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研早报丨政策转折与市场变革:美国加密货币监管框架分析/一览十个潜力空投项目:从交易到预测市场/5000 亿美元的 ETH,都分布在哪些人手里?2025 年以太坊富豪榜揭秘
ChainFeeds Newsletter 每日精选 Web3 深度投研「简报」+ AI 驱动的热点新闻榜单,帮你做出聪明决策
📢 ChainBuzz 热点新闻 |2025.9.3
🔥 美国财长将于周五开始对美联储主席候选人进行一系列面试
🔥 美 SEC 和美 CFTC 联合声明:并不禁止在美注册交易所提供某些现货加密货币的交易
🔥 以太坊基金会将于月内出售 1 万枚 ETH 支持研发,已转入 Kraken
🔥 Starknet:恢复正常运行,链已回滚至区块高度 1,962,681
🔥 稳定币项目 Reflect Money 完成 375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a16z CSX 参投
👨💻 ChainFeeds 投研简报 |2024.9.2
1️⃣ 监管|政策转折与市场变革:美国加密货币监管框架分析
2️⃣ 项目介绍|一览十个潜力空投项目:从交易到预测市场
3️⃣ 观点|从索尼到丰田,为什么他们都要自建区块链?
4️⃣ 数据|5000 亿美元的 ETH,都分布在哪些人手里?2025 年以太坊富豪榜揭秘
5️⃣ 观点|从 WLFI 天价开盘理解加密新趋势
每日精选的加密信息由 ChainFeeds 团队与 AI 共同编写,我们已将内部的信息流工具优化并开放给所有读者及 Web3 行业者使用,测试链接 👇
🌞 Web3 行研早报来自:Web3 行业必读深度资讯「简报」平台|chainfeeds.xyz
🤖️ Web3 热点榜单来自:AI 驱动的 Web3 热点新闻自动聚合工具|chainbuzz.xyz
1️⃣ IOSG 周报|政策转折与市场变革:美国加密货币监管框架分析
导读:在过去三年中,美国对加密货币的立场已发生显著转变 —— 从早期以执法监管为主、相对不友好的态度,逐步转向更具建设性、以规则制定为先的监管模式。
IOSG Ventures:《CLARITY 法案》是美国数字资产监管格局中的重要里程碑,它确立了区块链系统是否被 SEC 认证为成熟系统的核心标准,从而明确区分数字资产应归类为 CFTC 监管下的数字商品,还是 SEC 监管下的证券。七项成熟标准涵盖市值驱动、功能完备、开放互操作、程序化系统、去中心化治理、公正性与分布式所有权。一旦系统获得认证,其原生代币可在 CFTC 监管下作为数字商品交易,其他链上资产则维持既有属性。对于质押服务,《CLARITY 法案》提供了明确的安全通道:纯链上验证器 / 定序器运行与奖励分配无需 SEC 注册,典型如 Lido、Rocket Pool 的 ministerial 模式。但涉及新型质押衍生代币融资或托管型集中分红模式,仍属证券发行监管范畴。对于流动性质押代币(LST),1:1 凭证可获豁免,但叠加再质押策略或收益再分配的资管凭证则属 SEC 监管。去中心化交易所(DEX)方面,原生代币现货交易可免注册,但涉及证券型代币、衍生品或 RWA 则仍受 SEC 或 CFTC 约束。同时,《CLARITY 法案》虽承认 DeFi 协议向 LP 分配费用属终端用户分配,但若治理代币持有人仅凭持有即可获利,仍触发豪威测试,需按证券监管。
2025 年 7 月,美国正式颁布《GENIUS 法案》,这是首部全面规范稳定币的联邦法律。该法案明确,只有获得许可的受监管实体才可发行支付稳定币,并规定发行方必须持有 100% 储备,且限于美元 / 美联储存款、93 天内的短期美债或国债担保的隔夜回购协议。同时,储备资产不得被质押、再抵押或重复使用,确保稳定币完全赎回安全性。GENIUS 法案将发行方业务严格限定为四类:发行与赎回支付稳定币、管理储备资产、提供托管服务及相关支持业务,从根本上隔离高风险活动。由此,银行可能凭借监管优势成为天然的稳定币发行方,路径包括通过子公司或合规科技合作,率先服务企业和白名单交易对手。零售业则利用稳定币降低卡费与缩短结算周期,卡组织如 Visa、Mastercard 已开始引入稳定币结算通道,推动周末与近实时清算。金融科技公司也正构建合规稳定币账户与跨境支付产品,竞争焦点在于简化链上复杂性并满足审计与税务要求。GENIUS 法案的出台标志着稳定币合规化进程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并为其他司法辖区(如香港)提供立法参考,加速全球稳定币监管框架落地。
