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研早报丨巨鲸用 22 亿美金投票:为何他们卖出 BTC,却选择质押 ETH/从 zkVM 到开放证明市场:RISC Zero 与 Boundless 解析/叙事错位时代的加密投资逻辑
ChainFeeds Newsletter 每日精选 Web3 深度投研「简报」+ AI 驱动的热点新闻榜单,帮你做出聪明决策
📢 ChainBuzz 热点新闻 |2025.8.26
🔥 Fusaka Devnet 5 预计将于下周三发布,开发人员仍计划于 11 月初发布主网
🔥 Huma Finance 将开启第一季空投,总供应量的 2.1% 将用于空投
🔥 Pudgy Penguins 将推出灵魂绑定代币 Early to the Party
🔥 美 SEC 推迟 Canary 现货 PENGU ETF 及灰度现货 Cardano ETF 申请决议
🔥 Heritage Distilling 完成 2.238 亿美元私募轮融资,现持有超 5320 万枚 IP 代币
👨💻 ChainFeeds 投研简报 |2024.8.25
1️⃣ 项目介绍|全球最「暴利」公司易主:11 人组建的加密团队,人均创收 1 亿美元
2️⃣ AI|智能层如何突破 DeFi 复杂性瓶颈?
3️⃣ 市场|巨鲸用 22 亿美金投票:为何他们卖出 BTC,却选择质押 ETH?
4️⃣ 项目介绍|从 zkVM 到开放证明市场:RISC Zero 与 Boundless 解析
5️⃣ 观点|叙事错位时代的加密投资逻辑
每日精选的加密信息由 ChainFeeds 团队与 AI 共同编写,我们已将内部的信息流工具优化并开放给所有读者及 Web3 行业者使用,测试链接 👇
🌞 Web3 行研早报来自:Web3 行业必读深度资讯「简报」平台|chainfeeds.xyz
🤖️ Web3 热点榜单来自:AI 驱动的 Web3 热点新闻自动聚合工具|chainbuzz.xyz
1️⃣ 全球最「暴利」公司易主:11 人组建的加密团队,人均创收 1 亿美元
导读:项目完全自筹资金,拒绝风险投资,坚持社区主导所有权,通过代币空投分配实现用户共建。
PANews:Jeff Yan 出生于美国加州帕洛阿尔托,父母均为中国移民。从少年时代起,他便展现了极强的数理天赋:2012 年代表美国参加国际物理奥赛获银牌,2013 年再度出战摘得金牌并名列第 24 名,成为帕洛阿尔托高中历史上首位在该竞赛获奖的毕业生。凭借这份顶级做题家的履历,他顺利进入哈佛大学主修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毕业后,Jeff 加入高频交易巨头 Hudson River Trading 担任量化交易员,深入研究美国股市并设计低延迟系统,理解了做市商流动性供给与交易流如何影响市场效率。2018 年,他被加密行业吸引,尝试构建以太坊二层预测市场,因监管与用户不足失败后转向交易。2020 年,他创立加密做市公司 Chameleon Trading,在牛市期间迅速成为中心化交易所的重要流动性提供者。FTX 崩盘后,他深刻意识到用户更重视自我托管,市场需要既去中心化又具备 CEX 体验的交易所,这成为 Hyperliquid 的起点。
不同于传统初创公司依赖风投融资、迅速扩张,Jeff 坚持 Hyperliquid 完全自筹资金,未引入风险资本。他强调,创业目的不是财富,而是创造有意义的产品。Hyperliquid 从第一天起就坚持社区主导所有权,通过用户交易直接分配代币,避免风险投资者成为网络的主要股东,让风投控制网络是去中心化的伤疤。在团队建设上,Hyperliquid 保持小而精,核心成员仅 11 人,约半数为工程师,其余负责产品和运营。团队没有营销部门,保持扁平与高效。Jeff 在招聘上极为挑剔,坚持只吸纳极其聪明、上进并热爱事业的人。他认为雇错一个人比不雇更糟。团队不制定宏大的路线图,而是专注于眼前最重要的下一步,相信方向正确但避免陷入冗长计划。Jeff 在管理上给予团队自主,同时自己仍深度参与技术环节,确保整体把控。这样的轻资产、自主驱动模式,成为 Hyperliquid 独特的发展路径。
