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研早报丨加密超级应用时代,数据基础设施做好准备了吗/新一轮发币潮来了,盘点 10 个值得关注的 Launchpad/以太坊新征途:迈向 10,000 TPS 与「ZK 一切」的终极愿景
ChainFeeds Newsletter 每日精选 Web3 深度投研「简报」+ AI 驱动的热点新闻榜单,帮你做出聪明决策
📢 ChainBuzz 热点新闻 |2025.8.27
🔥 特朗普媒体平台将集成 Crypto.com 数字钱包
🔥 Rex Shares 申请推出支持 BNB 质押的 ETF
🔥 Canary 申请 TRUMP ETF
🔥 YZi Labs 宣布投资 USD.AI
🔥 美股上市公司 CIMG 宣布将 FLOCK 纳入战略储备
👨💻 ChainFeeds 投研简报 |2024.8.26
1️⃣ 项目介绍|加密超级应用时代,数据基础设施做好准备了吗?
2️⃣ 项目介绍|新一轮发币潮来了,盘点 10 个值得关注的 Launchpad
3️⃣ Solana|10 亿美金押注 Solana!这次暴跌是抄底黄金坑?
4️⃣ 以太坊|以太坊新征途:迈向 10,000 TPS 与「ZK 一切」的终极愿景
5️⃣ RWA|传统企业入局 RWA 要花多少钱?
每日精选的加密信息由 ChainFeeds 团队与 AI 共同编写,我们已将内部的信息流工具优化并开放给所有读者及 Web3 行业者使用,测试链接 👇
🌞 Web3 行研早报来自:Web3 行业必读深度资讯「简报」平台|chainfeeds.xyz
🤖️ Web3 热点榜单来自:AI 驱动的 Web3 热点新闻自动聚合工具|chainbuzz.xyz
1️⃣ IOSG 周报|加密超级应用时代,数据基础设施做好准备了吗?
导读:在 Meme 狂潮、高性能公链爆发与 AI 商业化的三重共振下,链上数据赛道正在经历结构性转折。交易速度、数据维度与执行信号的迭代,让看得见的图表不再是核心竞争力,真正的护城河正在转向能帮用户赚钱的可执行信号与支撑这一切的底层数据能力。
IOSG Ventures:在上一轮周期中,链上交易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基础设施迭代,而进入新周期后,随着底层逐步成熟,以 Pump.fun 为代表的超级应用正成为新的增长引擎。这类应用凭借统一的发行机制与流动性设计,营造出公平原始、暴富频出的交易场景,显著改变了用户的收益预期与交易习惯。与此同时,市场对交易环境的要求正快速提升:更低摩擦、更快确认、更深流动性。交易场所已从以太坊大规模迁移至 Solana 和 Base 等高性能公链及 Layer2 Rollup,其交易量级已比上周期提升 10 倍以上。例如 Solana 近 30 天日均 TPS 超过 1200,每日交易数超 1 亿笔,账本数据以每年 80-95 TB 的速度扩张。今年下半年,Solana 计划通过 Alpenglow 将确认时间降至 150ms,而新一代公链 MegaETH 的目标是 10ms 实时出块。然而,下游数据基础设施仍多依赖批处理 ETL,造成延迟明显。以 Dune 为例,Solana 合约交互事件通常延迟 5 分钟,协议层聚合数据甚至需等待 1 小时,这与链上百毫秒级确认的速度完全脱节,无法满足高频交易的需求。这种延迟问题迫使数据平台探索实时流式架构与更强的解码能力。
