使其成为抵押品、AMM 库存或 Pendle 风格的收益资产。收益一旦可被代币化与转移,就不再局限于永续合约市场,而能像 USDC 一样流通、叠加和复用,成为全新的金融化层。与此同时,Coinbase 发起了稳定币流动性扶持基金,在 Aave、Morpho、Kamino、Jupiter 等协议加深 USDC 流动性;Yearn、Dolomite、Pendle 等也不断推出带有激励的高收益稳定币产品(年化 8%–27%+)。这场稳定币流动性战争核心不只是收益,而是谁能成为链上的默认储蓄账户。拥有稳定币停放权的协议,就能掌控后续的流动、费率、治理与收入捕获。随着买方群体扩展至追求 8–14% 稳健收益的机构与新资金,流动性 —AMM 深度 — 收益产品 — 用户资本的飞轮逐渐形成,协议竞争加剧,赢家将掌握系统性话语权。
RWA 正从代币化国债阶段进入完整的资本市场架构。Dinari 在 Avalanche 上推出合规的股票 L1,作为发行、清算和结算骨干;OpenEden 则将美债收益封装为可编程抵押品,并通过治理代币 $EDEN 提供质押、回购和激励;GMX 在 Solana 上上线 RWA 永续合约(涵盖 SPY、QQQ、AAPL、NVDA 等),把传统股票指数与链上衍生品结合。这样一来,RWA 生态已形成发行层(Dinari)— 收益封装层(OpenEden)— 衍生品分发层(GMX)的堆栈式模式。其意义在于,RWA 代币首次真正锚定了现实经济的现金流:回购、质押分红、费用导向不再只是叙事,而是可量化、可定价的收入流。同时,机构托管与治理的引入,让这些产品从孤立的实验走向可复制、可信任的分销通道。下一步,开发者可能会设计现货 RWA 收益与合成衍生品之间的基差交易,或基于美国股票的分层结构化产品,为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提供选择。随着清算与跨链分发层标准化,RWA 不再是单一的国债代币,而正在演变成一套平行的合规资本市场,既可组合,又可扩展。
HyperEVM 及其生态正在完成从 DeFi 游乐场到机构化结算层的跃迁。Anchorage 等合规托管商已支持 HYPE 资产,Balancer、SquidRouter 等蓝筹协议扩展至 HyperEVM,形成自循环的收益飞轮:流动性带来收益,收益被代币化为新资产,这些资产又加深流动性。同时,CeFi 级别的用户体验与速度也在被链上复制:Coinbase 直接整合 Base 上的 Aerodrome,SkyEcosystem 推出一键多操作打包,Unichain 与 Puffer 提供毫秒级确认,SunriseLayer 打造跨流动性 L1。这些创新带来更低延迟、更稳定定价和更好 LP 收益,直接提升市场质量,吸引更大规模的机构资本。与此同时,风险管理也在升级:Aave 的安全模块 Umbrella 已上线,Strata 的分层产品让不同风险承受力的用户能选择不同 tranche;Bedrock 则不断扩展 BTC LST 流动性。过去那种安全直到不安全的二元格局,正被分层化的风险架构取代。保守投资者可买入高级债券,激进者可加杠杆持有次级收益,而协议则借此拓宽用户基础。最终,AMM 与流动性协议也在演变为政策引擎,通过可编程流动性(LBAMM、Uniswap v4 Hooks 等)预设费用、准入和资金规则,实现资本效率最大化。未来的赢家,将是既能缩小 CeFi 与 DeFi 体验差距,又能提供结构化风险管理和流动性政策的协议。(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