Hyperliquid 并未采用 AMM,而是完全链上订单簿撮合的永续合约交易所,其底层是团队自建的高性能 Layer 1,支持每秒处理 20 万笔交易,用户体验接近中心化交易所。平台引入特殊规则,降低高频吃单的优先级,鼓励做市商报出更紧价差,从而改善定价。流动性方面,Hyperliquid 建立了协议级资金池 HLP,任何用户可存入资金参与做市和清算,而非依赖特定做市机构,保障透明与公平。代币 HYPE 于 2024 年推出时,31% 通过空投分配给 94,000 名用户,强化社区属性。凭借链上完全透明、资金对手公开可查,Hyperliquid 吸引了众多机构与加密巨鲸,迅速积累信任与流动性。2023 年上线不足百日,日交易量即突破 10 亿美元;2025 年 7 月单月交易量约 3200 亿美元,协议收入达 8660 万美元。数据显示,其在去中心化衍生品市场的份额已超过 80%,日交易量屡破 50 亿美元,被社区誉为链上币安,在短短两年间完成了从零到巅峰的跨越。(来源 )
2️⃣ 【英文长推】智能层如何突破 DeFi 复杂性瓶颈?
导读:DeFi 的未来,是由自主金融智能驱动的激进简化。
Renç Korzay:在传统互联网产品中,最具突破性的创新往往都呈现为极简的用户界面,却隐藏着极其复杂的后台系统。例如:Google 只需一个搜索框,却在背后调用了全球分布式数据中心与复杂的 PageRank 算法;Amazon Prime 的 Buy Now 按钮背后是预测算法、仓储机器人和全球物流体系;Apple Pay 的两次点击背后是 NFC 协议、代币化支付与生物识别;Tesla FSD 让用户只需输入目的地,却在后台运行神经网络、实时决策与持续 OTA 更新。公式其实很简单:复杂的后台 + 极简的前端 = 魔法般的体验。然而,今天的 DeFi 却恰好相反:几乎零抽象,所有复杂性赤裸裸地展现在用户面前。比如,仅仅是稳定币收益优化这一看似简单的操作,就需要用户跨多个平台调研、理解不同风险模型、实时监控收益率、计算 gas 成本和滑点、再手动执行一系列繁琐操作。大部分用户在复杂性之墙前选择放弃,DeFi 的参与范围也因此局限在少数资深玩家。真正阻碍行业普及的并不是性能或新协议,而是没有人把复杂性抽象掉,让用户感受到魔法般的简单。
针对这种困境,Giza 提出了解决思路:在交互层直接嵌入智能代理,让复杂的金融策略在后台自动执行,用户只需表达最简单的目标。核心在于构建自主代理(autonomous agents),它们是用户与协议之间的智能桥梁,能全天候读取市场数据、分析收益与风险,并执行最优策略。第一个产品 ARMA 就验证了这种模式在稳定币收益优化上的有效性:用户只需存入 USDC,即可自动获得优化收益。而在后台,ARMA 持续监控数十个借贷协议,实时分析利率与风险,计算最优执行路径,并自动进行资金调度。结果显示,相比静态策略,用户的收益提升了 83%,同时免除了繁琐的人工管理。换句话说,ARMA 将原本高门槛的复杂操作,转化为一种极其简单的存入即赚体验。这不仅仅是工具的改进,而是开启了一种全新的交互范式:用户只需设定目标,代理便自动完成策略执行。ARMA 只是起点,未来 Giza 计划推出更多代理,覆盖 DeFi 的各个复杂环节。
展望未来,代理原生(agent-native)的 DeFi 将彻底改变用户体验。用户不再需要自己摸索协议、计算套利或手动追逐空投,而是通过智能代理一键实现目标:部署代理去完成 HyperEVM 空投任务;部署代理捕捉资金费率套利;或是让代理自动寻找最安全的收益策略以对抗通胀。每个代理还能根据用户的风险承受能力、资金规模和偏好进行个性化调整。这一演进逻辑与 Google、Amazon、Tesla 等的产品革命如出一辙:把不可能的复杂抽象成毫不费力的简单,让用户忘记背后的艰难。随着 DeFi 协议与金融工具日益复杂,系统能力与用户可及性之间的鸿沟只会进一步拉大,而智能代理就是连接两者的关键桥梁。Giza 正在打造这一智能层,让金融目标输入、最优执行输出,其余一切皆隐形。这标志着 DeFi 将从让用户适应复杂系统转向让系统适应用户需求。未来的 DeFi 将是以自主金融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彻底简化革命,让数十亿用户而非少数高手都能轻松进入去中心化金融世界。【原文为英文】( 来源 )
3️⃣ 巨鲸用 22 亿美金投票:为何他们卖出 BTC,却选择质押 ETH?
