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欧盟备受争议的「ChatControl」法案——正式名称为「儿童性虐待内容管制条例」(CSAR)——在德国明确表态反对后,暂时遭遇重大阻碍。这项法案主张平台必须强制扫描并举报疑似儿童性虐待内容,尽管表面看起来旨在保护儿童,但实际上则严重威胁了用户的隐私和端到端加密(E2EE)技术的完整性。
德国的反对尤为关键。根据欧盟理事会投票机制,任何法案的通过都需获得55%的成员国赞成,且这些国家代表欧盟至少65%的人口。如果反对方形成足够数量的国家并代表超过35%的欧盟人口,就构成了「blocking minority」,有效阻止立法的通过。德国这一欧洲人口大国加入反对阵营,显著提升了反对票的影响力,使这一关键门槛得以轻松跨越。
多数舆论虽庆祝了德国此举,但仍表示谨慎乐观。他们认为,「ChatControl」这样的议题,因其内涵着保护儿童安全的道德诉求,未来必然会以不同形式反复出现,就如烟草、石油等行业的长期游说一样,需要持续的关注与监督。
评论者普遍指出,这项法案从根本上是政治和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立法者的目标并非实现完美无缺的监控方案,而是通过可行的、即使不完美的措施来影响尽可能多的普通用户,达到治理效果。毕竟绝大多数普通人不会主动使用复杂的加密工具,这使得平台与政府合作的监控措施具有了实施基础。
然而,也有大量评论对技术方案表达了坚定的支持,认为去中心化和开源的端到端加密(E2EE)客户端可以有效提高政府实施大规模监控的难度。「数学无法被法律抹去」已成为广泛引用的论点,历史上类似的技术管制如上世纪90年代的加密软件禁令都以失败告终,为此提供了有力的历史借鉴。
尽管如此,评论者也认识到仅靠算法和技术手段对抗并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当前主流设备及应用分发平台的控制手段,如远程认证(remote attestation)、可信硬件(Trusted Hardware)以及厂商的应用签名和公证机制,可能成为法律实施的最有效手段。一旦厂商只允许运行经过官方签署的软件,替代客户端或去中心化方案便可能被从源头上切断,使普通用户无法轻松规避监管。
「儿童安全」始终是支持方最强大的舆论武器。许多家长和公众因对平台在打击儿童性犯罪方面表现的不满,愿意接受牺牲部分隐私的立法方案来获得更高的安全感。但批评者对此表达强烈担忧,他们指出,这种道德与情感驱动的立法容易被滥用,尤其是在实际执行中存在大量误报的可能性,合法的私人内容也可能被错误识别并发送给第三方机构,从而形成广泛监控的合法化风险。
此外,还有大量的评论将焦点集中在欧盟立法体制本身。欧盟的三方架构(欧委会提案、欧洲议会表决、欧盟理事会决策)使得立法过程相对复杂且存在制度博弈空间。法律文本中的人权保护条款虽然提供了反对监控的司法基础,但由于存在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等例外规定,实际中并非绝对有效。此外,欧盟法律的优先性可能与成员国自身的宪法保护产生直接冲突,这使得法案的最终命运仍将取决于长期的司法与政治博弈。
与此同时,许多观察人士还指出了幕后的游说势力。美国情报界相关的非政府组织(如Thorn、WeProtect)以及大型科技公司被视为推动类似立法的主要力量。通过外交、经济和舆论压力,这些外部势力持续影响欧盟成员国的立场,使得「ChatControl」一类的法案长期停留在政策议程中,难以完全撤销。
超过500名密码学与安全领域的专家本周联署公开信,明确反对这一法案,指出当前方案在技术上不可行、不可验证,并强调了此举可能严重损害欧盟整体网络安全,造成大规模误报并引发功能漂移(function creep),从而损害所有用户的基本隐私权。
总而言之,这场关于「ChatControl」的争议,不仅考验着欧盟立法机制的民主性与透明度,也深刻影响着数字时代隐私与安全之间的平衡。德国此次明确反对只是一次阶段性胜利,未来的博弈仍将持续。这一事件不仅关系着欧盟的数字化前景,也为全球范围内类似的隐私与安全之争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启示。
参考:
公开信:https://csa-scientist-open-letter.org/Sep2025
Hacker News 讨论: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209366
Hacker News Digest CN:https://t.me/hackernewsdigestcn/5517