除 CLARITY 与 GENIUS 法案外,美国近期的加密政策动向还包括退休投资新政与全民投资者机会平等法案。2025 年 8 月签署的行政命令允许 401 (k) 退休计划配置数字资产等另类资产,劳工部需在半年内更新 ERISA 指引,预计会引入安全港清单。短期合规路径将局限于现货 BTC/ETH ETF 及部分专业基金,DeFi 收益与高波动代币难以被纳入。另一个重要进展是众议院通过的《Equal Opportunity for All Investors Act》,拟通过 SEC 知识考试为更多散户投资者打开私募融资通道,降低财富门槛。与此同时,参议员 Lummis 提出的《BITCOIN 法案》提出建立美国战略比特币储备,财政部将在五年内购入 100 万枚 BTC 并锁定 20 年,资金来源为美联储汇款和黄金重估值。这一提案若通过,美国将直接掌控全球近 5% 的 BTC 总量,合法性与价格支撑效应将极为显著,或引发其他国家效仿。然而,该法案涉及美联储独立性与财政赤字风险,推进难度大,目前仍停留在银行委员会阶段,远不及 CLARITY 与 GENIUS 法案的进展。整体来看,美国的监管路线逐渐清晰:通过 CLARITY 定义数字商品,GENIUS 规范稳定币,叠加退休投资与战略储备政策,加密市场正逐步进入制度化与合规化的新阶段。(来源 )
2️⃣ 【英文长推】一览十个潜力空投项目:从交易到预测市场
导读:空投并没有真正死亡。随着噪音减少,奖励的摊薄效应也在降低,真实的长期用户反而能获得更多收益。
Ignas | DeFi Research:一个是 Based,这是建立在 Hyperliquid 之上的增强版交易应用与钱包,覆盖移动端、桌面端和 Telegram,支持现货、永续合约以及未来的 Visa 卡功能。它由 Hashed、Delphi、Newman 与 Spartan 等机构背书,玩法是通过 Based 获取多重叠加的奖励:Hyperliquid 第 2 和第 3 季度的奖励、$BASED 代币的潜在空投、Based 生态其他项目空投(如 PUP)以及 UNIT 空投。团队公开表示积分最终将映射为 $BASED 代币空投,这是最清晰的空投预期之一。缺点是交易手续费比直接在 Hyperliquid 上高出 0.025%。第二个是 Liminal,适合稳定币持有者,提供基于 Hyperliquid 的中性收益金库。用户存入 USDC,通过资金费差和市场中性头寸获得收益,当前年化超过 9.5%。虽然没有官宣积分机制,但用户交互行为很可能在未来被溯源奖励。即使没有代币,收益本身也是可持续的,因此属于「稳健收益 + 潜在空投」的双重选择。
第三个项目是 Legion,最初专注于公开募资,现在拓展至「将初创企业股权、私募信贷和知识产权搬上链」。其市场空间巨大,最近还上线了包含 OpenAI 股权在内的 OTC 交易。逻辑清晰:VC 的收益往往通过代币捕获。参与方式是开户、KYC(用以防止女巫攻击)、绑定社交账户和钱包,并参与代币销售。空投是锦上添花,但仍需谨慎调研,不要盲目参与所有销售。第四个项目是 Fogo,这是一个基于 Solana Virtual Machine 的新 L1 区块链,运行纯 Firedancer 客户端,实现亚秒级出块,专为高频交易场景设计。它已在 2024 年末完成 55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2025 年 1 月又在 Cobie 的 Echo 平台完成 800 万美元公募,估值 1 亿美元。Fogo 使用 Flames 作为积分系统,目前第一季已结束,等待第二季启动。用户可以通过测试网水龙头领取 FOGO 和 fUSD,并在生态 DEX Valiant 与 Ambient 上交互。第五个是 Backpack,被认为有望成为这一轮牛市的合规型中心化交易所。它已收购 FTX EU,获得欧洲监管优势,并融资 3700 万美元,构建合规 CEX 业务。其自带的 Backpack 钱包进一步提升了估值。积分体系按赛季进行,现货交易的积分是永续的两倍,KYC 必须完成。Mad Lads NFT 用户享有自动 VIP 等级。