导读:加密世界的价值评估体系,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范式转移。
火星财经:2025 年 8 月 25 日,加密市场见证了历史性一幕:一位身份神秘但持仓历史可追溯至比特币创世初期的远古巨鲸,卖出近 2 万枚 BTC(约 22.2 亿美元),换取 45 万枚 ETH,并立刻将超 11 亿美元投入以太坊 PoS 质押。这一举动不同于传统的获利了结,而是资金从价值储藏流向价值生成的战略转移。比特币是非生产性资产,价值核心在于稀缺性和抗通胀属性,但无法直接产生现金流。而 ETH 在 PoS 机制下通过质押获得持续的实际收益率,成为具备现金流的生产性资产。巨鲸此举显示早期加密富豪的财富观正在从资本利得,向更成熟的食利模式转变。同时,这也印证了 Willy Woo 提出的远古抛压理论:比特币上涨乏力,源于早期低成本巨鲸不断抛售。但这笔资金并未流出市场,而是转投以太坊,使 ETH 形成新的资金蓄水池。于是,一边是比特币端远古供应被激活带来抛压,一边是以太坊端吸纳存量资金并转化为质押护城河。这种一出一进的格局,是 ETH/BTC 汇率走强最核心的解释。
巨鲸的换仓不仅是战术动作,更反映了两大公链在发展轨迹上的差异。比特币的甜蜜烦恼在于早期万倍收益的巨额筹码换手,造成市场长期上行沉重压力,这是其走向完全成熟的必经阵痛。相比之下,以太坊展现出生态飞轮的特征,价值捕获由三大引擎驱动:其一是 PoS 质押的供应黑洞,最新数据显示,尽管存在 84.6 万枚 ETH 的退出队列,但等待进入质押的数量正快速增加,显示机构和长期投资者的热情;其二是稳定币结算层的网络效应,以太坊上 USDC 月转账额近 7500 亿美元,规模堪比银行系统,每一笔交易都带来 Gas 消耗与 ETH 销毁,为 ETH 提供坚实的价值支撑;其三是超声波货币叙事,在质押和销毁机制下,ETH 在繁忙时段进入通缩,动态稀缺性与生态繁荣正相关。三者构成强大正循环:生态越繁荣,ETH 越稀缺,价格预期越高,资金与开发者越多,推动进一步繁荣。这一飞轮效应,使以太坊在与比特币的对比中展现出更强的成长弹性与资本效率。
在战术与生态基础之外,Arthur Hayes 的宏观预言提供了终极催化剂。他预测未来数年,美国将主动引导 10-13 万亿美元的欧洲美元市场回流至区块链稳定币生态,加密市场将承接前所未有的流动性。Hayes 更以行动佐证,8 月 22 日亲自回购 ETH 并喊出涨至 2 万美元的目标,得到积极质押 ETH 的上市公司响应。这意味着,当稳定币洪流寻找高效、安全、可组合的平台时,以太坊是唯一选择。远古巨鲸的操作正与这一逻辑共振:将 22 亿美元 BTC 换成 ETH 并质押,踩准稳定币迁徙与 ETH 需求爆发的节奏。这一信号表明,加密市场正经历价值评估体系的范式转移:从以稀缺性为主导的价值储藏逻辑,迈向以真实收益与经济效用为核心的生产性资产逻辑。比特币仍是数字黄金的基石,但资本的天平已不可逆转地向以太坊倾斜。ETH/BTC 汇率不仅是交易对,更是加密从 1.0 走向 2.0 的映照。远古巨鲸用数十年财富投出的这一票,标志着加密世界从 HODL 文化迈向 Yield+Utility 时代,而这可能仅仅是开始。( 来源 )
4️⃣ 从 zkVM 到开放证明市场:RISC Zero 与 Boundless 解析
导读:尽管当前仍存在证明生成开销较大、开发电路复杂等挑战,但 ZK 的工程可行性与落地程度已远超其他路径,成为采用度最高的可信计算框架。