在 Meme 交易狂潮中,市场对速度的敏感性被放大到极致,交易者争夺的核心不再只是认知优势,而是毫秒级的执行效率。在 Bonding Curve 定价的一级市场中,代币价格随买入需求呈指数式上升,哪怕延迟一分钟,入场成本就可能相差数倍。研究显示,最赚钱的玩家通常愿意支付 10% 的滑点来抢先三个位次入块。这样的财富效应推动交易工具不断迭代:从 Uniswap 时代的手动设置滑点与 Gas、到 BananaGun 狙击 Bot 的自动化执行、再到 PepeBoost 的开池实时推送,直至 GMGN 将多维行情数据、K 线与交易执行合并为一体化终端,被称为 Meme 交易的 Bloomberg Terminal。随着工具门槛降低,竞争前沿滑向了数据本身:谁能更快捕捉信号、谁就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建立优势。Pump.fun 的成功正是这一逻辑的体现,其累计营收已突破 7 亿美元,接近上个周期消费级龙头 OpenSea 的两倍。速度已经从可选项变成了生死线,成为 Meme 市场最大的红利分配机制。
Memecoin 的本质是注意力的金融化,叙事与流量是其价格驱动力。K 线只能呈现表层,而真正的交易优势来自多维数据的整合:链下舆情、链上持仓与两者的精准映射。如今的交易辅助工具正将「链上 × 链下」打通,形成闭环。例如,XHunt 可分析某代币被哪些 KOL 关注,6551 DEX 则整合推特、官网与交易数据生成实时 AI 报告。情绪指标也被量化,Cookie.fun 将舆情情绪叠加到价格图表,使链下情绪成为新的技术指标。更深一层是水下数据的解析,即从账本公开交易中推演不可见的意图:资金流向、庄家建仓、KOL 小号操作、筹码集中度等。GMGN 就将聪明钱、VC 地址、开发者钱包、老鼠仓等标签与社交账号映射,帮助用户在秒级行情中规避风险、寻找 Alpha。Crypto 账本的公开性,使其相当于开源版订单流数据,为实时挖掘提供了巨大空间。随着竞争演化,链上数据的命题已从可视化转向可执行,真正的优势在于能否洞察水面之下的驱动力,形成交易者的核心壁垒。(来源 )
2️⃣ 新一轮发币潮来了,盘点 10 个值得关注的 Launchpad
导读:平台核心竞争维度:公平性、门槛、项目资源、模式创新。
Biteye:Heaven 是新崛起的 AMM+Launchpad 平台,发行和交易一体化,项目无需迁移到外部 DEX。所有交易手续费都留在平台,用于回购并销毁 $LIGHT,持有者可直接分享红利。相比之下,Pump.fun 虽然赚钱,但缺少这种回馈机制。
Zora 是 Base 链上的社交 + 创作者经济协议,核心玩法是发内容 = 发项目。你发一条文字或图片,它就会自动发射资产。ZORA 代币曾连续 20 天拉了 10 倍,而今年 4 月,Coinbase Base 链官方号发了句「Base is for everyone」,被自动铸造资产,很多人以为是官方,结果一拥而上,把市值炒到 1700 万美元,最后又快速回落 90%。
Believe 前身是 Clout,最早玩名人圈子,后来转向社交资产化,带火了 ICM 叙事。用户只需在推特发一条带 @launchcoin 的推文,就能自动生成项目。市值超 10 万美元后,还会自动上线 Meteora 等交易平台。LAUNCHCOIN 曾 3 天暴涨 50 倍,市值冲到 3 亿美元。更名前的 $PASTERNAK 一度接近归零,但更名后 24 小时又从 100 万拉到 2200 万。平台项目里不少也给过散户十倍以上机会。
Pump.fun 算是链上资产发行潮的开山鼻祖,直接把 Meme 玩法做爆了。上传名字、Logo、简介等,就能自动生成合约和初始流动性池。价格用的是联合曲线模型,买的人越多,价格越高。当市值达到指定阈值,智能合约也会把流动性自动迁到外部 DEX,无缝接入更大市场。
BONK 社区在 2025 年 4 月推出的平台,玩法类似 Pump.fun,但更强调社区分红。交易费用会部分回馈给 BONK 持有者和生态建设者,强化社区激励。( 来源 )
3️⃣ 10 亿美金押注 Solana!这次暴跌是抄底黄金坑?