第六个项目是 Axiom,这是 Solana 生态中尚未发币但日均手续费收入超过 100 万美元的高营收项目,被视为少数具备明显产品市场契合度的协议之一。它可以作为 meme 币与小盘交易平台,也能通过与 Hyperliquid 结合获得双倍空投积分。用户在 Axiom 上的交易越多,等级和积分就越高。项目文档已多次暗示未来会发行代币。接下来是预测市场赛道,作者认为 Polymarket 的潜在空投价值仅次于 Hyperliquid,但并不是唯一选择。Limitless 在 Base 上运行预测和认证市场,已开启第一季积分活动,要求用户至少完成 200 美元交易量,流动性提供者可以稳定获得积分,并设立青铜到钻石的五档体系,最高有 20% 积分加成。每周榜单刷新机制让小额活跃钱包更占优势。另一个项目 Myriad 基于 Abstract 构建,用户交互即可同时获得 Abstract XP 和 Myriad 积分,特色是嵌入式 Flash Markets,可以出现在新闻网站、博客甚至推文中。最后是 Kinetiq,这是 Hyperliquid EVM L1 上的必做项目。用户质押 HYPE 获得 kHYPE,再存入 Earn 模块以获得约 3% 的年化收益,同时还能参与其他空投和积分。作者认为它的低门槛和高预期让人联想到当年 Jito 的空投,属于不可错过的简单选择。总体来说,这些项目将空投与真实产品价值结合,空投只是额外期权,关键在于长期使用和产品本身的可持续性。【原文为英文】( 来源 )
3️⃣ 【英文长推】从索尼到丰田,为什么他们都要自建区块链?
导读:传统公司开始打造自己的 Layer1 或 Layer2 区块链,要么从零搭建自己的技术栈,要么基于现有的框架,将自身用户带到链上。
blocmates.:企业链这个词曾经是加密圈里难以想象的组合,但如今它正在成为现实。这里所说的企业链,并非指传统 IT 意义上的企业内部链路,而是指由大型传统公司直接开发或主导的 Layer1/Layer2 区块链。与近乎赛博朋克式的加密原生链(强调去中心化、抗审查、透明度)不同,企业链更注重规模化、合规性和控制权,服务对象主要是机构与现有用户群体。2026 年或将成为这一趋势集中爆发的一年。当前,已有多家巨头下场布局:索尼(Sony)推出基于 OP Stack 的以太坊 L2 Soneium,意图把旗下庞大的游戏、音乐、金融和娱乐用户引入链上,并通过孵化器推动开发者生态;Stripe 携手 Paradigm 打造 EVM L1 Tempo,聚焦全球支付和稳定币结算,以降低成本、加快结算;Google Cloud 与 CME Group 合作开发 GCUL(Google Cloud Universal Ledger),一个基于 Python 智能合约的许可型账本,服务抵押品管理与结算流转;Circle 则在 IPO 之后启动了 Arc 公链,以 USDC 作为原生 Gas 代币,支持亚秒级结算、内置外汇清算和隐私转账,目标是将稳定币支付完全链上化。此外,FIFA 正在 Avalanche 子网中搭建自有链,J.P. Morgan 推出 Kinexys 区块链与存款稳定币,丰田(Toyota)则利用 Avalanche 开发移动编排网络(MON)。这些项目背后共同的逻辑是:企业不再满足于租用公共链,而是要通过自建链掌控技术堆栈、用户渠道与数据流,从而实现长期的竞争优势。