Jacob Zhao:零知识证明(ZK)的发展经历了数十年,从 1980s 的理论奠基,到 2010s 的 zk-SNARK 落地,再到 2020s 的全面产业化。其演进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理论与效率突破,MIT 学者提出交互式证明,后续出现非交互式 NIZK 与 zk-SNARK,但早期依赖可信设置。随后,Zcash 将 zk-SNARK 应用于隐私支付,成为区块链的首次大规模实践,但因计算成本高昂,应用受限。第三阶段则是全面爆发,ZK Rollup 成为以太坊扩容核心路径,zk-STARK 消除了可信设置,zkEVM 与 zkVM 则推动智能合约与任意程序的可验证执行。进一步的 zkCoprocessor 将复杂计算外包,zkMarketplace 则推动证明算力市场化,ZK 开始成为区块链「可信 CPU」。在应用层面,ZK 的价值集中在三大场景:扩容(如 zkRollup、zkEVM),隐私保护(Zcash、Aztec、zkKYC),以及跨链互操作(zkBridge、轻客户端验证)。同时,它正在扩展至 AI(zkML)、金融合规(PoR、审计)、以及 GameFi、DeSci 等更广阔领域。总体来看,ZK 已从晦涩的密码学概念,成长为加密行业的核心计算与信任基石。
以太坊扩容推动了 zkEVM 的发展,但其兼容与性能间存在权衡:从完全等价的 Type 1(Taiko),到高兼容性的 Type 2(Scroll、Linea),再到部分兼容(zkSync Era)和语言级兼容(Starknet Cairo),都面临电路复杂度与证明性能瓶颈。由此,通用 zkVM 开始崛起,摆脱 EVM 依赖,走向「链无关的可信计算」。zkVM 基于通用指令集(RISC-V、LLVM IR、Wasm),可直接运行 Rust、C/C++ 等语言编译结果,提供如 RISC Zero、Succinct SP1、Delphinus zkWasm 等代表方案。RISC Zero 依托 RISC-V 的开放性与简洁性,形成了完整的产品矩阵:zkVM 作为通用可信计算环境,Steel 作为 zkCoprocessor 外包复杂逻辑,Bonsai 提供 SaaS 化证明服务,而 Boundless 则将证明进一步市场化。其逻辑链条是 zkVM → zkCoprocessor → zkMarketplace,从以太坊扩容工具进化为「普适可信计算基础设施」。这种演进为跨链验证、AI 计算与链上大规模数据处理提供了基础,标志着零知识证明进入模块化、市场化的新阶段。
RISC Zero 推出的 Boundless 协议,旨在构建通用零知识计算市场,将高成本的证明生成任务解耦并外包给去中心化的 Prover 网络。其核心创新是 Proof of Verifiable Work(PoVW),将算力转化为可验证的真实计算,避免传统 PoW 的无效消耗。Boundless 的应用包括:为 EVM 提供无限算力的 zkCoprocessor Steel,帮助以太坊合约突破 Gas 限制;为 Rollup 提供加速与安全升级的 OP Kailua,支持从乐观到 ZK Rollup 的平滑过渡;以及 The Signal,将以太坊信标链的最终性事件压缩为 ZK 证明,实现跨链互操作。2025 年 7 月,Boundless 主网 Beta 在 Base 上线,截至 8 月 18 日,累计处理 542.7 万亿计算周期、39.9 万笔订单,日均订单数突破 1.5 万,履约成功率高达 98%–100%。算力峰值超 25.9 MHz,单周期成本接近零 Wei,展现了指数级增长与成本优势。比特大陆、6block 等矿工群体正加速加入,推动产业化。其原生代币 ZKC 总量 10 亿,采用逐年递减通胀,并与 PoVW 绑定,承担质押、激励与治理功能,为 ZK 市场提供经济与安全锚点。( 来源)