导读:三家顶级机构计划筹集 10 亿美元收购 Solana(SOL)代币,组建全球最大 SOL 储备库。
火星财经:此次由 Galaxy Digital、Jump Crypto 和 Multicoin Capital 三巨头共同推动的 10 亿美元 SOL 储备计划,被视为 Solana 生态的重大背书。Galaxy 曾主导收购 FTX 遗产中的 SOL,筹集超 6 亿美元;Jump 正开发 Firedancer 验证器客户端以增强网络性能;Multicoin 作为早期投资者深度绑定生态。此次行动被看作是「企业加密储备」策略的范式转移,从比特币、以太坊扩展至公链生态。受 MicroStrategy 启发,上市实体通过财库模式囤积加密资产已成风潮,以太坊 DATs 的持仓已突破 200 亿美元并推升 ETH 创新高。当前 SOL 最大公开持有者 Upexi 仅有 3.8 亿美元,而 DDC 与 Sol Strategies 等新兴机构正加速布局,谋求成为「Solana 版 MicroStrategy」。这意味着 SOL 在机构资本推动下,正迎来结构性重估。
在机构布局升温之际,SOL 价格却剧烈波动。过去两天,SOL 从 213 美元高点跌至 187 美元,跌幅近 12%,市场情绪从「贪婪」骤降至「恐惧」,恐惧与贪婪指数跌至 44,创近月新低。技术面显示 SOL/USD 在小时图上形成下降通道,若跌破 172 美元,或将进一步下探 162–150 美元。但从周线结构看,自 4 月以来 SOL 构筑上升三角形,阻力位 200 美元,支撑位 176 美元。一旦突破 200 美元并伴随放量,可能触发目标 220–260 美元的行情,极端情况下甚至冲击 362 美元。分析师 Crypto Jelle 指出 SOL 正「悄然构筑更高低点」,中长期仍有上行动能。基本面上,Solana 的 DEX 交易量持续领先,Pump.fun 等平台贡献大额收入,Alpenglow 升级在即,将进一步提升性能,生态韧性为价格提供支撑。
10 亿美元金库计划意味着市场流通量的进一步紧缩,按当前价格相当于锁定约 530 万枚 SOL(超总供应 1%)。类似 ETH 财库公司持有量达 3% 后推动 ETH 创新高的路径,SOL 或将迎来流动性虹吸效应。但同时,机构集中囤币也带来系统性风险。Novogratz 警示,储备热潮或已接近顶峰,若市场持续下跌,抵押借贷的 SOL 可能触发连锁清算;香港金管局对无许可公链资产计提 1250% 风险权重的新规,也可能抑制银行与传统机构的参与。当前 SOL/ETH 汇率已回落至 0.042,逼近 0.04 历史支撑,或为战略配置提供机会。然而,一旦跌破 170 美元关键支撑,价格结构将被破坏,风险进一步加剧。在机构资本重构格局的背景下,Solana 既面临机遇,也处在流动性变革的临界点。( 来源 )
4️⃣ 【英文长推】以太坊新征途:迈向 10,000 TPS 与「ZK 一切」的终极愿景
导读:以太坊正准备迎来自上线以来最重大的架构转变:用 RISC-V 替代 EVM。原因很简单,在一个 ZK 优先的未来,EVM 已成为最大的瓶颈。
jaehaerys:以太坊正站在自创世以来最重要的架构转折点:用 RISC-V 替代以太坊虚拟机(EVM)。推动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在零知识证明(ZK)时代,EVM 已成为最大瓶颈。当前 zkEVM 的运行方式,是先将 EVM 解释器再编译成 RISC-V,然后再进行证明,这一过程带来 50–800 倍的性能损耗。随着哈希函数等其他环节已被优化,区块执行证明逐渐成为最大耗时部分,EVM 的低效被彻底放大。Vitalik 指出,与其在外层再包一层 EVM,不如直接暴露 RISC-V,消除冗余解释层。与此同时,以太坊长期以来依赖的「预编译合约」(precompile)也被证明是技术债务的来源。这些硬编码函数增加了协议复杂性和共识风险,每次新增都需要硬分叉,拖慢创新速度。Vitalik 明确表示应当暂停引入新 precompile,转向 RISC-V 实现。再加上 EVM 采用的 256 位堆栈架构极其低效,尤其在 ZK 场景下常见整数计算仅需 32/64 位时,额外的开销会被放大 2–4 倍。综上,性能瓶颈、复杂性债务和过时架构三大问题,使得「用 RISC-V 重构以太坊执行层」成为迫切选择。
RISC-V 并不是某个具体产品,而是一套开放、模块化的指令集标准。其极简核心仅包含约 47 条基础指令,安全可验证性远超冗杂的 EVM;其开放生态也意味着开发者无需从零构建编译器工具链,Rust、C++、Go 等主流语言可直接编译至 RISC-V,使以太坊开发者群体的门槛大幅降低。更关键的是,ZK 生态几乎已经形成共识:10 个 zkVM 项目中有 9 个都选择了 RISC-V 作为底层 ISA,证明了这一标准已成为事实上的行业统一方案。与晦涩模糊的《黄皮书》相比,RISC-V 拥有形式化、可机读的 SAIL 规范,为数学级正确性验证提供了基础。同时,RISC-V 的「特权模式」为可信执行环境提供了硬件级隔离,用户态合约必须通过 ECALL 指令调用内核态,从而构建比 EVM 软件沙盒更坚固的安全边界。迁移路径将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在低风险场景中用 RISC-V 替换 precompile;第二阶段进入双 VM 并存时代,EVM 与 RISC-V 合约可互相调用;第三阶段则是「Rosetta 策略」,将 EVM 作为运行在 RISC-V 上的合约长期兼容。这一渐进式演进既保障稳定性,又为最终协议简化扫清障碍。
EVM→RISC-V 的转型不仅是执行层升级,更将重塑整个以太坊生态格局。对 Rollup 而言,乐观型(Arbitrum、Optimism)依赖 L1 EVM 进行欺诈证明重算,一旦 EVM 被替代,其模型将面临彻底重构或脱钩风险。而 ZK Rollup 则将迎来战略红利:多数项目内部已采用 RISC-V,L1 与 L2 执行环境原生统一,可实现「原生 Rollup」,与 L1 高效无缝结算,降低证明成本。对开发者而言,Rust、Go、Python 等语言将直接在 L1 执行,彻底拓展了智能合约的开发边界;对用户而言,证明成本可能降低百倍,以太坊将实现万 TPS 级别的「Gigagas L1」。更长远来看,这一转型契合「Lean Ethereum」愿景:精简共识、数据和执行层,让以太坊演变为互联网的极简、可验证信任层。Vitalik 提出的「终点就是 ZK-snark everything」不再是幻想,而是借助 RISC-V 走向现实的蓝图。这意味着,以太坊的未来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智能合约虚拟机」,而是一个全局可验证、简洁透明的信任基石。【原文为英文】( 来源)
5️⃣ 传统企业入局 RWA 要花多少钱?