为什么传统企业要自建链?首先,现有公链并不能完全满足其需求,速度、安全、费用波动与经济模型的不确定性是显著痛点。例如,以太坊的 Gas 价格会随着 ETH 价格大幅波动,对企业级应用而言风险过高。其次,自建链意味着企业掌握完整的用户入口与数据流,这是极具价值的衍生资产,比起在公链上租用基础设施,企业更倾向于把基础设施掌握在自己手中。最后,定制化是核心诉求:企业链可以内置合规模块、专用经济激励机制以及高性能架构,避免受制于公共网络的技术或治理折衷。展望未来,企业链大概率会呈现出混合型生态格局:一方面维持高度合规、许可制的链路来服务机构和敏感业务,另一方面也会与公共加密网络互操作,以获取流动性与用户价值。更重要的是,企业在用户体验上具备先天优势 —— 数十年的传统业务经验、雄厚的资本与成熟的运营模式,使它们更有可能提供比加密原生链更友好的应用入口。虽然这意味着在去中心化和开放性上做出妥协,但对最终用户而言,能否获得快速、可信、低摩擦的体验往往比技术理念更重要。
企业链的兴起标志着加密技术正逐渐渗透进全球基础设施,也意味着「我们已不再那么早期」。这一趋势当然伴随取舍:合规、效率与控制的优先级往往高于去中心化,可能弱化了加密世界无许可创新的精神。然而,若以主流采用为目标,这些妥协或许是必要的。随着 FIFA、丰田、J.P. Morgan 等机构的加入,未来加密原生与企业原生的生态边界会越来越模糊。事实上,即便在公共链内部,验证者数量、架构设计、去中心化程度本就存在诸多争议,但最终用户似乎并不在意交易是落在公共 L1、联盟链还是企业子网上 —— 只要应用体验足够流畅、安全、可靠即可。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链的出现其实是对加密技术成熟度的一种验证,它告诉我们:区块链已从小众的极客实验,逐渐演变为全球机构和企业愿意依赖的底层基础设施。在未来 2-3 年,我们很可能见证一个混合世界:既有去中心化、抗审查的公链,也有服务于合规与规模的企业链,而二者通过跨链与互操作层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更庞大、更复杂的全球链上经济体系。【原文为英文】( 来源 )
4️⃣ 5000 亿美元的 ETH,都分布在哪些人手里?2025 年以太坊富豪榜揭秘
导读:以太坊 ETH 的 70% 由前 10 个地址持有,主要包括质押合约、交易所和机构。Beacon 存款合约持有 54.58% 的 ETH,机构如贝莱德、富达等持有大量 ETH。ETH 所有权从早期个人转向机构和平台。
火星财经:截至 2025 年 8 月,以太币的流通供应量约为 1.2071 亿 ETH,自 5 月份 Pectra 升级以来,发行量几乎稳定在零附近。这样的供给背景,为理解 ETH 所有权的集中分布奠定了基础。截至 8 月 4 日,前 10 个以太坊地址共计持有 8390 万 ETH,占总供应量的 70%。进一步来看,前 200 大地址合计控制超过 6276 万 ETH,比例达到 52% 以上,这其中大多数地址与质押合约、交易所流动性、跨链桥接或托管基金密切相关。与比特币鲸鱼长期休眠不同,以太坊鲸鱼地址几乎都在积极参与,成为支撑质押和 DeFi 基础设施的枢纽。最大的单一持币地址是 Beacon 存款合约,持有约 6588 万 ETH,占总供应量的 54.58%,与 2025 年 3 月的报告(55.6%)基本一致。该合约是所有验证者进入网络的入口,每位验证者需存入至少 32 ETH 才能参与保护网络安全。即便在 2023 年开放提现后,资金也无法即时提取,需经历解绑和协议清扫流程。这使得 Beacon 合约不仅是最大的 ETH 持有者,更在机制上强化了验证者责任。但批评者指出,将一半以上供应集中于一个合约,一旦出现协同退出或协议漏洞,将带来系统性风险。