5️⃣ 【英文长推】叙事错位时代的加密投资逻辑
导读:每一轮周期都有其独特的叙事,而当下市场正处在多个矛盾故事的拉扯之中:一方面是比特币的季节性规律和减半后的新动态;一方面是美联储鸽派言论和顽固的通胀;还有债券市场的陡峭化,它既可能预示宽慰,也可能暗示衰退。
arndxt:2025 年市场正处于叙事冲突期:比特币的历史季节性疲软与减半后上涨逻辑对撞,美联储鸽派言论与顽固通胀矛盾,债市陡峭化既可能预示复苏也可能意味着衰退。短期来看,九月或将成为比特币全年尚未显现的高波动节点。历史上,九月常是比特币表现最差的月份,反复出现多头爆仓与价格回撤。但不同于以往,今年处于减半后的关键阶段 —— 过去周期中,减半年份的三季度往往偏向上涨。更值得注意的是,2025 年至今比特币未出现单月 +15% 甚至 +30% 的爆发行情,意味着波动被压缩,而牛市中的大幅波动通常呈现簇状爆发。随着仅剩四个月,问题不在于波动是否回归,而在于何时到来。投资者需意识到,若九月出现季节性回调,这反而可能成为四季度行情全面爆发前的最后入场窗口。换言之,「短期疲软 + 减半后长期强势」的错位,将塑造市场的重要节奏。
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的讲话被市场误读为「大幅宽松」信号,实际更为谨慎:他开放了九月降息的可能性,但强调不会启动长期宽松周期。他同时直言关税正推高物价,这种「一次性价格上移」不可掉以轻心,联储不能让通胀预期失锚。更重要的是,美联储已正式放弃 2020 年的「平均通胀目标制」,回归 2012 年的平衡模式:不再容忍高于 2% 的通胀,更不会只关注就业不足。这意味着政策框架趋向收紧,而市场却在押注持续降息,形成悖论:在核心通胀上行、就业放缓之际,美国却因债务负担无法承受长期高利率,被迫在「滞胀」背景下降息。其结果是,美联储的可信度正成为最大风险锚点,若 2% 目标从「锚点」沦为「愿景」,债券、股市与硬资产的估值体系将被重置。在此环境下,稀缺资产(比特币、以太坊、黄金、优质股权)是抵御货币稀释的理性选择。债市方面,10Y-2Y 利差已从深度倒挂修复至 +54bp,表面似乎是正常化,但历史警告:2007 年的再度陡峭正是崩盘前兆。如今曲线变陡更多是因短端利率下跌快于长期通胀预期,意味着市场在押注「降息 + 高通胀」,这是一种极脆弱的组合。
在宏观波动之外,加密市场自身也面临结构性考验。过去两年,上市公司与机构(如 MicroStrategy、Metaplanet、ETH 企业)持续增持 BTC 与 ETH 国库储备,成为需求核心支柱。但随着净值溢价逐步收窄,这些机构随时可能从买方转为卖方,形成反向冲击。回顾历史,2017 年的 ICO 热潮、2021 年的 DeFi/NFT 杠杆,最终都因资金流机制反转而导致周期终结。2025 年的潜在风险点,或在于「加密国库」模式走到极限,引发需求向供给的转折。更高层次上,本轮周期的主题不是单一利多或利空,而是叙事与机制的错位:比特币的九月疲软与减半后的长期利好并存,美联储在「滞胀」背景下被迫降息,债市的陡峭化既像复苏又像衰退信号,而加密的国库需求随时可能反转为抛压。在这种「叙事碰撞」的格局中,真正的资产不是某个单一故事,而是「波动性本身」。对于投资者而言,核心策略不是选边站,而是提前识别叙事断裂点,利用对冲与仓位管理拥抱波动,把不确定性转化为收益。【原文为英文】(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