导读:RWA 大规模落地不仅是监管或成本的局部问题,而是一个由技术、人才与渠道共同组成的体系化挑战。
PANews:RWA 的核心定义是将现实世界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如不动产、私募股权、票据、债券等)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代币化,使其能够在加密市场中流通与应用。然而,并非所有资产都适合代币化,其底层资产质量与类别至关重要。标准化和高流动性资产是首要条件,例如货币基金、美债等已实现金融化的产品,在合规与发行顺畅度上具备优势。其次,RWA 产品的收益率必须具备竞争力,不仅需要与 TradFi 市场中的无风险利率(如美债)抗衡,还要与 DeFi 协议的收益率竞争,因此许多 RWA 产品会采用双重收益模式:即底层资产的收益叠加代币激励。相比之下,光伏换电桩等非标资产虽具叙事吸引力,但因规模化与流动性不足,难以成为主流。RWA 的价值主张更多体现在三个维度:全球价格发现与全天候流动性、可编程的组合性与普适性、以及发行效率优势。它并非取代 TradFi 的证券化与尽调体系,而是为资产赋予区块链的技术加持,拓展投资边界,提升流动性与可组合性,成为叠加层而非替代品。
RWA 项目的落地涉及多重成本支出,因业务模式不同而呈现差异。以香港为例,RWA 项目分为单次发行与长期布局两种模式。单次发行成本通常在 300–600 万人民币之间,其中券商费用占比最高,高达 200–300 万,用于合规把控、尽调、承销与发行通道。法律合规费用则在 10–20 万之间,主要用于搭建 SPV 架构并满足跨境要求,这是资产权属确证与风险隔离的核心步骤。技术上链成本约为 50–80 万,包括智能合约开发、安全审计和链上链下数据同步,复杂资产如私募股权基金则需更高投入。募资成本一般为金额的 2%–5%,受收益率与品牌知名度影响;QFLP 通道费约为募资额的 1%,用于大陆资金跨境合规回流。宣发成本则依市场阶段而定,早期可依赖媒体热情,但长期需专业化投放。此外,若进行长期布局,还需搭建离岸架构与申请多类牌照,其中 1 号、4 号、9 号及 VASP 牌照申请成本从百万至千万不等,且需长期维护费用。这一 重资产模式虽资金门槛高,却同时构筑了行业护城河。
除了成本壁垒,RWA 项目还面临生态层面的结构性挑战。首先是技术基础设施仍不成熟,例如预言机与跨链协议存在单点风险,目前 Chainlink 几乎处于垄断地位,一旦出现问题将对需依赖链下数据同步的 RWA 造成系统性冲击。其次是复合型人才的缺乏,行业急需既懂 TradFi 又熟悉 DeFi 的资产管理人,缺位导致许多项目难以实现链下资产与链上协议的有效结合。最后是分销渠道缺口,亚太地区缺乏成熟的链上分销生态,使得本地优质资产难以建立完整的流动性循环,多数香港 RWA 产品仍依赖成本高昂的链下券商通道,而非 DeFi 协议。链上分销具备低成本与可组合性的优势,却难以满足监管要求;链下券商渠道虽合规性高,但费用极大,形成显著进入壁垒。由此可见,RWA 的大规模落地不仅是监管与成本的挑战,更是技术、人才与渠道的系统性难题。未来的突破需要在这三方面协同演进,才能推动 RWA 从局部试点走向产业化规模落地。(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