在 Beacon 合约之后,最大的持币者来自各大交易所与托管机构。截至 2025 年 8 月 22 日,Coinbase 钱包持有约 493 万 ETH(占总供应量的 4.09%),币安持有 423 万 ETH(3.51%),Bitfinex 328 万 ETH(2.72%),基础跨链桥约 171 万 ETH(1.4%),Robinhood 166 万 ETH(1.37%),Upbit 136 万 ETH(1.13%)。这些地址代表着支撑以太坊流动性的重要基础设施,包括现货流动性、质押衍生品如 cbETH,以及跨链资产桥。机构方面,贝莱德 iShares 以太坊信托(ETHA)成为 2025 年最大的黑马之一,净流入达 97.4 亿美元,持有超过 300 万枚 ETH,占供应量的 2.5%。灰度的 ETHE 依然管理着 113 万 ETH,富达的以太坊基金 (FETH) 也吸引了 14 亿美元资金流入。Bitwise 亦从单一比特币产品拓展至 ETH 基金并提供质押功能。截至目前,这些机构合计控制超过 500 万枚 ETH(占总供应量的 4.4%),标志着「ETF 质押 + 机构治理」的新一代鲸鱼崛起。相比传统个人鲸鱼,机构型鲸鱼具备监管背书与合规性,正重塑 ETH 的流通格局,代表 DeFi 与传统金融结合的新趋势。
除了智能合约与交易所外,越来越多上市公司也在效仿 MicroStrategy 的比特币战略,但加上了质押逻辑,将 ETH 纳入资产表。Bitmine Immersion Technologies 持有 776,000 ETH(约 20 亿美元),SharpLink Gaming 收购 480,000 枚 ETH,Bit Digital 控制 120,000 枚,BTCS 报告持有 70,028 枚 ETH。大多数公司选择质押 ETH 获取年化 3%-5% 的收益,将以太坊可编程性、稳定币生态和监管清晰度作为长期战略基石。在个人方面,联合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持有约 25-28 万 ETH,Consensys 创始人 Joseph Lubin 被传约持有 50 万枚,Winklevoss 双子约 15-20 万枚,另一位联合创始人 Anthony Di Iorio 约 5-10 万枚。更具戏剧性的是,早期投资者 Rain Lõhmus 在 ICO 阶段购入 25 万 ETH,但遗失私钥,价值近 9 亿美元。至于追踪方式,Nansen 的 Token God Mode、Dune Analytics 与 Etherscan 提供链上数据标记和分类,帮助识别鲸鱼钱包,但仍存在冷钱包遗漏、存款地址重复等不确定性。Etherscan 显示,独立地址超过 1.3 亿个,但持有至少 1 ETH 的地址不足 130 万个,不到总数的 1%,这意味着即便只有 1 ETH,也能跻身以太坊前 1% 的「稀缺持有人」行列。( 来源)
5️⃣ 从 WLFI 天价开盘理解加密新趋势
导读:Crypto 的下一个十年,可能不再属于改变世界的极客,而是属于懂得如何把链上世界包装成华尔街能理解的金融产品的人。
Haotian:1)To 华尔街机构,一个华尔街 DATs 新叙事的风靡就盖过了之前 layer2、BTCFi、ZK 等诸多技术叙事,事实证明来自机构的采纳才会真正带来增量,哪怕它们其中大部分操盘者都包藏祸心;
2)注重资本效率,市场不再聚焦 TPS 军备赛以及表面的 TVL Show,而开始关注如何让有限的资金产生更多的 Yield 收益。
3)金融工程 > 技术概念,Crypto 从金融向非金融领域的扩展似乎是一个怪圈,每一个周期都在讲外拓 Mass Adoption,但到最后都会回到最本质的金融交易场景。复杂的密码学和共识机制魅力早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深谙金融业务的结构化产品设计。
4)B2B2C 模式取代纯 C 端叙事,事实早已证明能服务好散户且 Drive 散户走的生意模式在币圈就只有一个:交易所,既中心化又霸权垄断不那么 Cool 的地头蛇模式。一般的 Builder 想围绕 Onchain 做创新,选择先服务好机构,再让机构服务散户的模式是聪明且明智的。
5)合规成了创新的准入门槛,曾几何时 Crypto 创新合规都不是第一性原理,基本都是事后补票,但新趋势下先拿牌照在做产品,比先做产品再寻求合规更有效。或者说,合规成了新的不公平竞争优势,比如掌握政府资源优势的 TRUMP 家族对币圈的降维打击。(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